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隨想曲

作者: huang002

導讀我越來越喜歡韓國了。 作為旅行社領隊,我這次是第四次來韓國了。對它的了解多了,反而多了一份困惑:在今天的中國,包括大陸和港澳地區,“韓流”文化方興未艾,大行其道,令我們大跌眼鏡。不知何故,中國觀眾觀看《大長今》,看到如痴如醉,其實那只是一出教人如何做一個好奴才、悉心服侍主子的戲罷了。要知道中華五千年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曾幾何時,我們曾 ...

我越來越喜歡韓國了。

作為旅行社領隊,我這次是第四次來韓國了。對它的了解多了,反而多了一份困惑:在今天的中國,包括大陸和港澳地區,“韓流”文化方興未艾,大行其道,令我們大跌眼鏡。不知何故,中國觀眾觀看《大長今》,看到如痴如醉,其實那只是一出教人如何做一個好奴才、悉心服侍主子的戲罷了。要知道中華五千年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曾幾何時,我們曾經是亞洲的經濟文化中心,向外輸出我們的商品和文化。鑒真東渡日本,令大和民族打上中國的烙印;元朝向西方擴張,馬可波羅對中國的繁榮富庶的描述令歐洲人憧憬不已,當時的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昏庸愚蠢的貴族成為世襲的統治者;因此,當馬可波羅將中國的科舉選士制度介紹到歐洲時,歐洲人的反應是驚愕和羨慕不已。讓我們看看明朝時被稱為朝鮮的半島國家:明朝是它的宗主國、保護者,朝鮮對明朝稱臣,每年進貢。因此,當明成祖朱棣聽說朝鮮的美女漂亮而向朝鮮索要美女入宮時,朝鮮國王敢怒不敢言。後來朱棣心愛的朝鮮妃子權美人被宮內嫉妒的人毒殺,嗜血好殺的朱棣為了報復前後殺了三千多人,史稱“權妃案”。到了清末,日本排擠中國在朝鮮的勢力而吞並了這個王國。

今天的韓國,處處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影子:譬如他們的太極國旗,就是道教陰陽學說的縮影。韓國人也信風水,學生也拜孔夫子,還有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妻子在家中畢恭畢敬地侍侯丈夫,等等,不一而足。韓文的歷史,更只是有幾百年的歷史,他們的第四代朝鮮國王世宗,於1443年才發明韓文字母,而在此之前,他們使用的是中國文字,而中國字在此之前則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了。可以說,朝鮮文化淵源曾與我們息息相關,中國文化是他們的文化根源和鼻祖。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是什麼使他們後來居上,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很多中國人至今仍習慣性的把韓國當作中國前屬國,談到韓國頗有輕蔑之色。更多的中國人認為韓國文化源於中華,中國作為宗主國曾保護過朝鮮,所以就一廂情願的以為韓國人就理當對中國人友好,對中國人親善。要正確認識韓國,首先就要徹底拋棄上面這兩種觀點。這是因為歷史上的殖民附庸體系早已被摧毀,如今的國家都是具有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按照國際法,各國主權平等神聖不可侵犯。如果中國人以一種宗主國對屬國的高傲態度對待韓國,那麼必然也不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要求韓國人應該對中國友好。上溯到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還有後來的漢四郡,按現在韓國人的說法:中國人是作為所謂“入侵者”統治朝鮮半島北部的,南部的“韓民族”後來趕跑“侵略者”贏得了獨立,而後隋唐時還發生過戰爭,所以韓國人認為中國曾經多次侵略韓國。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實力大增,想將朝鮮作為跳板入侵中國,豐臣秀吉在明萬歷年間出兵試圖征服朝鮮,幸虧明神宗派出大將李如松,協助朝鮮兵打敗入侵者,朝鮮才避免了亡國的命運。明朝後的幾百年可能存在朝鮮作為屬國對宗主國謙卑的友好,(畢竟我們可以保護它),而從甲午戰爭後,這種謙卑(可以說是被強迫的)的友好也漸漸消失了。另一方面,朝鮮王朝也希望日本勢力進入以平衡清帝國,以圖見機行事獨立。不要忘記,東學黨起義是在朝鮮王朝乞求下,袁世凱帶兵前去進行血腥鎮壓的。可惜弱者是不可能玩轉兩大強國的,為爭奪朝鮮控制權,甲午戰爭爆發,清朝失敗,朝鮮“獨立”,改國號“大韓帝國”。清朝勢力被趕跑了,但另一個更殘暴的統治者日本人又來了。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終於又迎來了獨立。可惜南北在不同勢力的支持下不能統一成立政府。50年代初朝鮮戰爭爆發,38線成了天塹溝壑,中國人自然在韓國人眼中成了十惡不赦、阻止朝鮮半島統一的罪魁禍首。

