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南京三夜兩日游(下)

作者: 沿途風景

導讀清晨五點三十分,手機的鬧鐘准時響了,不太情願地爬起來,趕快洗漱打包,摸黑出門。這麼早,路上漆黑一片,麼有行人,麼有路燈,連個點心攤都沒有,挫的是我們還被當地人晃點了一下,跑了幾百米去一家還沒開門的店找吃的,哎~~事實一再證明,鳳陽人民沒那麼早起來的。走到長途汽車站天已經蒙蒙亮了,門口有個賣蛋餅的攤,一擁而上買了蛋餅、茶葉蛋、牛奶應付早 ...

清晨五點三十分,手機的鬧鐘准時響了,不太情願地爬起來,趕快洗漱打包,摸黑出門。這麼早,路上漆黑一片,麼有行人,麼有路燈,連個點心攤都沒有,挫的是我們還被當地人晃點了一下,跑了幾百米去一家還沒開門的店找吃的,哎~~事實一再證明,鳳陽人民沒那麼早起來的。走到長途汽車站天已經蒙蒙亮了,門口有個賣蛋餅的攤,一擁而上買了蛋餅、茶葉蛋、牛奶應付早飯,便上車繼續休息。車如期開了,一行人晃啊晃地往南京進發。到南京是十點半,車從長江大橋上開過。這座橋在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本裡就學到了,雖然也路過好幾次,但那都是乘火車從下面穿過的,橋面還是第一遭上。巍峨的橋頭堡終究還是宣告了我想像力的匱乏,花崗岩的力量原來可以這麼詮釋!下了橋穿過城門就進入了南京市區。在鳳陽見過城牆後,南京的城牆感覺薄得可以用子彈打穿,哈哈,真是不能比。去拿了托朋友買的回程火車票後,我們就去了明孝陵。明孝陵、中山陵僅一牆之隔,都位於南京城東面的鐘山,和紫金山毗鄰。我從未想到這個時候的鐘山落葉能夠那麼美!從幾層樓高的大樹悠悠落下的葉片,在空中慢慢打轉,隨風飄舞。你抓不住它的蹤跡,更難以形容它的飄逸,小小身軀靠著齊心協力把整個鐘山都點綴成了金黃色。誰都不會嫌這一段山路長,只希望能盡情沉浸在這由蜿蜒山路組成的風景中。明孝陵比起中山陵冷清多了,走進去幾乎沒什麼人,連賣票的人都脫崗了,不過生意冷淡歸冷淡,要他們把門票打個折還是休想。誠如昨天開車去明皇陵的大叔所言,明孝陵的占地面積雖然大過明皇陵,但氣勢就小多了,可能是因為這裡葬的是皇帝,而明皇陵不是。也正因為這裡葬的是天子,所以這裡遭劫了、遭搶了,文物破壞了,財物易主了。這裡清室來過、洋人來過,門口還放著清末南京府立的“特別告示碑”,用七國文字對外公示“這裡是文物,請來訪者不要破壞”。還是說回神道吧,陵墓入口前由這些神道上的石人石獸把守著這裡的安全,護衛著這裡的靜謐。這裡的石人原型都是史書上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是當朝聖上的重臣,文武分立兩旁,皇帝便在這陵寢中繼續享受著他的九五之尊。神道邊的櫻花園裡櫻花沒能一睹芳容,倒是見到了隱藏在花叢中的孫權墓。當年朱元璋選鐘山作為寶地時,發現孫權早在這裡安了家,有謀士說把孫權的墓給搬了,得給當今聖上讓位。朱說不妥,孫也是帝王之尊,龍氣不可擅動,我和他做鄰居便是(我猜他是因為疑心太重,怕自己掘了人家的墳,將來人家也這麼對他,這就如同清庭當年沒有為了修故宮把十三陵的木材挖去差不多道理)。於是就圈了一塊地專門劃撥給孫權,自己則在外面畫了大大一個圈,團團把孫權墓給包圍了,那龍氣也就被他照單全收了。過了孫權墓就是金水橋,通往皇陵的大路便展現在了眼前。過了宮牆後是享殿。我們還能見到700年前極品金絲檀木立柱的柱基。那是木頭嗎?一點都不覺得,像石頭,原來是幾百年來被風化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享殿已經不是當年極盛時期的建築,而是民國後期重修的。原來的享殿內有九十九根金絲檀木立柱,像征著帝王無上的地位,但後來一場大火,把殿燒得只剩幾個柱基,要不是木材好,現在就連柱基都見不到了。重建的享殿裡主要是一些圖片,展示著明孝陵的地貌、地宮設計及朱元璋選址的良苦用心。朱元璋的安身之地因正在大修,不能上去了,宮牆外是他孫子的陵墓,沒繼承大統待遇就是不一樣,很小,雖然也有享殿,但很小,大概就前者的一半。從明孝陵出來,三點多,又是餓得力氣都快沒了。這兩天我們午飯吃得比下午茶都晚,按照原定計劃,我們趕往最後一站——夫子廟。做功課做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夫子廟了,蓮湖糕團店、鴨血粉絲湯……當我們看到蓮湖的時候,那個激動啊,一群人餓狼般地往裡撲(事後阿曦承認,一進店坐下,他就站不起來了),這家店生意很好,顧客很多,我們好不容易湊到了六個在一起的位子,排了老長的隊買了這裡出名的赤豆元宵、牛肉鍋貼、牛肉小餛飩。不多久,十二碗加三盆食物就被我們清光了,嗝~~打個嗝,還沒完吶,還要買這裡的馬蹄糕、桂花糕帶回家,很重,無怨無悔地背在包裡,繼續逛夫子廟。買點小東西暫且不提,本來想找回味鴨血粉絲湯的,但看看時間差不多了還沒找到,只好找了家金芳鴨血粉絲湯體驗了一下,呣~還不錯。吃完的時候外面天已經快黑了,最後去秦淮河邊走走,看了秦淮名人一條街,對著夫子廟門口的許願樹扔上了心願,走過烏衣巷和王導和謝安故居,最後打的去火車站,火車站的人——就一個“多”字。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