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湘贛20日自駕游(連載四)

作者: 南京老李

導讀D7:一月二十一日,腊月二十六 今日游覽大觀樓、金殿和金馬碧雞坊。昆明市區交通擁堵得厲害,而公交車因為有專用車道,反而快捷。三個景點都有公交車可直達,所以我們決定放棄自駕,改為乘公交車前往。 大觀樓位於昆明城區西南部的大觀樓公園內, 這裡綠水清波,花木相間,長堤拱橋,樓閣亭榭,錯列其間。進園西行,在怪石嶙峋的彩雲崖畔,一座三層方樓臨水巍 ...

D7:一月二十一日,腊月二十六

今日游覽大觀樓、金殿和金馬碧雞坊。昆明市區交通擁堵得厲害,而公交車因為有專用車道,反而快捷。三個景點都有公交車可直達,所以我們決定放棄自駕,改為乘公交車前往。

大觀樓位於昆明城區西南部的大觀樓公園內, 這裡綠水清波,花木相間,長堤拱橋,樓閣亭榭,錯列其間。進園西行,在怪石嶙峋的彩雲崖畔,一座三層方樓臨水巍峨聳立,它描金繪彩,富麗堂皇。樓前月台,半浸水中,前方水面,豎有三個白石墩,頗似西湖“三潭印月”景像。樓的底層懸掛著紅底金字楷書“大觀樓”匾額;二層懸掛著黑底金字,行楷兼備“拔浪千層”匾額。被譽為“海內第一長聯”的楹聯,更為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仿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原來,大觀樓所在地,處於滇池北濱,是滇池的上流,因與太華山隔水相望,過去稱為“近華浦”,早年本與滇池聯為一體。到清朝中葉修建大觀樓時,因不斷開挖運河,滇池水位下降,這一帶才漸露水面,成為小島,但周圍仍是一片水鄉澤國,因此才有昆明寒士孫髯翁描繪的“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的景觀。

現在大觀樓前的水面已大大縮小,前後左右的樓群遮擋著視線,再也難於看到長聯所描繪的景觀了。昨天在龍門,這種遺憾也深深地困惑著我。七十年代以前,站在龍門上,放眼滇池,水清如鏡,煙波浩渺,遠山如黛。而現在原本是滇池水面的民族村,卻將視野縮小了一半,真是大煞風景。

D8:一月二十二日,腊月二十七

早晨9點,從昆明二環路駛上到大理的高速公路。還沒到安寧市,就遇上大霧,幾百米外,白蒙蒙一片。這種情況在內地,高速公路要被封閉。這裡可能因為車輛較少,仍然開放。我們小心翼翼地跟著一輛當地牌照的轎車,謹慎地駛出霧區。在楚雄服務站喘口氣,繼續向大理前進。這裡地處金沙江水系和紅河水系分水嶺地帶,山巒起伏,雖是高速路,仍不免婉轉迂廻。當我們駛出山地的時候,地勢漸漸開擴起來。映入眼簾的是平疇沃野,房舍儼然,麥菽青青,菜花金黃。這裡就是雲南四大平埧之一的祥雲縣。據資料介紹,祥雲縣原名雲南縣,為漢武帝時設立,以其夢中所到的“彩雲之南”而命名。縣名一直沿用到民國七年(1918年),因省縣同名才改為祥雲縣。

過了祥雲縣,轉過像鼻山,穿過九頂山隧道,車行不久,只見高速路旁群峰倚立,蒼翠如玉,峰頂之上,一架架白色的螺旋風翼呼呼轉動。原來已經到了大理的下關地區,這是在利用下關地區多風的天然條件進行風力發電。

12點半,到達大理收費站,沿著修築在點蒼山山腳的214國道前往大理古城。安排好食宿,決定環海自駕游。

先從國道214下到洱海邊的才村。這裡是前往南詔風情島的游船碼頭,由於已是下午,沒有游人,我們拍了些水邊風景和當地村民生活的照片。當地村民很富裕,房子蓋得很漂亮。人也很純樸,熱情地招俫我們坐馬車,我們沒坐,仍然友好地允許我們以他的馬車為道具拍照。