今天,我又來到了漢城。故地重游,漢城還是原來那座城,但名字卻改成首爾了。是否韓國人覺得漢城這名字有“殖民地”色彩?因為中國有漢朝、漢族、漢人,他們不想讓自己尊敬的首都成為中國的“附屬地”。韓國政府解釋說,改名首爾只是為了讓發音更近似他們的稱呼,又或者是更近似英文的Seoul。這種解釋能否自圓其說?韓國人愛面子,千真萬確,前段時間發生了這樣一個事件,他們竟然把“端午節”當作自己的文化遺產向聯合國申報,讓中國人驚愕不已。韓國政府已經長期在文化活動中推行去中國化,他們現在這樣做只是為了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而已。韓國政府對待歷史的態度,其實與日本政府歪曲侵略歷史並無不同。

在我看來,漢城在地貌上很像山城重慶。巨大寬廣的城市分布在起伏的丘陵上,建築物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有致;一段幾公裡的街道可能要上下十幾個斜坡。這種地勢,在晚上即使在低的地方也能看到城市輝煌的燈火;最顯眼的莫過於那些數量眾多的教堂,因為它們的頂上都毫不例外地亮著高高的十字架,讓人知道那裡是上帝的領地。古時候,道教佛教禪宗是他們的信仰,還有儒家思想也是他們的意識主流。到了近代,基督教開始在亞洲傳播,朝鮮半島也深受影響,尤其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韓國受美國統治和影響,西方宗教得到迅速的傳播。重慶有嘉陵江,在這裡卻換成了漢江,將漢城一分為二。漢城沒有大城市給人的那種壓抑的感覺,這是它城市設計的成功之處。雖有高樓,但卻間隔疏落,而且整體上數量並不算多;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全然沒有中國大城市那種拘束擁擠之感。馬路上交通流量雖然大,但卻井然有序,非常暢順,我想這與駕駛者的素質有關。通過我的觀察,發覺我的這種想法是對的。想起國內雜亂無章的交通,才知道這是一個巨大的差距。

漢城的街道整潔干淨,見不到人隨地吐痰和扔垃圾,地上只有樹木換季時掉下來的葉片。漢城的地名中帶有很多“洞”(dong)這個字眼,如購物區明洞、木洞、鶴洞等等,導游笑稱這是個千瘡百孔的城市。

我這次帶的游客是澳門聖約瑟中學的高中畢業生,去游樂場玩是必備的項目。我們先後去了樂天世界(Lotte World)和愛寶樂園(Everland)。韓國的游樂場給人的感覺是,無論兩三歲的小孩,還是幾十歲的大人,都能得到歡樂的感覺,從幼稚的童話世界到新穎刺激的機動游戲,一應俱全;工作人員穿著各式各樣的服裝,極力營造這種歡樂的氣氛,他們樂意與游客合影,不斷向游客打招呼,An niang ha se yo(你好嗎?)是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園內還有各式的表演和花車巡游,令人目不暇接。我想,即使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迪斯尼樂園也不過如此。

