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天藏區環游-阿裡南線(3)湖泊篇

作者: Cahuang

導讀本來湖泊應該留待大北線上再寫,那兒才是真正的大“措”不斷、小“措”連連,但因為南線上的湖大多赫赫有名,所以還是按照走的順序單獨寫一篇。 羊卓雍措 今年的這個雨季特別漫長,八月中下旬的時候拉薩下了很多天的大雨,直到我們出拉薩時,路邊仍能看到當時為防洪水所堆起的沙包,路邊很多樹木還泡在尚未完全退卻的水裡。 去年曾經兩次到羊湖,卻都沒有發 ...

本來湖泊應該留待大北線上再寫,那兒才是真正的大“措”不斷、小“措”連連,但因為南線上的湖大多赫赫有名,所以還是按照走的順序單獨寫一篇。

羊卓雍措

今年的這個雨季特別漫長,八月中下旬的時候拉薩下了很多天的大雨,直到我們出拉薩時,路邊仍能看到當時為防洪水所堆起的沙包,路邊很多樹木還泡在尚未完全退卻的水裡。

去年曾經兩次到羊湖,卻都沒有發現她美在何處,以致第二次去的時候根本連車都懶得下。這次因為要走浪卡子,不得不再次經過羊湖。

快上到崗巴拉山頂的時候,我們的車子被人攔下,要我們買票。什麼,從什麼時候開始,連在公路邊看羊湖也要買票了??我說:“我們要過去江孜,不是去羊湖的,能不買票嗎?”“不行,只要車子經過都要買。”賣票人回答得斬釘截鐵,不容商量。這不是成攔路打劫了麼?但在人家地頭上,我們只好乖乖掏錢,還好,李同學有導游證可以免票(等我什麼時候也學他那樣買張導游證用用),師傅不用買(不比納木措,師傅也得買票)。繼續往前,山間開始起霧,濃霧一團一團由山谷間向上升騰,大家都對看到羊湖不報希望。到了山頂霧卻突然散了,羊湖在陽光下泛著藍綠的光芒,從岸邊開始,一層一層的顏色依次變幻。自己認為羊湖不漂亮的結論早已不復成立,這天的羊湖,實在美得不像話。

車子下到山腳,此時的羊湖只余綠色,完全沒有了剛才那飄逸靈動的感覺,看來要欣賞羊湖之美,還是得居高臨下。

在海拔4352米的斯米拉山埡口,我們又一次見到了一汪碧水,被山隔成數塊。大家第一反應都覺得那應該還是羊湖,因為水色何其相近。但是在地圖上怎麼找也找不到羊湖是否有支流流向這邊。有知道這是哪的朋友,請告訴我一聲。

PS:著名的卡若拉冰川就在307省道121km附近,好大一個停車場,很多人停下來照相,肯定不會錯過。但是我們經過時天陰,看不到冰川的上部。



(羊湖)

佩枯措

與南線上其他鼎鼎有名的湖泊比起來,佩枯措可算是無名小輩了,雖然300多平方公裡的它是日喀則地區最大的湖泊。

佩枯措又名拉錯新措,從希夏邦馬草原出來,遠遠就可以看到佩枯措那藍色細長的身影。公路從湖畔經過,然後才轉上往吉隆和薩嘎的孔唐拉姆山。據資料說:“佩枯措湖面海拔4590米,屬半鹹水湖。在希夏邦馬峰西北55公裡處,北面有山地與雅魯藏布江相隔,湖面高出江面約200余米。佩枯錯沿岸保存有六級較完好的階地,最高一級高出湖面達70米,這是高原抬升的佐證。該湖三面環山,地形開闊,湖區小氣候特征突出,魚類資源豐富,湖岸有野馬、藏野驢、藏羚羊、仙鶴、黃鴨、灰鴨等活動。”

