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

作者: hxr1029

導讀凌晨1點40,歷經36小時的顛簸,我們成功登陸寶地黔。睡眼惺忪中是一片昏暗。 安全招待所,角落裡巴掌大的門臉卻掛了塊頂天立地的招牌。房間裡的衛生間和床只半牆之隔,沒有門。被夜裡泛出的地溝味兒驚醒。早上起來遭遇停水,於是頂著油七抹乎的一頭糟發穿過早點鋪林立的胡同兒,在公共澡堂解決了沐浴問題。 黔靈山,一座因猴子而出名的山。細皮嫩肉杏核眼,與其 ...

凌晨1點40,歷經36小時的顛簸,我們成功登陸寶地黔。睡眼惺忪中是一片昏暗。 安全招待所,角落裡巴掌大的門臉卻掛了塊頂天立地的招牌。房間裡的衛生間和床只半牆之隔,沒有門。被夜裡泛出的地溝味兒驚醒。早上起來遭遇停水,於是頂著油七抹乎的一頭糟發穿過早點鋪林立的胡同兒,在公共澡堂解決了沐浴問題。 黔靈山,一座因猴子而出名的山。細皮嫩肉杏核眼,與其他地方看到的不同,感覺這裡的猴子很是俊秀。他們成群結隊拉幫結伙的往返於游人之間,或討要食物,或僅僅蹲在樹杈上靜靜的觀望。 阿彌陀佛坐中央,四大天王在兩邊,菩薩,保佑,保佑我平安的當和尚……不信佛,對廟宇的感觸自然不深。每次到佛堂林立的聖地時,見善男信女們燒高香拜菩薩,求前途求事業、求婚姻求愛請、求合家歡樂求飛黃騰達,只覺煙霧繚繞、蓮花燈長明的景致輔以男女們虔誠叩拜的姿態,甚為肅穆。到鎮山村的時候已近傍晚,領我們進村的女孩猜測年紀與我相仿甚至比我更小些,卻已是兩歲孩子的母親了。她白天在村口接待來往的游人,此時正准備收工回家。沿石板路走來,狹窄的空間不時偶遇牽水牛歸來的農夫或挑烤魚扁擔收攤回家的農婦。空氣中彌漫著家畜的氣息,但並非難以忍受,反而覺得這才是真切的生活。女孩家幾近村子的盡頭,葫蘆藤下的小院裡男人背著他們兩歲多的兒子走來走去。“背慣了的,不然不睡。” 從黃昏到日落,趁女主人燒酒做飯的空隙,我們租了船游弋於三面環繞村子的湖中。搖船的也是個女孩,話不多,問什麼只是“哎,哎”的答應兩聲。櫓很重,堅持劃了幾下,發現原來站在船尾低頭搖櫓因為沒有參照物,根本感覺不到船在前進。費了很大力卻看不到成果,於是悻悻的回到座位上。 糯米酒容易上頭,四五杯下肚我已有些恍惚,其實意識還是清醒的,只是有些身不由己。發現喝醉時自己話很多,想到什麼就一古腦兒說出來,酒精不僅刺激到神經使思維活躍,還屏蔽掉思考的停頓,怪不得都說酒後吐真言,倒也痛快。二十五年來第一次喝醉,在500年歷史的古鎮裡,也不乏為一種特別的經歷。伴隨著止不住的笑聲和沒完沒了的話聲,飛馳於崎嶇山路上的面的出租車載我們回到花溪賓館,周總理和鄧夫人曾經下榻過的地方。後半夜酒意就散了,靈魂和身軀仿佛歷經了移魂大法後重新歸位,擅離職守的靈魂在飄游離散過後掙扎著回歸到身軀,不免引來一陣暈眩,清醒狀態下的暈眩。也許因為釋放了過多心裡沉積的想法,此時感覺有些空靈,甚至有些悲傷,而腦袋在清醒狀態下的陣痛也時時敲擊著神經,愈發傷心。 遭遇十一長假青岩古鎮廟會趕集,摩肩接踵的場面不亞於北京春節的龍潭湖廟會。擺攤兒的、賣貨的、特色的、惡俗的,各色人物各類貨物充斥著眼球。 偶遇騎自行車環行中國第一人——俞建軍,一位與共和國同齡的飽經風霜的老人。81年4月至82年9月,他和同伴騎自行車抵達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省會。懸掛於老房子外牆上的照片是他當年游歷於全國各地的留影,僅憑一輛二八大車和驚人的毅力,並沒有當今所謂“驢友”圈裡推崇時髦的戶外裝備,一年半的時間裡游歷如此多的地區,著實讓人佩服。老人很健談,並肩坐在門口的長板凳上,從當年觀看西藏的天葬到如今貴陽市裡自家養的兩條金毛犬,我們相談甚歡。他計劃近兩年再次起航,騎車抵達台灣、香港、澳門三地,以完成穿越整個中國的願望。問及當年起程的動機,“作為80年代的新青年,外國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一定能行!”坐在錚錚老人旁邊的那個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不免面頰微熱。黃果樹馳名中外,83版西游記很多鏡頭取自這裡,水簾洞、高老莊、流沙河……師徒四人的影子隨處可見。當年頑劣不羈的猴子、好吃懶做的豬頭、忠誠憨厚的沙僧,如今功德圓滿上天當了羅漢,是否依然記得這許多艱難險阻?抑或僅僅當這些磨難是不值一提的小case?

