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綿山)

(綿山)

(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