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曼海屬於印度洋,這裡的海不像我在珠海的家鄉,每年都要受台風的蹂躪。除了極為罕見的海嘯期間外,平時的海面就像一位溫柔嫻雅的少婦,那種魅力,令人難以抗拒。一般游客來過之後,美好的印像難以忘懷,總想找個機會或借口去故地重游。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因為喜歡海,所以才來普吉。我家就住在珠海的海邊,珠海號稱擁有一百多個海島,但我曾經踏足的還不到十個,還有,珠海的海與普吉的海是兩個不同的檔次。上次來普吉,是在南亞海嘯發生之前,住在Kata海灘旁邊,幾天幾夜以海為伴,不問世事,望著眼前的一片蔚藍色發呆。當時腦子裡想了什麼東西,現在都已經忘記。也曾經租船去了一個無人小島,名字已忘記,游泳、浮潛、曬太陽、打排球,感覺我們自己做了一天小島的主人。
我所從事的工作,也並非緊張,有時還相當休閑輕松。因此,去海邊減壓之類的話成不了我的借口。人總是有惰性,勤奮的人會更勤奮,而懶惰的人更懶惰。每次有去海邊的機會,我總是不會拒絕。吸引人們去海邊的原因,除了大家知道的那些以外,其中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大海會使人變得懶惰。除了航海家,人們面對茫茫大海就會喪失進取心。
這次來到普吉,這個號稱泰南明珠的地方在海嘯災難後有了那些變化?感覺那些海濱度假村比以前更漂亮了,可能是重建時的設計標准比以前提高了的緣故。如果不考慮它們的價錢的話,我可能會在這裡住上一個月或者更長。有一點是事實:歐美游客在此的平均停留時間比亞洲游客長得多,是歐美人假期長,收入高?或者是別的原因?我發現中國人與歐美人在旅游習慣方面的差異確實巨大,譬如在曬太陽方面:中國人,尤其女人害怕曬黑,打起了遮陽傘,而西方人卻是喜歡暴曬,非要將自己烤干烤焦不罷休。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在普吉最大的Patong海灘發現躺著的都是歐美人,而漫步走動的除了中國人,當然還有曬得黝黑的當地小商販――他們只是為了生計而在海灘上四處走動,對大海已經麻木。
要去的常規景點我們照去不誤,拜佛、看人妖、騎大像和玩降落傘等節目少不了。這些已成了泰國游的標志。而攀牙灣是普吉游的代表性景點,雖然它並不在普吉島上,而是坐落在北邊的攀牙府。我們依舊乘車去了那裡,在飄浮在水上的回民餐廳吃午餐。因為附近有河流入口,所以海水的顏色並非湛藍和清澈見底,但也令人覺得可愛。這裡的紅樹林面積大而且茂盛,相比我在國內所見到的就算是小巫見大巫了。我想這可能與這裡的熱帶氣候有關。但這裡最美麗的當然要數那些從海上破水而出的岩峰了,真不枉其“海上桂林”的美譽。海上的喀斯特地貌,我除了在越南的下龍灣見過,還有就是在這裡了。為何會出現海上喀斯特?導游無法回答,我想也許必須問地質學家才會有答案。在攀牙灣,歐美游客喜歡親自參與的游玩方式,他們兩人一組租上獨木舟,在岩峰下的洞穴中穿梭探索,不失為一種優哉游哉的體驗。最令人嘖嘖稱奇的、貌似大白菜的岩峰的周圍,總是聚集著游客,人們第一次見到它時,總是覺得有點難以置信――我們有時的確無法解釋大自然鬼斧神化的造化。這座岩峰,早期可能連名字都沒有,自從那部關於詹士邦德的電影在此取景拍攝後,人們干脆叫它做007島,可見現代傳播學影響力之巨大!這座岩峰成了攀牙灣招徠的標志性東西,以致於後來我在普吉街頭閑逛時,當地旅游商販向我推銷攀牙灣時也是拿著這座“大白菜”岩峰的照片。
那最著名的PP島,其實也屬於喀斯特地貌。PP島是我的至愛,仿佛整個普吉之旅的高潮就發生在這裡。這是事實。今次來這裡,懷著一種特別的心情,那就是看看海嘯災難後島上的情形。船還沒有靠岸,我們已經從船上看見了岸上原來那些茂密的椰林已被海嘯的巨浪摧毀成了疏落的樣子,房子也全都是新建或新裝修的,想像當時那種人間地獄的悲慘境況,滿目瘡痍,心中不免充滿了一股凄涼。來普吉之前,同事曾經問我:當你躺在那裡沙灘上時,想起身旁也曾經躺著好多死屍,是否會害怕?事實上我一點也不會害怕,我從不相信鬼魂之類的東西存在。對於大自然的災難,只會感到遺憾和惋惜。
