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學培訓期間之成都洛帶古鎮游記

作者: 夫子

導讀初知洛帶是從百度知道上一個西南石油大學的女網友“艾婉格格” 告訴的,上網一查,是一個有名的客家人聚居的古鎮,這個鎮子有將近2000年歷史,據說始建於三國時期,鎮名的來歷很有趣,之所以叫“洛帶”是緣於扶不起的後主劉阿鬥,此鎮原名甄子場,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帶”之名,後去草頭演化為現名“洛帶”鎮,按古制君王 ...

初知洛帶是從百度知道上一個西南石油大學的女網友“艾婉格格” 告訴的,上網一查,是一個有名的客家人聚居的古鎮,這個鎮子有將近2000年歷史,據說始建於三國時期,鎮名的來歷很有趣,之所以叫“洛帶”是緣於扶不起的後主劉阿鬥,此鎮原名甄子場,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帶”之名,後去草頭演化為現名“洛帶”鎮,按古制君王太子的腰帶為玉質,所以後主掉的應該是腰帶,但我想這阿鬥也不能無緣無故的掉褲腰帶阿,莫非是井邊解手才掉了褲腰帶?看來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謎了。從我參加的中石油集團公司第二期全國城市燃氣項目經理培訓班的西南石油大學出發到不遠的成都新都區的鐘樓客運站直接買的去往龍泉鎮的長途車(到龍泉鎮是9元到洛帶鎮是7元)大約40分鐘左右到了洛帶鎮。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內地遷到了成都東郊的洛帶鎮。在此之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而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

洛帶鎮人口2.3萬,90%以上為客家人,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客家,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原有“客戶”之意,系與當地土著居民的對稱,後相沿成為自稱。以洛帶鎮為中心,周圍十幾個鄉鎮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約占當地人口總數的八成以上,他們以是否會說客家話、祖先神位寫法和家族來源作為文化認同的標志。洛帶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又被人們稱為“客家名鎮、會館之鄉”。目前,該鎮隸屬於成都市龍泉驛區,是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重點鎮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鎮上有許多特色小吃與土特產,如:傷心涼粉、古鎮老腊肉、天鵝蛋等

下車前行看到一個醒目的招牌“2008中國國際美食旅游節龍泉會場9月26——10月26日,可惜我來成都西南石油大學學習到的時間是11月4日,晚了不到10天,萬事隨緣吧。

過了這個美食節的大廣告招牌就看到了“水井廣場”正中的八角井,這種井的模式還是第一次見,井被一圈水池包圍,十字石板路把井與外面相連,取四通八達之意。

井過去就是仿古建築甄子場門樓,樓邊有一塊白底石碑,上書“康熙編湖南民填四川詔”——湖廣填四川的由來:

字跡可辯,為:“朕承先帝之遺統創制中國自愧無能守成自惕。幸四海同風,八方底定,貞賦惟固,實朕願矣。獨痛西蜀一隅之地,自先移徙以來,地土未闢,田野未治,荒蕪有年。雖征毫末,不供在位之用,倘起江西江南解金助府應用。今有溫廬二卿具奏,稱言民有擊穀摩肩之風,地有一懷難加之勢。茲特下詔仰戶部飭行川省湖南總督等處百姓任通往來,無得關隘阻滯,開闢六年以後侯旨起征,招撫另行嘉獎。”落款是“康熙25年丙寅歲”。

沿古街直入,兩邊是仿古的平房(少量樓房),一條排水溝渠貫穿古鎮古街始終(石板砌成,水流清澈),雖然是11月底的天氣,但是少女們頭戴鮮花衣著也輕薄,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感觸。沿街兩邊店鋪門面什麼鬥有,總結一下:

1,出租服裝供人拍照的攝影店多

2,茶樓多(春來茶館)

3,人力拉洋車的不少

4,供游樂的店不少,居然還有碰碰車和“活鬼屋”開在古色古香的門面房裡,真是大殺風景。射箭的店倒也罷了。

5,小吃多,滿街盡是肉串,臭豆腐干(招牌廣告是“一臭萬年”),成都名吃雙流老干媽兔子頭,“客家傷心粉”等等。

這裡要隆重介紹一下“客家傷心粉”,大凡吃飯進餐鬥要有個好心情才吃的下,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飯店裡菜單上菜名也編的好聽才容易增進食欲買的好,但是“客家傷心粉”,聽這

名字難免使人落淚了。——不過傷心是吃開心也是吃,干嘛不開心的吃呢?

