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畬鄉訪古鎮

作者: 丙子秋

導讀52省道自北向南穿景寧而過,途徑古鎮大均。 之前了解到大均作為景寧自治縣下的一個畬族鄉被譽為畬文化之窗,可到了大均後的感覺是這個鎮子其實和浙南其他的一些古鎮沒什麼區別,沒有穿民族服飾的少女,也沒有異於漢文化的建築。到大均的時候正是中午,大家都飢腸轆轆的,一處古宅門楣上懸著的“酒”字招牌讓我們如釋重負。大過年的也不願太麻煩人家,一人要了 ...

52省道自北向南穿景寧而過,途徑古鎮大均。

之前了解到大均作為景寧自治縣下的一個畬族鄉被譽為畬文化之窗,可到了大均後的感覺是這個鎮子其實和浙南其他的一些古鎮沒什麼區別,沒有穿民族服飾的少女,也沒有異於漢文化的建築。到大均的時候正是中午,大家都飢腸轆轆的,一處古宅門楣上懸著的“酒”字招牌讓我們如釋重負。大過年的也不願太麻煩人家,一人要了碗米粉打發了一頓午飯。和飯館的畬族老板娘聊天,她說現在鄉裡漢族人畬族人都有,民族早就不分得那麼清了,大家的生活習慣也都差不多。我問她大均搞旅游的事,她說鎮子裡經常會有旅游團來,旅游公司的人會穿著畬族的傳統服飾表演婚嫁習俗,以此作為旅游項目向旅行社收些錢,但門票都是免費的;由於現在交通好了,游客們參觀玩大均當天就會回景寧或麗水,所以大均的農家樂也搞不太起來。其實縱觀整個中國,很多古鎮的旅游現狀都是這樣,表面上搞得紅紅火火,當地的老百姓卻拿不到太多的實惠。

大均的特色在於她的樸素與本色,在鎮子裡晃著,你能體會到當地人真實的生活。

走在石板路上,民宅裡傳來麻將牌的摩擦聲,男女老少的歡笑聲,電視劇的對白聲;有提著香袋的老者三五成群的趕往同一個方向,尾隨著他們我們來到了一條小河邊。河岸上有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山,山上有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廟,老人們依次緩步進了廟門。

這不是一個佛寺,門前的匾額上寫著“浮傘祠”,應該是一座地方祠堂吧,我想。向一位老者打聽祠堂的來歷,她說是“菩薩廟”。我在廟前的石碑上找到了答案,“浮傘祠,供奉馬夫人。馬夫人是中唐時期的村婦,一次從景寧取羹奉養婆婆,途徑大均遇洪水無渡,竟以傘代舟而渡,被後人奉為孝仙。”顯然不是“菩薩廟”。老者太可愛了,她可能來了浮傘祠上百次卻不知道它的來歷。

農村的小廟裡總是供足了所有的菩薩,浮傘祠裡我同樣找到了普度眾生的觀音娘娘,老百姓上寺廟求神拜佛,為消災保平安,拜的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其實是那片心意。









精選遊記: 麗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