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一月十八日,腊月二十七
今日上午在昆明進行干細胞治療。下午游覽翠湖公園。
翠湖位於市區五華山西麓,元朝以前,只是昆明城外滇池的一個小湖灣,多為稻田、菜地、蓮池,俗稱“菜海子”。又因其東北面有九股泉水,彙流成池,所以又叫九龍池。清末民初,漸辟成園,以其八面水翠,四面竹翠,春夏柳翠,故而稱作翠湖。公園內縱橫兩道長堤,分湖為四。堤畔植柳,湖內種荷,荷柳相映,清翠秀麗。被人稱作是鑲在昆明城中的綠寶石。
翠湖最值得稱道的景觀是翠湖觀鷗。每年冬季,成群的紅嘴鷗都來這裡過冬,與昆明市民和諧相處。我們來的正是時候,雖是隆冬,但翠湖公園內依然竹木蔥籠,湖水碧波蕩漾,一群群紅嘴黃爪,全身雪白的鷗鳥,或在湖面上空上下翻飛,或在水中飄游嬉戲;人們將手中的面包屑拋向空中,它們就俯衝而下,掠空啄食;將面包屑投入水中,它們就引頸拍翅,爭相拚搶;將面包屑舉過頭頂,它們懸空而停,探爪取物。這些可愛的精靈,一邊享用著人們餌食,一邊歡快地“喳喳”鳴叫,叫聲連成一片,此起彼伏,剛進公園門就能聽到,給孩子帶來歡笑,給游人帶來好心情。
翠湖公園的環湖路也是幽靜的去處,路兩旁是高大的喬木,掩映著二三層的小洋房,環湖東路上的翠湖賓館,氣質優雅;中西合璧的盧漢故居,古樹參天;環湖西路上,簡樸的講武堂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臨近年關,環湖西路的雲南省科技館裡正在舉行年貨展銷會,各少數民族的特色食品,風味小吃,我們見所未見;各邊遠山區的山珍美味,更讓我們這些內地人大開眼界。禁不住誘惑與好奇,采購了一包又一包。
D5:一月十九日,腊月二十八
今日繼續進行干細胞治療。然後瀏覽昆明市容,品嘗昆明特色小吃。
早晨在路邊的一家小店,吃燒餌塊。所謂燒餌塊,就是在火盆上放置一張鐵絲網,下面是紅紅的栗炭火。將一塊塊園餅在上面翻烤,烤熱後,根據自己的口味,抺上鹹或甜的醬料,裹上一根油條。吃起來口感柔軟,味道因醬料而異。
制作餌塊的原料其實就是大米,農歷歲末,人們選取品質好、有香味、有黏性的大米浸泡後蒸至六七成熟,放進碓窩裡舂細如泥,然後在案板上搓揉成長方、扁圓等形狀,也有用木模壓制成餅狀的,木模上有喜字、壽字、福字、魚、喜鵲之類的圖案。自家食用之外,還用於饋贈親朋,因此稱為“餌饋”,時間一久,說白了就稱為“餌塊”了。
餌塊還可以切成絲,稱為“餌絲”。餌絲可以炒吃、鹵吃。炒餌絲中有一種叫“大救駕”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還有個傳說。清朝初年,明末小朝庭永歷帝被吳三桂追殺,逃至滇西騰衝,又飢又渴,向路邊的一村婦討飯吃。村婦當即用鮮肉、火腿、雞蛋、冬菇、酸菜、泡辣椒、韮菜、青蒜等炒了一盤餌絲,顔色紅綠白黃悅目,餌絲柔糯滑潤可口。皇帝吃後贊賞不已,後來就把這種炒餌絲叫做“大救駕”了。
中午在福華園吃過橋米線。原以為米線吃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很復雜。入座後服務員將生魚片、生肉片、雞肉、豬肝、腰花、魷魚、海參、肚片,還有鴿子蛋、豌豆類、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線,擺了一桌子,然後端上一大海碗湯,上面一層厚厚的油,向我們介紹說是用雞、鴨、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制的,湯是滾熱的千萬別燙傷。吃的時候,先把鴿雞磕入碗內,接著把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並有筷子輕輕撥動,好讓生肉燙熟。然後放入蔬菜、米粉,再加入自己喜歡調料。吃起來味道確實濃郁鮮美。
過橋米線最初起源於滇南的蒙自縣城。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是蒙自城外有個南湖,有個書生在湖心的小島上讀書備考,常因埋頭用功,忘記吃妻子送去的飯菜,等到想吃的時候往往又涼了。賢妻十分心疼,殺了一只肥母雞,用砂鍋熬好湯後送去,書生吃的時候仍然溫熱,將米線和其他佐料放入,味道很鮮美。因為妻子送米線到島上要經過一座小橋,後來,書生金榜題名,不忘妻子的盛情,將這種做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一時傳為美談。
晚上吃的是別具風味的豆燜飯。豆燜飯的做法,是先將上好的大米摻入二分之一糯米, 煮熟控出米湯備用。再將火腿切成指甲大小的片,選用鮮嫩的蠶豆米,上鍋煸炒,然後倒入煮熟的米飯,蓋在蠶豆和火腿上,用小火將湯燜 干,稍後將下面的火腿和蠶豆米與上面的米飯拌勻即成。盛在碗裡,紅白綠三色誘人,入口後肉香、豆甜、飯糯,越吃越想吃。走在昆明的街頭,你還可以看到推車設攤的小販叫賣各種百姓小吃,烤山芋、烤土豆、烤豆腐、煮花生,都很便宜。另外什麼麗江粑粑、路南乳餅、傣族烤魚、竹筒飯、蕎面包子、破酥包子、鹽餅子。。。。。。,雲南是個多民族地區,物產又十分豐富,小吃種類不勝枚舉,因為腸胃容量有限,大多數只能飽眼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