“客家傷心粉”的典故是這樣的:

客家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當全家人辛苦一天,坐在一起「折飯」(客語意思是吃飯)的時候,思念遠方故鄉的親人時而倍感「傷心」。

客家人在做「客家傷心粉」時,先是將白碗豆用清水泡浸,晚上夜深人靜時用石磨慢慢地將泡浸的白碗豆推磨成粉漿。之後,收乾水份變成碗豆粉,再將碗豆粉用傳統工藝熬成漿,放入缸缽冷卻成塊狀,就成了黃亮亮,柔嫩而化渣的「客家」。這樣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地不辭辛苦作,真是很累,做得「傷心」。

客家人的「傷心粉」飲吃時的口感,(一)是碗豆粉柔嫩而化渣。(二)是調的佐料味道特別,看見它時,嘴眧唾液接吞,吃的時候,海椒辣得嘴巴辣緋緋,花椒麻得舌頭木瞪瞪,頭頂冒煙,額頭出汗,眼花直滾,辣得人跳,麻得人鬧,兩眼淚汪汪,吃得好「傷心」。

嘗過「傷心粉」的味道,回到家的時候,就會因嘴眧的餘味,而天天想念這種越吃越辣,越辣越香,越香越想吃,讓人回味無窮的想得真「傷心」。

步道慢行,第一個華麗的建築就是“湖廣會館”——因為供奉大禹,所以牌匾之上又有一豎牌“禹王宮”,豎牌之上又有一仙鶴一梅花鹿左右擁立著一個拄著拐杖的鶴發童顏的仙人(這倒不是大禹形像),值得注意的是湖廣會館的牆門上漸次有2大2小的突出的極為形像的龍頭(要知道,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文字獄盛行的情況下,民宅膽敢用龍頭裝飾是犯大不敬的禁忌的,皇宮王府才准有龍型裝飾的,很奇怪)

入門後便是很矮的過道通向內院(懷疑四川人個子矮由此而來)出來回頭一看,原來湖廣會館的門樓背後就是很精巧的戲台。

跟戲台正對面的就是一排清朝屋檐建築,上有牌匾“四川客家博物館”,門票5元,通過一件件實物、圖片、雕塑、音像、文字等,重新展現了清初客家先民大規模入川艱苦創業的歷程。這是全中國惟一一個完整反映客家人在川民風民俗、生產生活的博物館。博物館內,我看到今年已80歲高齡的謝瓊芳老婆婆坐在已有上百年歷史的織布機前,手握梭子,手法熟練地忙碌著織布。而四川客家博物館裡的一件件制作精細的手工工藝品及實物,則將客家人的勤勞與智慧充分展現出來了。一輛輛風格不同的雞公車是當年客家先人運貨載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那台巧奪天工的織布機是當年客家人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縮影,一件件極具閩、粵風味的飾物,將歲月拉回到客家先人艱難遷徙的年代。

博物館主要介紹的就是客家人來四川的歷史,印像深刻的是湖北麻城被稱為”移民聖地“。下面我來給大家普及一下歷史:

湖廣填四川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大移民,特點有四:

1,持續時間長。從清康熙十年(1671年)開始大規模展開,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為止,前後共歷時105年之久。

2,移民規模大。據推算,在一個世紀內,川東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95萬人,川中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215萬人,川南地區接納的移民約為312萬人;四川合計接納移民共達623萬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全中國人口總共才一千九百萬)

