第一次跟著爹娘走那麼遠的路那麼長的時間 第一次在短短的幾天裡經歷那麼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 期間遭遇了重感冒 還有大姨媽 下面的這些感想也都是一路上記錄的隨筆很新鮮 於我而言 也是第一次 走過這一路 現在的我一定是很醜的又黑 皮膚又粗糙 缺乏水分 頭發干枯 聲音也是感冒的 但是卻是真實的我 呵呵 (一)從蘭州到敦煌 天氣很干燥 剛來24個小時手指甲邊上的皮已經翻起 嘴唇竟然塗抹了很多邊潤唇膏仍然干裂開來 火車行駛了一夜 這個季節西部六七點的天仍然漆黑一片 滿天的繁星 讓人浮想 東方終於露出微光 泛起桔紅色也令我們見到周圍的景色 -- 竟然是一片沒有邊際的沙漠 茫茫的 蒼蒼的 凄凄的 玉門關: 經歷了連綿的戰事自然的侵蝕 居然慘淡的徒剩一個土墩 光禿禿的矗立在戈壁中 如一個已到暮年的龍鐘老人安靜的看著來往的蒼生 來往的歲月 來往的風沙卻都再驚不起他心中的漣漪 他已經歷太多的塵世一切都將隨風而逝 無須惦念 無須掛記 無須悲傷 無須快樂在這個西部的荒漠中 又有誰還記得那曾經的人聲鼎沸繁華如織 商隊雲集呢 雅丹地貌:當天沒有風因此並沒聽到所謂的“魔鬼的聲音” 但是 踏入戈壁灘 才知什麼叫作絕望 無邊無際的荒漠 沉積岩形成的怪石直射的陽光 滾燙的地面皮膚還有頭發 每個毛孔都戰栗起來 恐懼在蔓延幸而 還有一條公路 讓人覺到一絲希望 但是余淳順和彭佳木呢?他們行走的只有看不到邊際的沙漠啊又是什麼支撐著他們 憑著何等巨大的勇氣毅力徒步穿越這絕望?!人類真是渺小又偉大! 莫高窟:“莫高者 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沙州 清晨的陽光已經微炙斜照在那一岩石壁上 莫高 僅供今日參觀的10個洞窟中竟有多半遭擄 這樣一座集廣闊地域及漫長歲月之精華於一身的石窟卻因太過偏僻 或是當朝政府的無知和疏忽而經受了百般蹂躪 從十六國到清代 承載了多少的文化那些精美的壁畫和雕塑儼然是一部千年史的再現 王圓箓的到來也許是個錯誤英法俄美日探險家的到來也許是份罪孽 但如果沒有他們 也許莫高又要埋名沉睡幾百年而此間誰又能保證其中的遺跡不被自然、人為、戰亂等作用吞噬殆盡呢?! 那些偷盜的外國人故然可恥但畢竟一些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存 唯獨痛心的 是我們當時自己國家政府的無知愚昧正如博物館院內那款石碑上所刻的 莫高實為中華文化學術的傷心史! 鳴沙山和月牙泉:這是一個奇跡水火竟能共存2000年 誰又能料到這一丘又一丘的茫茫沙漠中居然隱含著一彎清泉 趁著奇跡尚未消失 我來到這裡也體驗了一把滑沙 但印像更深的是手腳並用地爬沙山 那種出力不出功的感覺最能讓人心平氣和因為你完全沒有辦法 奈何不了它 只好乖乖的 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往上爬 它一視同仁 沒有捷徑 終於也騎了駱駝 靠著他豐厚的峰慢慢前行 手也不用扶 腰枝隨著他的步伐輕搖慢擺聽著駝鈴 滿眼蒼茫 是一種修煉 雖然被急著回家的駱駝從背上摔了下來翻了我一跟頭 但仍是十分憐愛這動物 因為他們索要的很少卻在一片荒涼中載著你走出絕望 倚著他 你感到親切感到溫暖 感到無限慰藉 所以 難得由他任信一回又何足掛齒?! 看著他清澈的眼睛 是沙漠中的一泓泉心歸平靜 無欲無求 生出滿滿的青草地來~~ 也喝了“沙原隱泉”的水(居然終於給我回憶起那篇課文的名字了!)