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西有一種神秘建築,全部用生土建成,圓圓的。有人說它像自天而降的“飛碟”,有人說像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其實它是客家土樓。客家土樓是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2001年底,我們從深圳出發,經過近十四小時的艱難路途,終於到了客家土樓的集中地——閩西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圓形土樓最富於客家傳統色彩,最為震憾人心。圓形土樓是客家民居的典範,堪稱天下第一樓。
初訪客家圓樓,給人的感受往往是:一跨進門樓,立即進入被屋頂圈成的天空之下,視線禁不住隨屋脊線而盤旋,剎那間仿佛置身於古羅馬劇場,有一份不由自主的暈眩之感。進入內院,空間出乎意料地明亮開闊,感覺和外觀完全不同。內部被纖細的木結構組成的圓環包圍著,充滿柔和之光;回廊門樓張貼的對聯,鮮艷的色彩配合祖堂屋頂上的苔綠,協調而美麗。
堡壘式封閉的外觀和超大的尺度表現出強烈的防衛性,顯示出一種氣勢逼人的威嚴。而土樓內部空間則是用纖細的木構件組成,並且居住空間對內院開敞,采用標准的小開間和接近人的尺度,從而使人倍感親切,這是以人的尺度建造的空間,是為人的生活而設的理想環境。客家土樓給人的感知是:一個大尺度一個小尺度,一個泥土高牆一個杉木回廊,一個威嚴一個親切,同時也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
振成樓—土樓王子
永定客家土樓中,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鉻印深深地銘刻其中。而最為典型的代表當屬振成樓。
振成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外樓圈4層,每層48間,按“八卦圖”建造,每卦設一樓梯,為一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牆,一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一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盜賊入屋,卦門一關,即可甕中抓活鱉。祖堂似一個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大石柱,舞台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圈,二層廊道是精致的鑄鐵花格欄杆。大廳及門楣上有永久性楹聯及題詞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樓文化的內涵。其中,“帶經耕綠野,愛竹嘯名園”一聯,內含一個被稱為“字王”的“帶”字,據稱字中有字,字能造句,可分解出百余個字來,奧妙無窮。樓內還有兩口水井,間距不過三十米,同處一水平面,卻水溫、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至今是個未解的謎。
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腊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
承啟樓—土樓之王
承啟樓位於高頭鄉高北村,歷世明清3代,閱時半個世紀完工,其規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最興盛時住過600多人。
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有兩個同住在一個樓裡的年輕女人彼此並不認識。有一次,她們各自誇耀自己住的土樓時,竟不知道各自誇耀的其實就是她們自己生活的承啟樓,只是一個住在樓東,一個住在樓西罷了。
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台灣小人國和深圳錦繡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一起競放異彩。
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如升樓—袖珍土樓
如升樓乃迄今所計最小的圓樓,建於公元1901年,距今近百年。相傳,樓主原先家中缺少住房,後得一夢“一輪紅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用了三年時間建成如此圓樓。因樓小,像客家人昔時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樓。許多游客又稱之為“袖珍土樓”。取名“如升樓”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如日東升,光明萬年”。
福裕樓—府第式土樓
福裕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 該樓由樓主三兄弟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仿西洋式建築風格,富麗堂皇。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牆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
光裕樓—古樸方樓
光裕樓建於1775年,距今約230年。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大樓為三層建築,總計102間。樓內石門樗窗精雕細刻,盡顯昔日輝煌。此樓是洪坑村最早、最完整的正形土樓,舊稱城內。由於重視教育,自遷進此宅後,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功名顯達。清朝期間,有大夫9人、進士4人、秀才40余人、武秀才2人。
此外,在閩西還有最大的圓樓“深遠樓”;最大的方樓“遺經樓”;最古老的土樓“馥馨樓”等等,客家人在這裡創造出了他們獨有的生土建築—土樓民居。
在群山之中,祖先們就地取材,用山石、生土和木料築起了這堅如城堡的居所“客家土樓”(美國人以為是核基地),讓子孫們安然地在樓裡生息,我只覺得他們真的偉大。一座土樓就是一個藝術殿堂,每一座客家土樓又如同一個小小社會。客家土樓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圖一:你看振成樓中的主人阿耕正在給我們講解振成樓的來歷,也在講他的家歷。)
(圖二:圓型的“承啟樓”土樓與方型的土樓組合成“一線天”,宛如一曲美妙的鄉村交響樂。)
(圖三:小小的“如升樓”是從“米升”而來。它如日東升,是土樓之最小。怎麼看上去都像一個金黃的秋,“如升”願你滿倉!)
(圖四:“福裕樓”和“光裕樓”是最完整、最古老的方型土樓。人世滄桑,你還能看得出昔日的輝煌嗎?)
(圖五:莽莽群山中的田螺坑土樓群,由四座圓樓和一座方樓組成,第一眼看去,只是神奇兩字。這是梅花綻放嗎?不!是天上掉下的飛碟?是地上長出的蘑菇?翻山越嶺,在你最累的時候,突然,眼前是這樣的景色,你疲憊頓消。)
(已在2002.06.23_香港商報—人文地理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