3,省籍來源廣。據清末《成都通覽》對當時成都人口構成所作的統計:“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廣占25%,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在同一時期之內,居民省籍來源如此廣泛,競相遷入同一個省區之內的現像,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4,外界知名度高。活躍在中國近現代政治舞台上的四川籍革命元勛和知名政要,毫無例外地都是出自清代四川移民的後裔,如朱德的先祖來自廣東,陳毅、聶榮臻、楊尚昆的先祖來自湖南,吳玉章、郭沫若的先祖來自福建,劉伯承、羅瑞卿、張愛萍的先祖來自湖北,鄧小平的回籍祖來自廣東等等。通過名人效應,無形中提升了“湖廣填四川”的地位,擴大了其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關於“湖廣填四川”的原因,很簡單,《四川通志》:“蜀自漢唐以來,生齒頗繁,煙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後,丁口稀若晨星。”據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統計,經歷過大規模戰事的四川省僅余人口 9萬余人。但曾經的天府之國為什麼只剩9萬人口呢?是誰屠殺所致的?學術界有2種說法,一說全是張獻忠的屠殺(根據清朝史書),二是清軍的屠殺(清朝正史污蔑全是張獻忠屠殺的)民間資料研究。究竟事實如何,相信每一個人鬥有自己的判斷。

最為著名的就是“七殺碑”的傳說,這四川是民間長期以來流傳的一則關於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的傳聞。據說,張獻忠殺人如草,還特別立碑明志,上書“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這也就是有名的“七殺碑”。

有個荒誕不羈的說法是因為當時的四川人過於奢靡淫逸,因而上天降怒,讓張獻忠殺盡四川平民。當時蜀中婦女的裙子,都是在白羅上用紅絲碧線繡成風流的香艷詩句,然後飄若驚魂地在市井間盈盈經過,路上行人都注視著繡裙上的文字。另外蜀中女子流行穿一種高底、厚約三四寸的繡鞋,鞋跟是用檀木雕琢而成,裡面藏著香檀雕的雛花,並放進香末,高底鞋跟下開個小孔,每走一步足底下就會漏出一朵雛花狀的香末。因為張獻忠的肆虐,後來的四川女子或許美艷的還有,但再也沒有以前的那種詩意盎然的風流韻致了(進川之前就聽說川妹子美啊)

根據滿清政府編撰的史料記載:張獻忠攻占成都後大開殺戒,男子無論老幼一律殺死,或者剝皮後剁碎制成醢醬。婦女們被兵士集體輪奸,輪奸後用刀殺死。張獻忠患了瘧疾,他就對天許願說如果病好了就以"朝天蠟燭兩盤"貢奉給上天,直到他病好以後周圍的人才明白這話是什麼意思。張獻忠即令兵士,專砍女子的纖足,每個兵士必須至少進獻十雙小腳。那些如狼似虎的士兵專門搜尋女子的纖足,只要遇見女子就地先將腳砍下來。不到半天軍營中的小腳已經堆積如山。張獻忠命人將收集的的三寸小腳疊成一座山的形狀,稱為蓮峰。他回頭一看自己妾的腳也很小,就順便砍下來堆在蓮峰頂上,隨即再將這些小腳架火燒毀,名為點朝天燭。至於男子則被砍腦袋或割下陽具,也堆在一起在太陽下暴曬。

看著這些斑斑血淚的介紹,真的使人深刻的領悟到那句古話的真諦:“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白日放歌當縱酒”,盡情揮灑我們的青春年華為好!

下一站便是江西會館,會館前有棵大榕樹,及其枝繁葉茂,看來應該是尋根樹吧,跟江西會館正對面是個好大的戲台——萬年台。修的這麼寬大闊氣,確實少見。江西會館沒湖廣會館大,但是照例經過廳堂後院也是戲台,不過比湖廣會館的戲台要小的多,屬於袖珍型的,再往內便是茶館,每個會館都有這種茶館的功能。

游客服務中心是仿古建築,修的像黃鶴樓。因為是自己去的,找了個同樣在廣場上拿手機自拍的孤單男人給我拍照留影,還很配合。

路過一家飯店,上面匾額寫的是“供銷社飯店”,還真有點那個年代人民公社的意味。不過我可沒進去吃飯,只是街上買了5塊錢一盒的“撒尿牛丸”——跟周星馳《食神》中的那種“撒尿牛丸”還是不能比,周星馳的“撒尿牛丸”彈力之好能打乒乓球的,呵呵,又吃了一大碗(3兩的)清湯龍抄手(就是餛燉,辣味的我吃不了)就算午飯了。

街上有個石柱,上書篆體“醒酒樁”三字,前面坐著一位老太太在買東西,後面有一個美女在穿著租來的衣服照相(這11月底的天氣還露著胳膊……)“醒酒樁”有介紹:

康熙48年,管轄羅帶鎮的簡州知府因為發現洛帶男子嗜酒如命,耍酒瘋的,破壞家庭和睦,破壞社會“和諧”,所以專門在下街場口設立這個醒酒石柱,凡是在鎮上醉酒的客家男人(注意只針對客家人),都被綁到這個石柱上直到酒醒了才放回家,我就想了,如果碰上一群客家酒鬼,只有1個醒酒柱,豈不是要大家排隊等著醒酒?

