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荊紫關---一腳踏三省的古鎮

作者: jmd121

導讀荊紫關,一個地處三省交界處的古鎮,聽名字很容易想起那漫山遍野的紫色荊花,據說清朝初年時這裡確實如此。如今,時過境遷,這個一腳踏三省的歷史文化古鎮,依然充滿了詩意和浪漫。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浙川縣荊紫關的山寺雖然沒有桃花,但到那裡走馬拜佛也是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所以,匆忙中,只能把荊紫關的古建築、古碼頭、古街道,遠遠地 ...

荊紫關,一個地處三省交界處的古鎮,聽名字很容易想起那漫山遍野的紫色荊花,據說清朝初年時這裡確實如此。如今,時過境遷,這個一腳踏三省的歷史文化古鎮,依然充滿了詩意和浪漫。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浙川縣荊紫關的山寺雖然沒有桃花,但到那裡走馬拜佛也是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所以,匆忙中,只能把荊紫關的古建築、古碼頭、古街道,遠遠地拋在身後,一心向佛而去。進山門,過棧道,穿佛洞,拾階而上,正氣喘未平,不知幾時,山寺便立於眼前了。

山寺也稱法海寺、大寺,系唐代西峰禪師所建,始建於公元677年。據說寺院原來規模很大,占地100余畝。可惜的是,現在僅存8座29間的房院。前殿和大雄寶殿保存都比較完好。進入寶殿,大雄寶殿中間是慈顏笑口的如來佛,他神態安詳,高高在上,俯視著芸芸眾生。大佛頭頂上有一只展翅大鵬的塑像,分站兩邊的是栩栩如生的兩個神童。

天燈,也就是佛燈,曾為浙川古代八大勝景之一。據說天燈是佛徒通向天國的精神驟站,只有有緣人才能相見。但有緣人畢競是少數,大多數人只能燃香、作揖、下跪,念念有辭,讓神佛護佑著今生,然後留下繚繞的香火,匆匆而去。

沿著林間小徑前行,一路泉水叮咚,那是山澗一線溪流,歡快如無憂的少年。沿溪而行於婆要的竹影中,與一泉不期而遇,這就是八龍泉。八棱形的山泉內,是近在咫尺、伸手可及的泉水。據說,很久以前,荊紫關有一個商人,遭遇不幸,一時想不開,便跳入八龍泉中。誰知泉水不僅沒把他淹死,還把他送到岸邊。商人自認為有神靈保佑,於是,便下了山。他重整旗鼓,短短幾年,便成為荊紫關首富。不管傳說是真是假,但這八龍泉泉水極盛,翻湧不止。泉岸邊的翠竹倒映在泉裡,竹影隨著翻騰的泉水而動,時聚時散,非常有趣。累了,就坐在旁邊小亭的石凳上,撫摸著那紅柱,看著飛檐的挑拱,聽竹聲、泉聲、鳥聲譜成了如泣如歌的樂曲,行走於山路的疲憊,在一霎間便隨風而去。

走出竹林,沿山中小路前行,一道自然形成的懸崖突然呈現於眼前,崖上有兩洞,據說是千佛洞、萬佛洞。步入山崖,只見崖前崖後,樹林蔥郁。遠望,叢林的房屋若隱若現。從數百米高的崖頂落下,則是一道瀑布,如古畫中的飛天,又如潔白的緞帶。飛瀑落到岩石上,水花四濺,讓人體會到了寒煙薄霧的詩意,如果能在此築一間小屋多好,再給它起一個雅致的名字,天天與飛瀑相伴,不用擔心工作壓力。

越過飛瀑,沿著崖前的棧道,一路曲曲折折。不久,就能看到千佛洞了。原以為它只是一個大洞而已,但百聞不如一見,洞頂那多姿多彩的水鏽石,簡直就是出自魔術家的手,或粗獷,或細膩,或如人,或像獸,或似水鐮,或似弓箭……千姿百態。現在保存最完好的是那尊站姿的如來佛,有兩佛分立其邊。四周還有20余尊銅鑄神佛,形態迥異。從洞中走出,雖然沒了習習涼風,但洞外那斑駁的雜樹,惆啾的鳥聲,一樣能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悠遠與寧靜。

由山寺回到古鎮,仿佛由夢中回到現實,連“朝秦暮楚”的歷史都不再遙遠。而現實中,不能錯過的風景,便是荊紫關的白浪街了。

白浪街向有“三省一條街”之稱,如今只有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飛檐翹角的白浪宮留下了當年繁華的烙印。巷子中央高達3米的三省交界碑和碑下露出地面的三棱尖石—“三省石”(三省以此石為界,西歸陝西管,東北歸河南管,東南歸湖北管)成為當地有名的一景。

在白浪街生活,是很愜意的事,在一條街上購物,可以逛盡三省店鋪;在一條街上聽曲,河南豫劇、陝西秦腔、湖北漢劇均可大飽耳福。晚上入睡,再“夜臥兩省”,人生至此,又有何求!


(荊紫關1)



(荊紫關2)



(荊紫關3)



(荊紫關4)



(荊紫關5)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