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Ayuttaya),泰國第二個朝代的故都。在梵文中的意思為固若金湯或不可破滅之城。隨著素可泰時代衰落後,烏通王(King U Thong)遷至該府建立新都。大城時代歷經417年,先後有33位君王,自1350年興起,至1767年淪亡。該府作為大城時代的首都,其文化、藝術、國際貿易曾非常發達,如同中國的西安開封一樣,也曾經富甲一方,萬國來朝。17世紀,英國有人稱之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而此時,倫敦還只是個小村莊。如今正應驗了中國的那句古話,風水輪流轉。遺憾的是此城後來遭入侵緬軍縱火而被徹底破壞,現只剩下部份宮殿遺跡、珍貴佛像和精美雕刻等供人瞻仰。 當你瀏覽大城時,你會聽到一陣陣嘆息,無聲的的嘆息。殘缺的佛像屹然穩坐於藍天之下,任憑這幾百年的風吹日曬。“爸爸,他們為什麼這麼殘忍,要把這麼好看的佛像燒毀?”這是一位孩子看到這景像對他爸爸說的,眼裡是無盡的惋惜。也許他不了解那段歷史,但是即使他將來長大了,知道了,也不會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難道一個政權的交替就一定在建立前朝文化的徹底毀滅之上下?
在這樣寧靜的氣氛裡,它們在嘆息。卻又那麼神秘,無人可知它們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經歷了多少。它們臉上的青苔和殘缺的斷臂讓每一個到此而來的游客黯然神傷。
一.Wat Mahathat馬哈泰寺
位於泰國最古老的都城斯科泰古城的中央,是該城的中心佛寺。四面有溝渠環繞,從印拉第王開始建造,直到1345年完成於李泰王時期,屬於皇室宗廟,寺中原有209 座塔,10處僧院,但大部份都僅剩地基而已。寺內有中央塔台,四周是有四面佛龕的小佛塔和廟堂樣式的佛塔。中央佛塔使用紅土建成,再塗灰泥粉飾。蓮花花蕾狀頂端佛塔被稱為斯科泰式,不同於其他國家的佛塔。目前還能辨識的主要有純素可泰式的主塔,周圍張著4座室利佛逝(Sri-vijaya)兼錫蘭式小塔和4座高棉式小塔,擁有素可泰主僧院、大城蓋的主僧院、李素五骨灰院、南北兩座內含9尺立佛的廟宇,還有黃昏時可拍攝美麗剪影的大雄寶殿。
瑪哈泰寺的主塔是一座上部呈含苞蓮花狀的純素可泰式佛塔,這是李泰王時重建的,原來是一座高棉式佛塔,李泰王不想受高棉影響,遂把原來的高棉塔包起來,外面蓋成純素可泰式的佛塔,這種不破壞前人(朝)作品的例子在泰國時時可見,因為泰人相信破壞廟宇或佛像是對神不尊敬的,所以都是用把建築物包起來或蓋起來,外面再建新的這種方法,因此建築物都會愈來愈“有容乃大”,瑪哈泰寺中的另一個例子就是主塔前的主僧院前還有一個主僧院,這就是到了大城時期,大城國王為了遮住舊有的素可泰主僧院,所以在它的面前又蓋了一座。

(樹中人頭,馬哈泰寺甚至是整個大城旅游的像征。)

(殘缺,一個政權的交替就注定了他們的悲慘命運。)

(陽光下,它是那麼的寧靜,有誰可以想像當初的戰火烽飛,金戈鐵馬?)

(傷痕累累,他依然微笑對面對。)

(原來是一座高棉式佛塔,後來被李泰王加了個包裝,變成了今天的呈含苞蓮花狀的純素可泰式佛塔。)
這裡上傳的圖片有限
更多圖片請瀏覽本人博客:http://***/dingdingzoutian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