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放假前,跟同事說起,打算去看看福建的土樓。同事就說,一定要去看田螺坑的“四菜一湯”,還講了一段“軼事”,說是當年美帝國的衛星偵查到中國大陸近台灣的山區有貌似導彈發射井的東東,讓對岸的國民黨很是驚慌了一陣,後來這邊開放了,日本人來到村上,才發現原來是客家的特色建築——土樓。這個故事,我總疑心是前幾年為了申遺而杜撰,增加幾分傳奇色彩吧。
土樓是最近幾年才熱起來,廈門任意一個旅行社都有“土樓一日游”的項目,土樓在福建總不下百座,要一一逛遍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其中以永定和南靖地區最為集中,而永定開發更成熟也更商業化,因此我們選擇了據說還較為純樸的南靖土樓線。最終還是固執地沒有跟團,從廈門到南靖、到田螺、再到下阪、最後到塔下,一站一站坐車游來,有些累,一路上中巴車招手即停,不時捎上村裡鄉親傳遞的林林種種,滿車的乘客除了少數幾個游客,大多用我們聽也聽不懂的閩南語交談著,感覺有點怪怪的,但潛意識裡卻似乎又覺得,這樣的方式才是適合土樓的旅行方式,讓我想起當年游織金洞的經歷。
我們的第一站就是田螺坑,雖然阿曼達甚至賣票處的小姑娘都告訴了我們進入村子有一條小路,村口的查票也顯得很家常很隨意,不過我們還是買了票,到觀景台上看看那個傳說中的“四菜一湯”。這個名字雖然不夠優美,勝在真是形像。福建的土樓成百上千,要想脫穎而出還真不是容易的事,田螺坑土樓群共有五座,分別是方形的步雲樓、橢圓的文昌樓和圓形的振昌樓、瑞雲樓、和昌樓,若是分開,倒未必多出色,如此資源一整合,就立時光彩照人。此時尚是冬寒料峭,山裡的桃花倒已經綻放了初蕾,想像中如果是滿山遍野開放山花的時候,那五彩掩映下的樓群一定更加美不勝收吧。

(田螺坑“四菜一湯”)
前面提到的“傳奇”真實性不得而知,但土樓建築的特色確有自己的“傳奇歷史”,它起源於客家人的南遷與避兵禍,建築整體合圍向內,外牆厚達一米,只有三四樓有窗戶,且窗口很小,亦只有一個大門作為出口,整個建築活脫脫就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山寨碉堡,而且生動地體現了什麼叫“團結就是力量”。因此,土樓的生活代表著一種抱團兒式的“和諧感”。
我們來到土樓這天已經是初七,黃金周剛過,果然游人便少了很多,有的樓上寫著一次只能容納二三十人上樓,若是大假期間人潮擁擠,估計上樓也要排隊了吧,如今卻足夠我們盡情東看西看了。我喜歡看到老人們坐在土樓門前曬太陽,樓間籬笆上晾著的鹹菜,還有樓內仍在汩汩冒著水泡的活泉,喜歡這種安適的氣氛;同時卻也可以接受我在很多其他景區頗為反感的小攤小販,可以笑對圍樓裡拉著我們問要不要導游的當地小孩,還可以原諒每一站間中巴車的不准時和停停走走。可能因我從來沒有把土樓視為什麼桃源仙境,或是鼓浪嶼那樣的浪漫之地,它果然如我想像中一樣,是一處滿溢世俗生活氣息的活著的傳統民居。因為這一切都是一個山鄉的現實生活景像,我們為什麼不能理解他們為了改善生活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呢?——何況,南靖的山民其實還真是熱情又不失純樸的。

(土樓內景)
從田螺坑到下阪裕昌樓,搭乘的景區間汽車,經過了一點點波折,後來仔細想想,再聯想到阿曼達講過的當地山民上訪事件,琢磨出一點滋味,估計又是一出政府和商家與民爭利的套路,如同前年在丹巴聽到的故事一樣。其中誰有理誰無理,作為局外人的我們不可能真正明白,不過在心理上好像還是傾向於“這錢就讓人家村民們賺了吧”。
裕昌樓與田螺坑樓群不同,是孤零零一個兒,但卻因獨具特色而吸引了很多游客,這就是它的大名“東倒西歪樓”。樓內回廊上的木柱都是傾斜的,最大的傾斜度達到了15度,看起來好像搖搖欲墜,仿佛一座危樓,但其實它卻是南靖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土樓,建於元末明初,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始終屹立不倒。其中的原理,不但我這個對力學的認識僅只皮毛的人不明白,據說就連當代建築師都不甚了了,可稱為土樓建築的一大奇跡了。

(青石路)
裕昌樓所在的村子,似乎只開發了這麼一座樓,其他的土樓看起來好像都廢棄了,大門口還刷著多年前的標語,裡面卻已經寥落。有些村民已經在附近蓋起了普通的磚砌樓房,不過鄉村的景色依然明媚,只是不知道這種青澀的嬌艷還能持續多少年。

(有些荒涼的老樓)

(下阪美景)
離開下阪,下一站塔下......
更多照片請至我的博客:http://***/s/blog_4b67a35e0100c7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