淡淡的 清清的滋潤了我干裂的唇 和枯萎的心?:) 多歷磨難然後偶遇的點滴快樂才能永遠得被記住和回味人生亦是如此 (二)一些詩詞 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三)嘉峪關&張掖 嘉峪關是甘肅省人均GDP最高的城市 酒鋼和旅游資源為其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 據說酒鋼一線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在4500RMB 處級干部年總收入更是高達50萬 沙漠之都 達到這種水平令我們這些來自上海的鄉下人瞠目 紫軒 酒鋼的另一投資產業擁有亞洲最大的酒窖 盛產紅酒 能源總有用盡的一天 如何可持續發展很重要是生活在這兒的人需要深刻研究的問題 從未如此勤奮地吃過藥片只為了該死的重感冒能快快好 然後可以更輕松地接著旅游 寫了點東西 發完消息 意外的手機有人幫忙充值 莫名感動 如同吃了蜜糖
10月1日是十分幸福的一天雖然一路從敦煌開赴嘉峪關都是茫茫沙漠 陽光明媚 毫無睡意 車行至瓜州上完廁所 一幫人向街邊小販買了只瓜 大家分了吃鮮甜多汁 心花怒放 在這荒漠中~~~ 嘉峪關古城樓:長城最西端的關隘終於得見 軍事功能為首的城關共有內外兩座城池之中還有2個甕城獨顯了這座邊陲關隘的重要地位 登樓眺遠 向西南是延綿的祁連山脈向西北是無窮無盡的荒漠 唯有東南方 才有些綠洲和田地一種古老蒼涼的感覺升騰起來 遙想當年駐守此地的官兵每每回望東南 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思念之情呢 懸臂長城:第三次登長城居然是在最西端 和北京的司馬台金山嶺仍是沒法比一定也是修繕過後的“遺跡” 名為懸臂長城 其實還好雖然爬了2個烽火台後已經上氣不接下氣 喉嚨生生的疼但其驚險程度遠遠比“司金“可低了很多 只是 臨近日暮 憑風而立 放眼望去北方一片沙石荒原 寸草難生 沒有生命的跡像 讓人看了心生死灰 這是同北京長城不一樣的感受 也許是人在西北邊疆的關系離家遙遠 更加深了孤獨感 雖無紛擾 卻異常思念 張掖:金張掖 馬踏飛燕 和這兒有關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重鎮 我們也在這裡駐扎了一晚 時間有限 僅僅去了2個寺廟簡單的參觀了下:大佛寺和木塔寺 大佛寺內有著國內數一數二的木制大臥佛實為釋迦摩尼的涅磐 傳說那年老人80歲面容安詳 佛的臂下有暗道一條 通往他的”體內” 原藏有世代僧人信徒所供放的經書 作為其“五髒六腑“ (四)翻越祁連山--從甘肅到青海 早上 大家都多穿了些衣服預備翻越多日來不絕於目的祁連山了 這是大西北的母親山他們依靠她來獲得來之不易的水源 從而得以在這戈壁沙漠中生存下去 車行200公裡左右終於來到山腳 開始盤旋而上 路途並不如想像中艱險山路邊平原多於懸崖隨著海拔的升高 越來越多的白雪皚皚映入眼簾 迫不及待的下車拍照被那種高山冰雪的氣勢所征服 把寒冷完全拋擲腦後將清冽的空氣吸入身體 感到澄淨 過了隧道 便到了山的另一邊了完全是兩種景像 北麓還只是成群的犛牛在啃食積雪中難得的草皮到了南麓層次開始變得分明起來 近處是土黃色的干草堆稍遠一片是金色泛光的樹林 夾雜著點點翠綠和深紅最後映襯著湛藍的天和潔白的雲 從沙漠到雪山 再從雪山到秋林人心開始變的溫暖 同時也更加珍惜所經歷的一切 尤其是這難得的最終的秋色 從荒漠孤獨中來的人 更懂得欣賞和感恩 塔爾寺: 