晚上10點的貴陽街頭,邊享用地道酸湯魚邊透過二樓窗戶向街角瞭望。拐角處的一個煙酒攤,女人扎著馬尾辮,胖乎乎的臉蛋,正端著自帶的飯盒挑米粉吃。旁邊含情脈脈看著她的許是她的男人,時不時拉拉女人的衣角或撫摸一下女人的臉。腿邊白色的貓咪剛剛還慵懶的臥在一旁打盹,現在也豎起尾巴撒嬌的蹭來蹭去。昏暗街燈下的小煙酒鋪在夜裡十點,正上演著一出平常不過卻溫馨浪漫的生活劇。為搶鏡頭也為分享些許甜蜜,酒足飯飽之後我特意拐到那個小攤買了支棒棒糖,一路吸允回味著。葡萄味的,很甜。 第二天早上先去火車站買了到鎮遠的火車票,繼而趁2個小時的空閑跑到陽明祠小憩。頂著正午的烈日爬上祠後的山頂,依山而建的貴陽城一覽無遺。同樣高樓林立,同樣車水馬龍,只是空氣中彌漫著的味道,多少帶著點陌生。盡管人類的嗅覺已經很大程度的退化,但我依然相信人是可以通過氣味辨別事物的,每到一個城市,當走出機場或者跳下火車的時候,都能明顯感覺到這個城市的氣息,一股地地道道未曾聞到過的從空氣中散發出來的地域味道。或是潮熱中透出仿佛菠蘿溶化的味道,或是干燥冷冽略感彷徨的氣息。傍晚7點半到達鎮遠的時候,整個城市一片漆黑。問了迎面走來拉客住店的人才知道,這裡8點鐘才會點路燈。出租車拉我們到古鎮,在“最後一家”依舊享用了糯米酒和酸湯魚,繼而開始了夜游古鎮的征途。成熟的旅游業造就了古鎮店鋪林立設備完善的現狀。統一規劃的街道、裝飾雷同的建築,儼然一條貴州的“王府井大街”。只是這人造城鎮的背後,是矗立萬年的石屏山。黑暗中仿佛懸掛於天際的燈光,實際是山腰上房屋的照明,借這點滴光亮,才能依稀分辨出擋在面前磐石般的山的輪廓。山體露出的片片青岩,不經意抬頭看去,仿佛晴朗夜空中的雲。游走閑逛至夜裡10點,鎮上最後一家店鋪也掛上了門板,轉回到起點處的潕水賓館,砍價到120塊一間。青龍洞,鎮遠文化的縮影,布依族講解員介紹的時候滿懷自豪。釋迦穆尼、觀音、老子、玉皇大帝、八仙、張三豐……儒學、佛教、道教並駕齊驅,但凡能供起來拜的各路神仙,在這一條龍似的岩壁上,都能夠一睹尊容。遺憾的是不少塑像在文革時期被破壞掉了,只剩下空蕩蕩一間屋子,牆上依稀留有懸掛過佛龕的印記。些許感慨了一下人類的破壞力。橫跨潕陽河的祝聖橋,據說前後共修建了二百多年,橋上魁星樓懸掛著“掃淨五溪煙漢使浮槎撐鬥出,関開重驛路緬人騎像過橋來”的對聯,說明曾幾何時,緬甸使者曾騎著大像穿過這座橋入朝廷面聖。100邁的速度飛馳在蜿蜒的山路上,坐在瘋狂出租車後排左右搖擺,有驚無險追尋到潕陽河的上游地段。坐船暢游於青山綠水中,起伏的青山被人性化塑造出許多故事,自古人類就具有無以倫比的想像能力,平常一塊石頭或自然勾勒出的幾縷線條,都能引發出一連串的杜撰。 當晚再次行走於鎮遠鎮上,光顧路邊攤的炸土豆和炸小魚,品上幾口獼猴桃酒,於路邊小板凳上看來往的人。踮起腳尖買土豆餅的孩子、挑著扁擔急匆匆趕路的小販、扛著拖把到潕陽河裡涮墩布的男人、夜總會門口出租車上蹦下來的一個個花枝招展的姑娘,每個人按部就班的演出著自己的戲份。而我呢,則充分體會著異鄉過客的角色。


精選遊記: 貴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