島上的Ton Sai和Loh Dalem兩個海灣之間,原是一片狹長而美麗的椰林,那是我畢生見過的最美麗的椰林,可惜都已經不復存在,可能要等若干年後它們才能恢復生長到原來的樣子。我們現在只能從昔日的照片中懷念它那曾經擁有的美麗。上次來普吉,感覺最美好的時光也是在PP島的Loh Dalem海灘上,度假村的木屋掩映在椰子樹叢中,大家剛從海裡泡完上來,躺在正午的椰子樹下的沙灘椅上,感覺當時此刻乃人生難得的良辰美景。我們團隊裡的人也是第一次見到如此水清沙幼、風光旖旎的熱帶海灘,一個勁的說這次花的幾千元團費值得。沒有公事的打擾,沒有電話傳真電郵,不用向上司彙報工作,也沒有銀行按揭的催繳書,連平時整天嘮嘮叨叨的老婆此時也識趣地在身旁閉嘴了,一切大小煩惱事不知所蹤,只有海風夾雜著海浪聲從耳邊吹過,半閉的眼中只有藍白綠三種渾然一體的顏色,感覺到此時此刻自己才是個幸福的自由人。當然,如果老婆換成情人就更加幸福了。
海水和沙灘美麗如故,但兩個海灣之間的許多椰子樹和木頭結構的房子已經在海嘯中化為烏有,真的開始令我懷念上次來時的光景。我們於是驅船出海,尋找新的樂趣,旁邊的小PP島不愧為最好的選擇。我們跳進岸邊的淺水區,水依然是那樣清澈見底,魚兒依舊那麼色彩斑斕、充滿生氣,將手中的面包放進水裡,很快地便有數以百計的熱帶魚聚集過來,圍著你轉,感覺自己也變成了一條快樂的魚。女同胞們開始尖叫,男人們當然也受到快樂氣氛的感染。浮潛在海面,海底的生物生意盎然。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泰國人不會吃海膽和海參,是習俗的原因,還是出於環保的意識?這兩種東西在海底確實隨處可見。島上有個Viking Cave, 又叫燕窩洞,洞內有人住,看護著金絲燕以及它們的巢穴。燕窩,被那些無知貪婪的中國人視為滋補佳品,這些無辜的燕子可就要遭殃了。
小PP島有兩處迷人的海灣:一是情人灣,也叫翡翠谷,這個近乎封閉的海灣水較淺,適合游泳,所有船只禁止下錨,以免傷害珊瑚等生物。四周被山巒環繞,私密性非常好。男女情侶在那小沙灘上只要將衣服脫光,那他們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亞當和夏娃了――這是何等的浪漫和放縱!但是我們這些中國人都不敢嘗試,始終有些顧慮。另外一處海灘叫Maya灣,三面環山,形如布袋,也是因為曾經有一出叫做《海灘》的電影在此拍攝而令其名聲大振,講述的是一個美國青年去泰國海灘探險的故事。故事純屬虛構,但卻將這片美麗的海灘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不是電影中的人物,來到Maya海灘,只想在沙灘上躺一躺,打發兩個小時,僅此而已。
更令人心動的項目卻與我們無緣,令我們感到莫大的遺憾,那項目就是深潛。這是歐美人的玩意,因為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參加為期幾天的課程,然後才隨教練下海練習、實踐探索。而我們中國游客多是隨團而來,與大海打個招呼後便匆匆離開,深潛只是個奢望。在潛水俱樂部,我們看著那些在深海拍的美麗照片和錄像,羨慕、遺憾,當然還有點無奈,縈繞在心中久久不散。海底充滿危險,潛水員需要學習手語、辨別有毒生物、上浮減壓和應付鯊魚等等,不知何時才有機會考個潛水執照,去探索激動人心的水下世界,在水中與魚共舞。PP島是潛水的絕佳地點,此處有數以百計色彩繽紛的珊瑚區。看著船只運送著整船整船的氧氣瓶出海,就知道潛水在這裡受歡迎的程度。
今天是旅程第五天,也就是回程的日子。要回家了,早上起來去看了Patong的幾家度假村,回去後好好比較一下,看下次來住在那家好。
2006年11月於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