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浪嶼·迷途

作者: 狂愛CTU

導讀那一天,冬日午後的陽光曬得人懶洋洋的,XY回客棧打盹去了,我和Enyaya隨處逛逛,因為前一日都在島的左側混了,於是就從龍頭路向右側無目的地遛去。不知怎的,好像只是拐了一個兩個彎子,那個人聲鼎沸的龍頭路就被甩到了身後,忽然一下子進入了一條安靜的、極美麗的道路。路並不是很窄也不是很彎曲的小巷,倒是平平整整,兩邊分布著裝飾有細長木窗的紅磚老房子, ...

那一天,冬日午後的陽光曬得人懶洋洋的,XY回客棧打盹去了,我和Enyaya隨處逛逛,因為前一日都在島的左側混了,於是就從龍頭路向右側無目的地遛去。不知怎的,好像只是拐了一個兩個彎子,那個人聲鼎沸的龍頭路就被甩到了身後,忽然一下子進入了一條安靜的、極美麗的道路。路並不是很窄也不是很彎曲的小巷,倒是平平整整,兩邊分布著裝飾有細長木窗的紅磚老房子,十分優雅地立於道旁,讓我聯想到圖片中見過的歐洲小鎮。這麼美的一條路,卻不知為何竟然安安靜靜的沒有什麼游人,只有一個半開的小門,招牌上書“迷途”,原來是一家新近開張的家庭小客棧,店主人,一個年輕的漂亮MM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去參觀,迷你的小院落和刷成深藍色的樓梯通向二樓客房,同樣是很寧靜,跟她說“你這裡可不好找”,MM笑著說,“所以才叫‘迷途’嘛”。


(我認為最美的路)

這是我們在鼓浪嶼的兩天經常遇到的情景劇。選擇在春節這個“恐怖”的黃金周來到廈門,本來就是一種冒險。不過,鼓浪嶼是這樣一個島,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當你隨著人潮從碼頭湧進龍頭路商業區,當你與旅行團前呼後擁擠上日光岩小小的鳥瞰平台,當你接踵摩肩排隊進入菽莊花園的鋼琴博物館,你或許會覺得烈日下的鼓浪嶼大概是全中國這個時候密度最大的地方。可是,當你願意稍微離人群遠上一點點,你卻隨時可以一個輕巧的轉身,拐進一條無人小徑,鑽進一座廢棄的山莊,那時候眼前豁然一變,就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倒或要驚奇,剛才那些眾聲喧嘩都到哪裡去了?

鼓浪嶼的手繪地圖,也許是每個背包上島的客人必需的裝備。因為不願意身邊有一個絮絮叨叨的當地導游來破壞一份尋找的樂趣,所以大多數人寧願自己去探路,也所以,迷途,成為我們在島上的常態。習慣了成都這類大城市裡四四方方的棋盤式道路,看到鼓浪嶼上幾條彎彎曲曲的岔道共享著一個街道的名字,我們委實感到詫異,連我一向引以為傲的方向感好像也有點失去了效用。即使手握地圖,也常常錯過近在咫尺的美麗。於是,算了,跟著感覺走吧,“轉角遇到”的美景,更加給我們驚喜呢。

我們是這樣碰到了海天堂構、觀海別墅、春草堂、黃榮遠堂、大夫第和四落大厝,我們是這樣走過了很多曲折的狹小弄堂,忽然看見了鐵門緊閉的亦足山莊......



(據說已被富商“認養”的亦足山莊)

甚至還有很多時候,我們去過了,看過了,驚嘆過了,那些美麗的莊園,卻不知其名,偏在幾天以後翻看那本Air夫婦的《迷失鼓浪嶼》,才發現,原來我們曾經闖進的是怎樣一個有故事的老房子。比如李清泉別墅(容谷),那是在爬上一段山坡以後,鑽進一道半開的小門以後,走過地上鑲嵌的“1926”字樣以後,透過一些晾曬的被單,眼前豁然開朗的是一個偌大的院子,輝煌高大的別墅,還有可以望見海以及透過樹影遠眺鄭成功巨石像的涼亭,卻連一個游人都沒有,只有小貓三兩只在懶懶地曬太陽......我是後來才知道了李清泉和他的妻子顏漱的故事,才知道了當時在大別墅側面的平房裡隔窗向我們淡掃一眼的人,原來是顏漱姐姐的後代,因此,這個莊園成為島上很少有的至今仍是由當年老主人的至親居住的老房子,使其既免於荒棄,也不至落到他人之手以修繕之名而至面目全非,不免猜想,他們,守著這老宅,靜靜的歲月,又該是怎樣的故事呢。

