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悠晉中北——(十二)太原食藝

作者: 胖貓愛吃魚

導讀從晉祠出來等804等了很長時間都沒有,見來了一輛308,便不顧網友的忠告,坐了上去。308雖然也是回火車站的,但走的確是舊晉祠路,路況非常差,一路顛簸不斷,還揚塵漫天。路上大概比來的時候多花了近半小時,在五一廣場下車,對面就是柳巷,我們直奔“郝剛剛”。“郝剛剛”是專吃羊雜割的地方,據說很有名,網上游記裡經常提到,網友都是極力推薦。所以,盡管要 ...

從晉祠出來等804等了很長時間都沒有,見來了一輛308,便不顧網友的忠告,坐了上去。308雖然也是回火車站的,但走的確是舊晉祠路,路況非常差,一路顛簸不斷,還揚塵漫天。路上大概比來的時候多花了近半小時,在五一廣場下車,對面就是柳巷,我們直奔“郝剛剛”。“郝剛剛”是專吃羊雜割的地方,據說很有名,網上游記裡經常提到,網友都是極力推薦。所以,盡管要從柳巷的南端一直走到北端,甚至期間還產生過這家店是不是拆了的疑惑,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終於堅持到底,在府東街路口找到了仰慕已久的——“郝剛剛羊雜割”。店不大不小,有點老店的味道,牆上掛著“郝剛剛羊雜割”的由來,顧客大部分都是當地人。進門就是賬台,大紅色的價目表醒目地貼在牆上,東西不多,一目了然,不用太費力點單。


在賬台交玩錢,領好幾乎是人人必點的油酥餅,往前挪到一張大台子前,上面架滿了碗。碗裡都是事先放好的熟料,只要賬台那一喊話,比如“雜割加肉一碗”、“大碗肉加肉兩碗”,這裡的伙計就拿相應的碗,遞到賬台背後熱氣騰騰的大爐灶邊,由那的伙計進行再次加工,

只要一分鐘,一碗熱騰騰、香撲撲的羊雜割就能送到你的面前,端穩了,自各找座樂和去吧。撥開面上的大蒜葉,往下一撈,大塊大塊的肉,大把大把的羊雜都在底下窩著呢,開心啊!湯很鮮、很濃,肉很大、很爽,粉條很韌、很Q,羊雜很酥、很香,一切都是那麼令人饕餮!一開始由於燙,還是很溫柔地慢慢吸吮,隨著進一步的狀態提升,開始嘻哩嘩啦大口鯨吞,顧不得吃相了,只管將這美味不斷往飢餓的嘴巴裡輸送,不一會兒就把一碗羊雜割報銷了,然後順理成章地搶過老婆的那碗繼續瘋狂。至於油酥餅,只吃了半個,味道就不評價了。

吃飽了,站起來伸個懶腰,在店堂裡轉一圈,從感性回歸理性,探究一下羊雜割美味的原因。來到賬台前,透過重重人頭,往廚房眺望,發現一個獨特的制作過程,估計有一定的道理的。只見灶台上支著口大鍋,鍋裡是白色的濃湯,不斷翻騰著,冒著白氣,幾個伙計就站在邊上,手拿一碗外面遞進來的、熟的但是冷的羊雜割,開始“燙”:1、先舀上一大勺湯倒在碗裡,順手就拿大勺子扣住碗口,馬上把湯再倒回鍋裡;2、重復上面的過程一次,湯在碗裡停留的時間稍長一點;3、第三次舀一大勺湯倒在碗裡,拿勺子底在湯面上往下壓幾次,之後再把湯倒回鍋裡;4、重復上面的過程一次,把整碗羊雜割都攪拌均勻了;5、最後舀上滿滿一碗濃湯,大功告成,熱氣騰騰的羊雜割就可以端出來給顧客了。這個加工過程蠻特別的吧,既加熱了事先准備好的羊雜割,又能保持老湯的原汁原味,絕!在太原,我們落腳在山西醫科大的職工新村裡,附近一家“山西食藝”是去得比較多的。店不大,裝修得比較新潮,菜式也是改良的太原菜,價廉物美,很受學生和青年教師的追捧。據說這的好幾個菜參加省裡的烹飪比賽都取得了金獎、銀匠,菜譜上都做了mark認證的了。

朋友介紹這裡的一道“驢肉湯”是金牌中的金牌,點擊率豪罷排行榜第一名,不可不嘗啊。只見紅色的驢肉片和白色的蘑菇片,配在一起煞是奪目,厚度均在半釐米左右,吃口有勁道。湯色微微有點發白,湯質不像燉出來的那種濃厚,但湯味絕對不失鮮美,可謂清純而不清淡。只可惜當時只顧埋頭大干,忘了拍照,不過另外一個也不錯的“鯰魚湯”被捕捉進了鏡頭。湯色有點特別,沒有泥腥味,肉也很嫩,不知廚師是如何處理的,只見大料不少,還有蒜葉。湯是明爐,隨鍋奉送老豆腐和生菜,正好能夠綜合一下鯰魚特有的肥膩感,還能少點個素菜。

有個菜名字很特別——“過把癮”,原來是辣椒炒茄子絲,號稱巨辣無比,能讓人過把癮。小心翼翼地夾上幾根嘗嘗味道,貌似不太辣,一盤吃完只覺得蠻入味的,但辣得不過癮。這家店還有很多菜都是茄汁的,估計這就是所謂的改良吧,牛肉做成這個這個味道倒也不錯。在這裡,我們又一次嘗試了山西面食——刀削面,結果是對自己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很欽佩。早點休息,早點休息,明天一早就要南下去王家大院了。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