我吃午飯的小店正對著“洛帶客家公園”,門口有介紹:民國17年(1928)廣東梅州來的客家人劉惠安起頭邀約當時當地的各個碼頭舵主(黑社會老大),地方鄉紳工頭出資建立了當時四川唯一的鄉鎮公益活動場所——洛帶公園。看來黑社會也熱心公益事業。園內盡是作擁吃茶擺龍門陣打麻將撲克的大叔大媽,省略不表。(發現公園內唯一的廁所收費3角)

往廣東會館去的路上有個小廣場,中心豎著一個精巧玲瓏的磚砌石塔,上有精美的游龍,這便是有名的“字庫”塔了。這在北方很少見,因為愛惜字紙、耕讀傳家是客家人的優良傳統。有字的紙不能隨便亂丟,任意糟蹋,都要集中起來焚燒。光緒六年修建的字庫塔,就是專為人們焚燒字紙提供的場所,鐫刻於光緒六年的惜字碑即是有力的佐證。所以今後我們可要珍惜書籍哦!

下一站便是廣東會館,其建於乾隆11年(1746年),因為供奉“南華真人”故名“南華宮”——注意針對湖廣會館供奉的大禹“禹王宮”

。這個會館是洛帶的標志性建築,因為是全國清代留存到現在最雄偉的“廣東會館”(注意是廣東會館裡面最大的)。

建築依舊是清朝的房梁屋檐,但是樓高三層,沒有發現有戲台,內堂供奉一塊大石頭,上書“客家魂”,主體建築由前、中、後三殿構成。其中,後殿為二樓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構建築,頂覆蓋以 黃色的琉璃筒瓦,兩側有高拱曲起的風火牆,給人以氣勢恢弘,凌風欲飛和古樸莊嚴之感。除此,館內還保留有楹聯九幅。這些楹聯,既有對前人艱難創業的緬懷,同時又有對故鄉山水的悠悠思戀,有副對聯寫的很好,特意記下:“雲水蒼茫,異地舊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越王台”,思想之情溢於言表,想來我不也是個過客麼?大千世界,誰是主人誰是客?都飄零於萬紫千紅的春天…………

廣東會館內的客家宴的訂餐電話是028-84893009

下一站是川北會館,唯獨這個會館游離於洛帶鎮外的山下,除了門前停車場有不少車外,裡面跟本就沒游客,我是唯一的一個,依舊是戲台和茶座的布局,仿佛這裡的人除了看戲喝茶打牌就沒有別的選擇了,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戲台的楹聯都有不錯了,特地摘錄幾個:

凡事莫當前,看戲何必聽戲好;

為人須顧後,上台終有下台時。

——這副對聯似箴似銘,一字一棒喝,告誡人們不要太過分,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太張揚,當個主管小官就了不起可不行,國家主席也有退休的時候,皇帝還退位呢。要為“下台”後考慮!

假我真我皆非我;裝誰像誰便是誰。

——很有哲學辯證主義意味,值得體味,何為“真我”?

想當初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這般光景,或者有之。

粉墨登場,演得形形色色;彩衣飛舞,做出是是非非。

“堯舜生,湯武淨,五雄七霸醜角耳,漢祖唐宗,也算一時名角,其余拜將封侯,不過掮旗打傘跑龍套;四書白,五經引,諸子百家雜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幾句亂彈,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錢乞食耍猴兒”。

最後一站是燃燈古寺,裡面只見尼姑,問了一下老尼。說這是新建的,原址被某個駕駛學校占了 ,看到後殿有2個尼姑在用縫紉機做針線活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