可惜九月頭我們經過的時候,湖周的山上並無積雪,湖邊也看不到任何動物的影子,更看不出那六級階地來,四周一片寂靜,頗有一點蒼涼的感覺。站在平地拍出的佩枯措並不好看,把車往山上開一點,從高處看下來,感覺就開闊多了。回來整理照片的時候,忽然覺得佩枯措與鬼湖拉昂措有那麼一點相似——一樣狹長的湖岸,岸邊一樣稀稀落落的草叢和碎石,連湖水都一般湛藍。



(佩枯措)

馬泉湖

湖在西藏太常見了,然而既非聖湖、又非大湖的馬泉湖在眾多的湖裡卻算得上特別——雅魯藏布江上源的第一個大湖區,周圍被巨大的沙丘所圍繞,一時不禁有身在新疆的錯覺。

說到馬泉湖,就不能不提附近的仲巴,這個深受風沙之害的小城。早就知道仲巴縣城在過往幾十年裡,因為沙化嚴重而幾易其址,在一篇訪問仲巴縣委書記的文章裡書記說:“1960年仲巴建縣時縣城駐崗久,由於沙害嚴重,1964年搬至扎東;1986年因同樣的原因再搬至扎東偏西20公裡的馬泉河與柴河彙合處的刮那古塘;又不行了,又搬至現在的托吉。縣城屢屢搬遷,都是因為環境惡化、沙進人退。現在的新縣城在1995年建成的當年,全縣城的供水系統即因環境因素癱瘓。目前,新縣城附近原有的泉水已全部干涸,靠從12公裡外的柴河提水維持生活。每到夏季,從柴河打來的水三分之一是泥沙,得澄清兩天才能飲用。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環境的持續惡化,柴河也很有可能會被流沙吞沒......照現在的狀況,頂多20年,這新縣城還得再搬遷。”

確實,從仲巴一出來,我們就看到公路的兩側開始出現大片大片的沙丘,一直延伸到馬泉河谷,一些大沙堆已儼儼然有小山之勢,更有些沙丘已經向附近的山坡上推進。不知道若干年後,這裡會否變成下一個羅布泊?而由涓涓流水彙集而成的雅魯藏布江,又是否會因為源頭的沙化而變成季節河甚至斷流?!


(馬泉湖)

公珠措

從馬攸木拉山口下來,快到霍爾的時候,我們在公路的左手邊看見了公珠措。那時已經是下午七點半了,太陽卻還高高地掛在天上。然而公珠措的上空烏雲密布,湖水因而也顯得混濁發黑,一副山雨欲來的感覺。可在湖中心,雲層硬是被撕開了一道口子,陽光直灑在湖面上,猶如天上打下來的探照燈。

瑪旁雍措

瑪旁雍措,藏語意為“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海拔4587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湖岸西北為神山崗仁波齊,南面是納木那尼。早期的苯教徒曾稱此湖為“瑪垂措”,因傳說湖底聚集了眾多的珍寶,於是以龍王之名“瑪垂”命名。瑪旁雍措的名字源起於11世紀在湖畔進行的一場宗教大戰,藏傳佛教噶舉派與苯教的爭鬥逐漸獲勝後,便把已經沿用了很多世紀的“瑪垂措”改名為“瑪旁雍措”,“瑪旁”就是紀念佛教的勝利。唐朝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記》中對瑪旁雍措也有所描寫,將這裡稱為“西天瑤池”。

瑪旁雍措被苯教、藏傳佛教、印度教等多個宗教同奉為聖湖,被尊為至高至貴的王後,是亞洲乃至整個世界最負盛名的湖泊之一。佛教徒認為瑪旁雍措是勝樂大尊賜給信徒的甘露池,以湖水淨身,不僅能除去肌膚上的污穢,還能洗淨心靈上的貪、嗔、痴、怠、嫉五毒,而如果飲用湖水的話,更能延年益壽、消除百病。

印度教稱瑪旁雍措為Lake Manasarovar,意為神之意志。在古印度的神話中,瑪旁雍措是一座意念之湖,是大神濕婆(Brahma)用意念形成的,因為他的兒子在神山苦行後需要一個地方洗澡。也有說這是大神濕婆和他的妻子喜馬拉雅之女烏瑪沐浴的地方。因此印度教徒通常會在轉湖途中洗浴,以冰冷的湖水歷練身心而求精神的永恆。

