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節,我們一家三口游覽了紹興,經寧波走杭州灣跨海大橋,從上海返京,前後共6天。1月28日一早,從北京乘飛機到杭州蕭山機場,從機場乘坐到紹興(經柯橋)的巴士抵達紹興火車站。蕭山機場距離紹興約30公裡,車行約45分鐘,非常方便。在紹興火車站預先購買了31日去寧波的火車票。下午,先後游覽了周恩來祖居、賀秘監祠和蔡元培故居。這三個景點非常近,步行即可。周恩來祖居:由四部分組成,周恩來祖居、故居、紀念館和紀念廣場。周恩來出生於江蘇淮安,這裡是其祖輩居住過的地方,因此稱為其祖居(主要是指百歲堂),台門式三進院落,在當時估計屬於中等偏下富裕戶。據這裡的工作人員介紹,周恩來曾在這裡生活過一年,因此有一間屋子稱為其故居。紀念館非常值得細細游覽,有許多珍貴史料和照片,有助於了解周總理光輝偉大的一生,許多細節令人感動。祖居對面是紀念廣場,有周恩來塑像。不過,這裡有兩點值得商榷。一是周恩來到底在這裡生活過沒有,許多資料認為沒有,只是抗戰期間為了去皖南看望新四軍,借祭祖之名回到過這裡。二是周恩來的祖上到底是不是周敦頤,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證據。周恩來與魯迅(周樹人)兩家是否有關系,有待考證。賀秘監祠:就在周恩來祖居的隔壁,是紀念詩人賀知章的祠。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和詠柳兩首詩世人熟知。回鄉偶書之一課本上學過,之二是:【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士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祠中有賀知章的生平介紹,值得一看。尤其是其高齡退官時,君臣皆送之。為人臣者,善終者不多,賀知章是其一。蔡元培故居:故居門前的對聯是毛主席的“評語”,由書法家沈鵬題字:學界泰鬥,人世楷模。故居中介紹了蔡元培的人生幾個階段,當然北大校長階段最為輝煌。其中還有蔡先生的娶妻啟示,也耐人尋味。蔡元培作為傑出的教育家,為北大網羅了一批大家,其中不乏紹興籍的傑出人士,如魯迅、竺可楨等,舉賢不避“鄉黨”啊。蔡元培故居所在的小巷名為筆飛弄,旁邊一條小巷稱為筆架橋,二者皆有來歷。與此不遠就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居所,故事就在這裡。***紹興有名人故居聯票,可游覽周恩來祖居(賀秘監祠)、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青藤書屋、大通學堂。賀秘監祠好像沒有列在票面上,但憑聯票確實可參觀。聯票40元,好像是比單買票便宜3元。1月29日游覽魯迅故居、沈園、秋瑾故居、青藤書屋、府山公園。魯迅故居:從2008年x月開始,免費參觀。主要包括魯迅祖居、魯迅故居(含百草園)、三味書屋和魯迅紀念館。魯迅祖居是周家老台門,人丁興旺後,置下了周家新台門,魯迅出生在新台門,所以新台門是魯迅故居,百草園就在新台門後院。魯迅在這裡認識了章運水(閏土),運水的父親經常到周家幫忙打工。三味書屋是壽家台門,壽鏡吳就是私塾先生。“早”字故事就發生在三味書屋。魯迅紀念館中非常詳細地介紹了魯迅的生平。魯迅的父親無經商之力,科舉也不順利,魯迅的祖父無奈為之科舉作弊,但被發現,經此變故,周家開始衰落。周家人合議後賣掉了新台門,靠典當維生,可嘆!****春節期間,紹興推出了多種景點聯票,其中之一是沈園、蘭亭、會稽山和東湖四景點聯票,120元,好像比單買要便宜40元。而且,買聯票的話,可以免費從魯迅故居坐烏篷船到沈園,可以免費坐旅游專線車到聯票上的景點,但具體時間不詳,因此沒有坐專線車。沈園:游覽完魯迅故居後,做烏篷船到沈園。沈園分白天和夜晚兩種門票,好像晚上有表演,門票更高。沈園不大,成片腊梅正盛開,香氣撲鼻。游覽沈園,多是衝著殘壁上的釵頭鳳去的。陸游和唐婉凄美別離的愛情故事,令人感慨。當然,放到今天,二人姑表親,確實不能成親的。幸好沒有生育,否則缺陷兒的話,豈不壞哉。有一中年夫婦竟在殘壁前留影,更是怪哉,呵呵。秋瑾故居:參觀的人甚少,或許都忘記了這位為中國民主革命獻身的第一位女革命家。裡面有秋瑾生平的詳細介紹。令人感嘆的是,秋瑾犧牲後,靈柩四處輾轉十次,期間甚至遠走湖南湘潭(其婆家),最後終於遵其遺願,安葬於杭州西湖西泠橋東南。