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特產-牛肉篇
九寨溝牛肉九寨溝牛肉《呂氏春秋》載“肉之美者,犛像之肉”,作為世界三大高寒動物之一,犛牛肉被譽為“牛肉之冠”,屬半野生天然綠色食品,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以及胡蘿蔔素、鈣、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別低,熱量特別高,對增強人體抗病力、細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顯著作用.海拔3000犛牛肉精選自世界自然遺產、人間天堂—九寨溝的上等犛牛肉,
是人間天堂—九寨溝的特色產品,也是到九寨溝旅游必不可少的美食佳品,更是休閑、旅游、饋贈之佳品。
大渡河雪山犛牛肉:大渡河雪山犛牛肉系列產品源自地處川西高原的旅游勝地雅安漢源,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鑄就了漢源犛牛肉的獨有品質;大渡河犛牛所生活的高寒地帶,無任何環境污染,加之貢嘎山南坡的天然牧草多由蟲草、貝母、野三七、人參果等珍貴高山藥用植物之莖葉構成,故其味道鮮美,香味獨特,所含人體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質則比黃牛肉高出三分之一;而脂肪的含量比黃牛低五分之一。
自貢火邊子牛肉 自貢市,歷史深厚,薈萃人文,億萬年恐龍之謎,兩千載井鹽開鑿,八百年彩燈文化,令其卓立於中國西部四川之南,又因其東漢之初開鑿至今的井鹽生產,譽稱“鹽都”。 “鹽都”鑿井、取鹵、制鹽、始用人力,采鹵困難。南宋寶佑元年,鹽人用牛力推車代替人工采鹵,鹽業發展迅速,鹽場用牛數量增加,鼎盛之時勞作之牛十萬之眾。疲累致5千余牛,老唉!部堪重負,終成年更新之量。屠業部盛忙乎,若將五千余牛食之,煎、炒、燴、煮,食之平平,量眾、難存。眾鹽人思之。終有一精明御廚,取其精肉切片如紙,並陳於筲箕,文火牛屎粑烤之,乃成狀獨特、味鮮美之火邊子牛肉。它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有700多年歷史,曾被中央電視台收錄為“中國一絕”,台灣電視片“八千裡路雲和月”有相當篇幅介紹,列入為“中國名食辭典”並且有詳細介紹。燈影牛肉 牛肉片薄如紙,色紅亮,味香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窮。據傳說,1000多年以前,任朝廷監察御史的唐代詩人元稹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被貶至通州任司馬。一日元稹到一酒店小酌,下酒菜中的牛肉片薄味香,入口無渣,他 頗為嘆賞,當即名之曰“燈影牛肉”。燈影,即皮影戲,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燈影”來稱這種牛肉,足見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燈光下可透出物像,如同皮影戲中的幕布。
棒棒娃手撕牛肉 代表了中華5000年休閑美食界的歷史和傳統,他選用犛牛腿部肉質最為鮮嫩的部分,每頭犛牛後腿瘦肉僅能制成手撕牛肉10余斤,他們嚼在嘴裡沒有一絲殘渣,自然生態,味美鮮香。
府河人家(牛津詞典) 清末年間,成都府河旁有對挑擔賣食的夫妻,每到華燈初上,便將食攤擺於九眼橋頭賣火鍋牛雜。游人被鍋中香味吸引,品嘗後大贊其香辣嫩爽,視為一絕。府台大人本是美食大家,聽說府河竟有如此美味,大駕光臨夫妻食攤一飽口福,食後不禁大呼爽哉,並賦詩以贊其味: 良景美食喜相逢,饕餮咬舌樂其中。 品遍錦官城中味,府河人家敢稱雄。從此,府河夫妻名聲大噪,開創了享譽百年的“府河人家”文化。
牛筋辭典原料采用牛筋制作,口感韌綿耐繳,富含動物纖維和膠原蛋白,促進新陳代謝,具有美容和養顏功效。
張飛牛肉 產於四川南充閬中市,被譽為南充三絕之一。因牛肉外型黑裡透紅,好似張飛的臉,故名“張飛牛肉”。,剖其橫格,輕撕切面,如銀絲松針相聯,細細咀嚼,其味無窮。1998年獲中商部優質產品獎,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獎。相傳,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拜兄弟時,曾大擺酒席,為有可口的下酒菜,張飛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說出來,供廚師制作。原來,張飛不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飪好手,他鹵制的牛肉面黑心紅,味美可口。宴席開始,弟兄們一邊飲酒,一邊吃牛肉,猜令劃拳,好不高興。都稱:“張飛牛肉好吃!張飛牛肉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