頂著如此尊貴的頭銜,我對瑪旁雍措有著極高的期望值。但也許正應驗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定律,親眼所見的瑪旁雍措並沒有給我留下太深刻的印像,我甚至覺得,單從景色而言,四大聖湖,以納木措為最美,羊湖次之,當惹雍措第三,最不好看的則是瑪旁雍措!不過感覺這麼差,也許是因為我沒有到瑪旁雍措的最佳拍攝點——即烏寺,又也許是因為我沒有挑日出日落的時候,還也許是因為對面的納木那尼那日被雲霧所籠罩......

因為打算走新藏線,所以阿裡南線這兩年肯定還會經過,希望到時瑪旁雍措能夠像這次的羊湖一樣,給我一個意外驚喜。


(瑪旁雍措)

拉昂措

我們拍瑪旁雍措是在往普蘭的路上,一條狹長的小山丘之上,山丘的那邊就是鬼湖拉昂措,在山丘的某處可以同時看到一丘之隔的聖湖和鬼湖,不過兩者都只能看到一線。

拉昂錯的面積較瑪旁雍措為小,僅為269平方公裡,湖面海拔4573米,略低於瑪旁雍措。雖然只隔著不遠的距離,拉昂錯卻是一個鹹水湖,湖水人畜皆不能飲用,湖邊是連綿的卵石灘地,寸草不生,使整個湖岸顯得無比荒涼空寂,所以被稱為“鬼湖”。

其實聖湖鬼湖原本為一湖,由於氣候變化,湖泊退縮,水面下降,才由一條狹長的小山丘把它倆分開。有一道河槽——安迦水道,連接兩湖,當地百姓至今還說兩湖底是相通的,如有一天聖湖之水沿河槽流入鬼湖,且同時流入金色魚與藍色魚,則鬼湖的水也會變得像聖湖之水一般清甜了。

從名稱上,一聖一鬼,兩湖在當地人及信徒心中的地位高下立判。然而在科學家的眼裡,拉昂措絲毫不比瑪旁雍措遜色:1906年瑞典地理學家在測量完瑪旁雍措的水深後,曾試圖測量拉昂措的深度,但僅測量了湖體北端便無果而終,它的深度至今仍是一個謎。由於多年以來的氣候變遷,拉昂措湖水已不能外流,並封閉成內陸湖(我想這就是拉昂措為什麼會成為鹹水湖的原因吧)。近百年來,通過安迦水道來自瑪旁雍措的補給水量時斷時續,加以自身積水面積遠少於瑪旁雍措,拉昂措正在經歷湖體消縮、湖面水位下降、湖水礦化度升高的過程,但它仍不失為一座景觀壯美的大湖,特別是作為科學考察的對像,對於認識近代氣候變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拉昂措北望岡仁波欽峰,它的東西南三面又受周邊山體深色岩石影響,湖水水色較瑪旁雍措灰暗。湖區湖灘岸上,由於近期水位下降而形成的多道浪堤,圈圈層層環抱湖體,展示著高原近代氣候動態變化的歷程。因鬼湖中養育的大批珍奇魚類、生物種群及對高原氣候、生態環境的特殊作用,它與瑪旁雍措一起被列入中國濕地名錄。

而在我這個普通游客眼中,拉昂措坐擁崗仁波齊的無敵景致(往普蘭的公路經過湖的南岸,正對著北岸的神山),生就完美的湖岸曲線,還有碧藍的湖水為妝,這一切都成就了鬼湖那遠比聖湖美麗的景色。

那一天我們在鬼湖邊打發了很多時間,看著湖那邊的崗仁波齊雲起雲落,直至最後露出真顏。拉昂措水色湛藍,風平浪靜,哪裡有一絲半點的陰森之色?!



(遠眺拉昂措及神山崗仁波齊)

更多照片請見:http://***/s/blog_53c43d3f0100b4nq.html


精選遊記: 阿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