青藤書屋:明代多才多藝的大藝術家(詩文、書畫、戲劇)徐渭(文長)的故居。徐渭不事權貴,潦倒一生。書屋只兩間,有一些藝術品展示。要是能詳細介紹徐渭生平及其故事就好了。進院後就可看到斑駁山牆上徐渭手書的“自在岩”,不細看的話很容易視而不見。府山公園:府山公園本身不收門票,但越城遺址(包括越王台、越王殿和飛翼樓)收費8元。府山,又名臥龍山,古越龍山就是這裡。越國大夫文種(與範蠡是楚國同鄉,共同輔佐越王勾踐)未聽從範蠡勸告,終被勾踐賜死,葬於臥龍山,故臥龍山又稱種山。後來由於紹興府衙治所位於山東麓,故名府山至今。紹興有2500年的建城史,就是從府山開始的。整座府山是春秋時越國的都城,也稱小城,在府山的東面建的是大城。據說,紹興城一直沿襲小城/大城的布局至今。2000多年來,紹興城基本在原址上發展演變,是其一大特色,但也導致一個後果,2000多年前的遺跡,蕩然無存了。越王台、越王殿和飛翼樓都是按照史書記載新建的,原來的遺跡沒有任何留存。越王台中有越國史跡展,讀來會更深入了解越國的興衰。登上府山頂,再上飛翼樓,應該是觀賞紹興城的絕好位置。可惜,下著小雨,什麼也沒看到。1月30日游覽蘭亭、會稽山大禹陵和東湖公園。蘭亭:蘭亭的由來是這樣的:越王勾踐在此種蘭,稱為蘭渚山,漢代在此設驛站,建驛亭,故而得名。當然真正的享譽神州,還是源自王羲之的蘭亭序。主要景點有鵝池、右軍祠(王羲之曾官至右參軍,人稱王右軍)、蘭亭碑亭、御碑亭(康熙和乾隆祖孫皇帝御碑)等。曲水流觴,景區上午9點半左右有曲水流觴活動,有幸飲酒者要賦詩一首,賦詩有困難,背一首古詩也可。蘭亭序原帖據傳被李世民陪葬了,現流傳的主要是褚遂良、虞世南和馮承素三個臨摹本,後者最接近。蘭亭的竹子非常秀麗。蘭亭的古驛亭處有郵筒一個,可以寄明信片。會稽山大禹陵:會稽山分為三個景區:大禹陵、百鳥園和香爐峰。先說說會稽山的讀法,有三種:問紹興當地人,許多說讀hui四聲;景區指示牌上念kuai四聲;導游解說時念gui四聲。到底是哪個最准確,好像kuai四聲吧。這次只游覽了大禹陵,有電動車免費送到紀念廣場前。游覽前,最好先參觀一下禹跡館,對了解大禹一生非常有益。比如,大禹是哪裡人?這裡有明確的介紹,史記載“禹興於西羌”。西羌就是08年大地震的震中(北川和汶川)。以前真是沒想到,北川和汶川早已名留青史。主要景點有大禹陵碑亭、禹廟、禹祠等,而且在窆石亭學到了一個生字,窆石的窆,bian三聲,是墓穴用的條石,據考證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側面佐證了大禹可能歸葬於會稽山。沿著登山道還可等到山頂,有大禹塑像,非常高大,遠遠地從山腳下就能看到。大禹一生四件大事,封禪、娶妻、計功、歸葬,都在會稽山完成。大禹妻子是紹興附近塗山人。至於大禹治水為什麼與紹興有關,個人猜測,也許幾千年前紹興是沿海,長江在此入海也說不定,所以治水治到後期,來到了紹興會稽山,並喜歡上了這裡。成為首領後,還時常到會稽山巡狩,以致終老於此。會稽山在早期,我想應該是非常有名的,除了熟知的越王勾踐外,秦始皇和漢武帝也來過這裡。後來,也許是五岳等聲名鵲起,會稽山就不顯得那麼著名了。康熙下江南時,在會稽山舉辦過祭禹大典。東湖公園:漢代開始采石,歷經各朝各代,日久竟鑿成湖泊。原本大自然的許多奇觀,用鬼斧神工來形容。看了東湖後,才覺得人類本身也會鬼斧神工的。1月31日上午,游覽了戒珠寺、八字橋,坐烏篷船游覽了倉橋-拜皇橋水道。戒珠寺:原本是王羲之的住所,因為王羲之與和尚、墨珠與白鵝的故事,變成了戒珠講寺。八字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是中國最早的城市立交橋。站在橋上,看看傍溪而居的人家,甚至還有炊煙,水鄉風韻一覽無余。當天不知什麼原因,這裡的烏篷船不運營。倉橋-拜皇橋水道:在城市廣場西邊的倉橋,有烏篷船碼頭,提供南線和北線兩條游覽線路。倉橋到拜皇橋是南線。船有大小,路程有長短,三口之家適合100元的烏篷船。船行往返約45分鐘,過一座座小橋,看一戶戶人家,洗衣的人們陸陸續續,確實是水鄉人家。以上就是在紹興的行程,鑒湖、鏡湖、柯岩等市區附近的景點沒有去。總體感覺,紹興沒有杭州和寧波的繁華與喧鬧,但更接近水鄉的樸素和真實,甚至比商業氛圍越來越濃的周莊等水鄉小鎮還有韻味。也許是紹興的文化底蘊綿綿深厚吧。

(百草園)

(沈園釵頭鳳)

(蘭亭曲水流觴)

(東湖)

(八字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