西寧和蘭州有著不相上下的空氣質量一下高速有種頓入“塵”世的感覺 而這裡的山 也終於鋪蓋滿了生命有草有木的 與那端的戈壁截然不同了 進入塔爾寺已是黃昏 這兒的游客仍然絡繹不絕 紅黃袍子的格魯派僧人混雜在人群中做著監督、管理、講解、打掃、或者其他的日常工作 作為黃教最重要的寺院塔爾寺並沒有像拉布楞那樣給我極大的撼動也許是因為路途上經歷的危險不夠大 也許是這兒的游客更多更商業化的緣故 不過作為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確實還是值得一看的 大金瓦殿的琉璃和佛塔小金瓦殿的動物標本 酥油花院的精美塑刻 四大經院.... 尤其是大經堂院落裡眾喇嘛辯經的場景熱烈的辯論灌滿耳廓 被他們的激情所折服 走進經堂內 曾經的酥油奶香又一次濃郁地撲鼻而來 昏暗中 喇嘛們坐在蒲團上念誦著經文 閉眼 身後傳來綿綿不絕的藏文誦讀雖聽不懂 卻有一種巨大的無形的神聖力量籠罩住我心生安寧 一隅 菩提樹依然靜靜生長 花開花落雲卷雲舒 一切的功名利祿、喜悅悲傷 都成過眼雲煙 只心向佛 無欲則剛 青海湖: 翻過海拔4000多米的日月山那是文成公主揮別中原進入藏區的地方 倒淌河的水此季已經干涸當年文成在此集訓了很長一段時間 內容包括騎馬、藏族的禮儀、文化等等 為加入吐蕃王室做最後的准備 沿著她的足跡 我們便進入了青藏高原的地界平均海拔攀升到3200多米 滿目金黃 融合著草綠色 起起伏伏無邊無際 還有白色的綿羊和黑色的犛牛綴在裡面 正欲睡眼朦朧 忽地 一線碧藍躍入眼界 慢慢的 開闊成一道青河 在陽光下泛著星星點點 漂亮極了 我驚嘆 青海湖! 太美了 莫以言狀!黃色的草原延伸出去然後便接連上碧藍碧藍的湖 似乎是要倒灌進來般連同著藍天白雲一起 要洗滌我們的身體和心靈 這是一種廣闊壯麗的美 沁人心脾 也是藍得要死 卻不同於瀘沽湖後者是一滴淚 叫人心碎 而前者是一面鏡 叫人心明 無限開朗 簡直要忘了這裡是高原地帶難怪藏民視此致珍 這裡是聖地 絕對的 “建所房子 面向大海 春暖花開” 我想這大海 應該便是青海湖了~~ 東關大清真寺: 第一次進入清真寺 正逢當天的第四場禮拜結束老少壯年頭戴白色圓帽的男人們攀談著走出寺院 和他們擦肩而過 隨之也消除了內心的些許神秘和隔閡 穆斯林的年輕人很好學當我們一行人在聽導游講解的時候 周圍也聚攏過來三四個年輕的回民信徒認真的聆聽他關於東關大寺、伊斯蘭教、以及聖地的述說 那邊 仍有信徒不斷前來禱告一席地毯 口中念念有詞 面向西方 那是聖城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的所在 據說 每個穆斯林一生都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去一次聖城 朝拜他們的真主安拉 每天5次的禮拜齋月的肅清 不飲酒不抽煙.... 這些功課 都是虔誠的“清修真行” 我開始對他們生出一些敬佩來 後記 經歷了沙漠 雪山 草地 湖泊短短8天的旅途 卻讓我足見中華大地紛繁復雜的地理環境 感受了北傳佛教 藏傳佛教 伊斯蘭教不同的信仰文化 讓我感嘆民族的多樣性和驚人的交融力 然而僅僅略影還遠遠不夠這是一本厚厚的書 一杯濃濃的茶 需要多多經歷 細細品味 比任何時候都更愛旅行了回來之後 除了好好工作學習待人外 又期待下一次的出行了 期待旅途中的那些博大和精深 期待旅途中的那些樸實和平凡 他們會讓我心平氣和的面對現實勞碌中的紛擾好好的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