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湘贛20日自駕游(連載三)

作者: 南京老李

導讀D6:一月二十日,腊月二十五 今日游覽西山龍門。 西山龍門實際上應分為兩個景區——西山森林公園和西山龍門石窟景區。 西山在昆明城西15公裡,北起碧雞關,中經華亭、太華、羅漢諸峰,南至觀音山,海拔在1900米至2350米之上,磅礡蜿蜒數十裡。相傳古時有鳳凰停歇其上,見者不識,呼為碧雞,故唐代稱為碧雞山。遠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龐大的睡佛,又似一個仰臥滇 ...

D6:一月二十日,腊月二十五

今日游覽西山龍門。

西山龍門實際上應分為兩個景區——西山森林公園和西山龍門石窟景區。

西山在昆明城西15公裡,北起碧雞關,中經華亭、太華、羅漢諸峰,南至觀音山,海拔在1900米至2350米之上,磅礡蜿蜒數十裡。相傳古時有鳳凰停歇其上,見者不識,呼為碧雞,故唐代稱為碧雞山。遠眺西山群峰,既像一尊龐大的睡佛,又似一個仰臥滇池畔,青絲散垂水中的妙齡少女。所以西山又被稱為“臥佛山”、“睡美人”。

從市內乘公交車到梁家河站,再換乘中巴車可直達西山腳下。我們是開車沿著公路上山,過華亭寺不多遠,將車停下,從右側的山坡“太華古道”步行游覽。走在曲折盤旋的登山道上,茂林修竹,遮天蔽日;峰回崖轉,曲徑通幽;澗壑飛瀑,空谷泉聲,綿綿十數裡,人就像溶入長長的綠色的走廊裡。天下名山僧占多,華亭寺是游覽西山的第一站,而太華寺就在這條綠色長廊的出口處。太華寺門前的一棵粗大的銀杏樹,霜皮溜雨,飽經滄桑,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為明朝建文帝手植;寺內大雄寶殿前的一株松子鱗品種的大茶花樹,也是這位皇帝手植,記得現代散文作家楊朔曾寫過一篇《茶花賦》,曾提到過,可惜已於1963年枯死,再也看不到了。

出了太華寺,沿公路走不多遠,就到了龍門石窟景區的入口處。西山南端東臨滇池,是一條南北向長約數公裡的大斷層。龍門石窟景區是指雕鑿在這斷層千仞峭壁上的整個石窟工程,因達天閣龍門石坊最為壯美險要,故而得名。

游覽龍門石窟,要經過三清閣,鳳凰岩,慈雲洞,雲華洞,到達達天閣,天台,回峰台,然後經後龍門或三清閣上層迂回道下山。

龍門石窟大都是道教洞府,其中以三清閣規模最大,其上下左右的靈宮殿、真武閣、鬥姆閣、玉皇閣、北極宮組成建築群,懸貼在羅漢崖峭壁上,儼然是空中樓閣,在這裡俯覽滇池及市區,氣像萬千,不少名人政要,都在此留下足跡。

從三清閣孝牛泉南側進入別有洞天石門,見一巉岩突兀而出,巉岩上部有幅浮雕,一只展翅飛翔的彩鳳,口銜一函古書,栩栩如生。此岩因此得名為鳳凰岩。彩鳳浮雕之下的岩體被雕鑿成一座石窟。石窟約十平方米,中間鑿一蘑菇狀石桌,東西側依壁各鑿一長石台,以代座椅。石窟外峭壁,民國初年李根源拓刻明末傅宗龍之草書“一徑飛紅雨,千林散綠陰”的摩崖石刻十分醒目。鳳凰岩的上面還有老君洞,規模較小。洞側建有老君殿。

從鳳凰岩向南,進普陀勝境石坊洞門,沿隧道曲折徐行,到達慈雲洞石窟。慈雲洞石窟,慈航真人、香案、門楹、兩壁騎龍馭虎神像、窟外香爐、楹聯等,都是在原生山體上鏤空雕鑿的。據碑刻記載,開鑿鳳凰岩,打通慈雲洞,系清乾隆年間西山山麓下漁村貧窮道士吳來清所開鑿。從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四年含辛茹苦,一錘一鏨打開頑石,令後人唏噓慨嘆。

由慈雲洞往南再上絕壁,又是一條隧道,隧道如螺旋宛轉,高約與人等;時有石罅,洞開若窗,窺首其外,風聲烈烈,下臨萬丈深淵,驚心動魄。沿著隧道前進,到達雲華洞。雲華洞南端,即達天閣石窟,這是龍門石窟景區精華所在。入口處的龍門石坊,坊額之上,“龍門”二字蒼勁雄渾。坊額橫梁朝下的一面,雕有半個凸起的圓珠,人稱“元寶”。據說摸一下可以百事如意。跨過石坊,是石欄圍護的半圓形小月台。站在月台上,上迎天風,下臨絕壁,五百裡滇池煙波浩渺,平疇沃野如詩如畫,令人如登仙界,又如履薄冰。回顧石窟中柱的楹聯“舉步艱危要把腳跟立穩,置身霄漢更宜心境放平”,似乎心有所得。石窟正中位置,雕有魁星立像,北側雕有文昌帝君坐像、南側雕有關聖帝君坐像。魁星左手擒龍,右手執筆,右足踏鰲,左足蹬鬥,彩帶當風,形像生動。神像後壁,浮雕雲山洞天福地群仙圖,雲水翻騰中,群仙飄逸。天棚頂上,浮雕彩雲繚繞,仙鶴雙飛,蟠挑垂掛。石窟前檐岩壁上,鑿有神龕,龕內浮雕南極仙翁騎飛鶴,兩側童子執拂捧果。整個石窟的神像、石壁、天棚、香爐、燭台、經文、楹聯,都是在原生的天然岩石上精雕細刻而成,構思之巧,雕刻之精,工程之巨,令人嘆為觀止。

據雲華洞和達天閣的碑刻記載,這兩處石窟是由楊汝蘭和其子楊際泰相繼主持開鑿的,從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到鹹豐三年(1853年),前後共歷時十三年。參與施工的,有山下龍王廟村七十多戶石工,有安寧清水溝的石工。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懸崖峭壁之上,用鐵鏈懸吊在空中一錘一鏨地開鑿,歷盡艱難險阻。對於當年的石工,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雕鑿魁星的工匠與伙伴們辛辛苦苦干了十余年,最後在雕刻魁星手中的朱筆時,不慎將筆尖鑿斷。他傷心至極,縱身跳下龍門。那些黙黙無聞的工匠和他們不畏艱辛,獻身藝術的精神,與石窟一樣流芳千古,為後代所傳誦。

從達天閣沿隧道上行,就到了天台和回峰台,這是1984年、昆明市有關部門開鑿的龍門迂回棧道,把游覽路線引導到山上的小石林,並在山上修建了迎羲亭,供人小憩賞景。這不僅解決了交通擁擠的問題, 又為游人開辟了一個新的景點。我們就是沿著這條游覽路線,從龍後門乘索道車下山的。在山下又參觀了聶耳墓,最後盡興而歸。


精選遊記: 昆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