不知為什麼,每次來韓國,都會安排參觀戰爭博物館這個景點,這次也不例外。我想這可能是他們政府向旅行社下達的“政治任務”,就像我們盡量安排去南京的日本旅行團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一樣。大概世界上沒有別的民族,能像他們那樣體會到戰爭帶來的痛苦,他們的傷痛,我們可能不會明白。雖然韓戰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但戰爭帶來的心理創傷依然難以撫平,每次南北韓的家庭重逢都是傳媒競相報道的焦點,那些久別重逢的畫面真的是催人淚下。然而,對於從大陸來的游客,導游每次講解這個景點時都有點尷尬:全是因為中國大陸在五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導游說,抗美不要緊,援朝就不好了,因為北韓是他們的敵人,中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對他們來說就是入侵,其中一部分中國兵還成了炮灰。回想一下,這確是一場不知所謂的無聊戰爭――雙方打了三年,死傷無數,損失巨大,雙方都想消滅對方,統一朝鮮半島,結果雙方都無法消滅對方,只有簽訂停戰協定,以三八線劃界而治――三年白打了,反而因為國家分裂而增添了許多家庭骨肉離散的悲劇!所有這些戰爭悲劇的幕後原因就是可惡的美國和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的對抗,令朝鮮半島和人民成為犧牲品。無可否任,馬克思是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探索出來的共產制度令後來的世界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個世界由此分裂成為兩大陣營,並互相對抗,甚至不惜以戰爭來對抗。這可能是他在世時所始料不及的。人類為了探索理想的社會制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戰爭博物館是韓國學生上歷史課的地方。然而中國大陸的游客卻只能在室外露天看那些韓戰時雙方用過的飛機大炮坦克,室內的展覽館卻不讓我們進去。聽說早期曾有大陸旅行團進去了,他們看完出來後就投訴,甚至抗議,因為展覽的內容觀點與大陸參觀者的立場相差甚遠,到後來韓方就干脆不讓大陸人進去。政治有時無所謂對錯,就看你是站在哪方的立場。

這場戰爭讓韓國人對中國大陸的印像產生了哪些改變呢?他們不明白紅色中國為何要介入他們的內戰。1900年爆發的義和團事件與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是二十世紀中國最讓西方感到恐懼的兩個事件。20世紀50年代初西方對中國的形像突然轉向負面,似乎那些樸實勤奮的中國民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夜之間全都變成義和團團民。在政府的煽動下,民族主義情緒極度高漲,他們加入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端著槍不要命地往前衝。西方對中國,除了敵視,還有恐懼,就像歷史上曾經面對元朝的蒙古游牧部落入侵一樣,西方很可能喪失防御能力。“黃禍”恐慌變成“紅禍”恐慌,中國的力量隨時可能爆發出來,毀滅西方所謂自由、民主、富裕、繁榮的資本主義世界。在西方世界看來,尤其是在美國看來,中國這條巨龍正在變成一條暴躁的、嘴裡噴著火的怪獸。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西方人聽到的關於中國的消息就是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四人幫、鄧小平、改革開放……

在中國看來,飽受近代西方侵略的中國人在朝鮮戰場上揚眉吐氣地出了一口氣,第一次出了鴉片戰爭以來的一口怨氣,盡管他們在那裡喪失了幾萬軍人的生命。他們藉此希望西方重新審視這條東方龍意義,重視這條東方龍的存在,其實也是在想表達出他們的價值觀。要擺脫弱國受欺負,國家要富強,前提首先必須是民族自信心的崛起,而與美國開戰,這是能夠提升人民自信心的絕佳機會。毛和他的同事、人民都深知這一點,而且他們可能詳細考慮過參與韓戰所帶來的後果,就是從此與資本主義世界徹底對立。事實上也是如此,中國受西方封鎖孤立,一直到七十年代基辛格訪華。我們至今仍然無法理解毛晚年思想上的巨大轉變,竟然願意與在朝鮮炸死他兒子的美帝國主義建交!是為了盡快打開外交困局的務實行為,還是為了人民的福祉著想,或者是他不想再糾纏於某某主義這些虛幻的烏托邦,我們不得而知。