但是,多數情況下,我們為之驚嘆的美麗房子,至今也不知主人為何,而更多的情況是,很多很多的老房子,荒廢了、被棄置了、結滿了飛來榕和寄生樹。每看到這種老洋房,我總是為它感到可惜,另一面卻又很愛這種廢墟的美麗,愛著“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滄桑,愛那種“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壁頹垣”的調調,心情矛盾得很呢。也有時候,荒了的老房子會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如北京的四合院變成大雜院一樣,老洋房裡擠進十幾戶人家,走廊上晾滿了衣物,過道裡堆砌著雜物。Enyaya喜歡這種生活氣息,可我,好像還是更願意它們就那麼被枯藤老樹和漫長歲月所占有,想像感更濃烈一些吧。



(眼看它成廢墟)

鼓浪嶼本身就是有故事的,鄭成功曾在這裡屯兵收復台灣,弘一法師曾在這裡隱居修行,林語堂曾在這裡借住,林巧稚曾在這裡生活,舒婷到現在還住在島上的某一處......但是好像到今天,鼓浪嶼最吸引人的還是那些老建築,來自於近一個世紀前的十幾個外國領事館,來自於那些下南洋、回大陸發過財、探過親、養過老、落葉歸過根的一代華僑族群。“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名,使鼓浪嶼和青島的八大關、天津的五大道、甚至上海的外灘有異曲同工之處,歷史往往這麼吊詭,在正統的歷史中,在民族的記憶中,那曾是一段屈辱歲月,島上的日本領事館舊址前,我們親耳聽到導游在介紹當年這個地方的血腥恐怖和“勿忘國恥”,可是,必須坦白地說,在今日之鼓浪嶼,真的很難很難去為歷史哭泣和牢記什麼,歲月已經洗褪色了很多血痕,只留下屬於藝術的、美學的、比較穿透時間塵埃的東西,比如那些精美的舶來建築和那些中西合璧的閩南特色建築。由於這樣的歷史沿革,鼓浪嶼上的建築在同歸於西式風格的基礎上又體現出了不同國家的紛繁多樣。其實,關於那些什麼陶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式的柱子,我並不懂得分辨,但這並不能妨礙我們去欣賞她的美,比如精美的石雕,比如細長的窄窗,比如寬大的穹頂,比如優雅小巧的陽台。



(我喜歡的藍色細條長窗)

除了領事館遺址和別墅老房,鼓浪嶼的建築中還有一樣,——教堂。不過這些教堂只在做禮拜的時候開開門,平日裡並不納客,這使我們無法得其門而入,也算留下了一分遺憾。在島上的四座教堂中,“三一堂”或許是最有名的,但我自己獨愛純白色的“天主堂”,她也是唯一一座哥特風格的教堂建築,尖尖的穹頂,顯得那般卓爾不群。

而我最愛的,還是那些小徑,如同北京胡同式的小徑。鼓浪嶼右側,小徑蜿蜒,游人罕至。在這樣的小徑上,如果你遇到路人,那多半不是游客,卻是鼓浪嶼上真真正正的原住民了。當暖暖的冬日午後,行走在四下寂靜的深巷裡,你看那兩側斑駁石壁上的青青苔蘚,還有頭頂的榕樹篩下跳動的陽光,你看那偶爾轉出來的一扇老木門,點綴著探出牆頭“滿園春色關不住”的三角梅,你看那滿地的落紅不掃,你看那緊閉的鐵花門後,是誰的生活在裡面上演著什麼樣的故事。還有,最最可愛的,是那些依山勢綿延而上的山間小巷,抬頭,是石級、花樹和藍天,偶一回頭吧,是層層疊疊的各色屋頂,再將目光投向遠一點的地方,那就是大海,還有鷺江海峽對面的,那就是廈門港......總覺得,這就是我想像中的希腊式的感覺吧。



(回望可見廈門港)

於是,迷失了,在冬日的鼓浪嶼。

(更多照片請至我的博客:http://***/s/blog_4b67a35e0100c39o.html)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