經過韓戰,大韓民國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友善的鄰邦了。日本自古以來就侵略朝鮮,先有豐臣秀吉,後有伊藤博文,接著就是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後,於1910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日本當年在統治期間,甚至禁止韓國人在學校使用韓語授課。1919年3月1日,韓國人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為此而犧牲。當日本在二戰投降的消息傳來時,朝鮮半島的人們是何等的欣喜若狂――35年的殖民統治終於結束了,35年啊!要知道中國只是八年抗戰,中國東北是十四年。由於這段歷史的原因,韓國人的反日情緒甚至比中國人的反日情緒更為強烈。

北邊的蘇聯和紅色中國在此時已經與南韓交惡。韓國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確實不容易,幸好有老美這個干爹給予最大的支持。值得韓國人興幸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周圍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蘇聯解體,政制改變,兩國關系也隨之改善。中國也開始務實外交,放棄意識形態上的固執,與南韓建交,這是一個極好的開端。我們今天能夠來到這裡旅游,也是完全得益於這種轉變。

我們這次沒有去華克山莊看表演,而是去看了一個叫做嘩鬼秀(Tokemi storm)的表演。我們團都是些少年學生,所以還是很適合。演員們是音樂學院打擊樂系的畢業生,水平還是很高的,給人的啟示是有才華的年青人都可以找到成功發展的機會。

這次旅行最開心的時刻,是在昌德宮御花園的山上見到了漫山的紅葉,楓葉鮮紅,銀杏金黃,層林盡染,我們的澳門學生在南方從未見過如此景像,高興得都大聲叫喊起來了。

順便提一下,如果旅行團的行程有安排泡溫泉的,最好不要參加。大陸的溫泉要比他們的好上一百倍。韓國的溫泉充其量只能算是澡堂或者我們的桑那健康中心。在室內的水池男女分開泡浴,而且都要全身脫光一絲不掛,尤其很多中國女人無法適應這種文化。我只是在第一次來韓國時進去泡過,以後就再沒有試過了。

說到對韓國的印像,都是很零碎的,有親眼見的,有聽導游講的。比如他們的有些科技走在我們的前面,移動通訊已經廣泛使用3G技術,我們的旅游車司機用他的手機接收電視廣播節目,通過車內的屏幕放給我們看,而且他們的手機還可以用作對講機,幾部車之間都是用手機對講功能;在家電商場裡看到高清電視廣播已是很普遍,對科技的投入讓韓國在經濟上獲益匪淺。又比如他們的政治,韓國是個民主的國家,我們在漢城短短幾天就看到了好幾次示威活動。法律保障公民的示威權利,政府支持鼓勵和平守規則的示威活動,因為這是政府了解執政效果的一扇窗戶。但越是民主的地方,做官越是不容易,做大官就更不容易。看看韓國的歷屆總統,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韓國的民主來自美國,韓國人把它用在國會裡,就是執政黨和在野黨整天吵架打架,無日無之。民主制度並非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沒有民主,政府的執政水平就會大打折扣。我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中國人至今仍然視多黨制為洪水猛獸。

在漢城跑了好幾天,沒有見過一個乞丐。我不知道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如何運作,但相信中國大陸的社保肯定出了大問題,因為我們每個城市都有乞丐,而且有些還很多。還有,與中國大陸相比,韓國的治安出奇的好,我們在街上不用整天為自己的財物緊張兮兮。這些都令我們非常羨慕向往。韓國已經超越了發展中國家,正在向發達國家邁進,韓國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國追求的明天。

當然韓國也有不好的東西,作為游客,我們感受到最大的就是物價水平比中國高許多,食物衣著和計程車皆如此。飲食文化無法跟中國尤其是廣東相比,每餐不是火鍋就是燒烤,另加韓國泡菜,以至於後來我們一見到餐桌,眼睛就發呆。另外,英文並不通行,離開導游我們就變成又聾又啞,十分不方便,很難明白他們受美國統治這麼長時間還是如此。

2005年十二月於珠海


精選遊記: 首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