離開才村,回到省道221向北行駛,因為省道比國道更靠近洱海邊。路兩旁齊刷刷的蠶豆苗和麥苗,綠油油地鋪滿田野,金燦燦的油菜花點綴其間,一處處粉牆黛瓦,裝飾著水墨書畫的白族民居,更增添著閑適的田園風光。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我們好像回歸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生活。

行駛到洱海最北端的上關鎮,離開了省道,只有簡易的沙石路。但這更增加了游玩的野趣,找到空地停下車,下到洱海岸,掬起清澈的海水,撿拾水中的彩石,親近著大自然的體膚,這在都市裡是絕對享受不到的。

洱海東岸的雙廊鎮,是白族人聚集的地方,其旅游資源尚未被開發,雖然有些髒亂,但卻更能直接地領略到白族老百姓的真實生活:來到鎮裡戲台前的農貿市場,看白族大嫂賣菜;在街市的大青樹下買水菓;好奇地參加了一場婚宴;無意中走進了楊麗萍與朋友投資開設的客棧。那場婚宴,雖然菜式簡單,就是普通的魚肉和買來的糕點,但卻熱鬧非凡,十幾張矮腳方桌擺在院子裡,吃的是流水席,坐在桌前吃的,站在桌邊看的,四處游走張羅的,聚在一起聊天的,喝酒劃拳,呼朋喚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來人往,其樂融融。要不是剛吃完中飯,真想包個紅包,坐下來,嘗嘗那出自洱海,用柴火鐵鍋燒出的酸辣魚。楊麗萍與朋友投資開設的客棧,建築風格頗具個性,與周邊的民宅相比,有如鶴立雞群。內部裝飾既有白族民居的特色又具現代設施;庭院就在洱海之濱,可下海泛舟,可憑欄賞月,可執竿垂綸。據介紹,雙廊鎮背靠雞足山,陸地向洱海伸出兩座小島,就像兩條走廊伸向海中,而洱海水在這裡又連續拐了兩個彎,形成雙曲雙島的美景,成為小鎮取名雙廊的原因。這裡白族人的本色純真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不少文化人來小鎮居住。

洱海西岸的沙石路坑凹不平,有的地段很狹窄。在挖色鄉康廊村,我們以不速之客的身份,闖進了洱海邊一戶打漁人家。主人非常熱情,要用從洱海裡打上來的鮮魚相待,我們實在是不好意思,參觀了他的漁船漁網,以及能通人性的魚鷹後,告辭相別。

沿著塵土飛揚的沙石路繼續前行,眼前的洱海碧波萬頃,清寂寥廓,遠處海面拉出一條直線,隔海的點蒼山宛蜒起伏,山頂白雲浮動變幻。我們正陶醉在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之中,突然離岸不遠的洱海中蒙蒙眬眬地出現一座小島,狀如園印,島上樹木蔥蘢,掩映著一座翹角飛檐的雙層亭閣,近岸邊,一座石拱橋狀如彎月,伏臥水中。難道是蓬萊仙境移到了洱海?漸行漸近,路也開闊平整起來,民居也多起來,岸邊商鋪,干淨整潔,臨水一塊巨石上書“小普陀”三字。原來不經意中來到了被稱為洱海明珠的小普陀景區。據資料介紹,小島是一塊礁石,傳說是觀音菩薩丟進的鎮海之印。因為其位置頗似佛教名山普陀山,又似神話中觀音所居之地普陀,故名為“小普陀”。大約在明朝崇禎年間,當地漁民在小島上建觀音閣,下層供著如來,上層供著觀音。現在的觀音閣為1982年重修。游覽小普陀的最佳時間是清晨。這時,海面上霧氣裊裊,小普陀時隱時現,宛如月宮,待登上小普陀,四周霧氣湧動,猶如潔白的輕紗。這就是洱海八景之一“嵐靄普陀”。

小普陀的位置似乎在西岸的中點,過了此地就到了洱海的南部,海東鎮、金梭島一帶已經接近下關,風力明顯加大。站在在海東鎮的岸邊,只覺風生浪起,波濤拍打著堤岸,讓人感到將洱海稱為“海”,真是名符其實。好像政府已經組織開發東海岸,海東鎮、金梭島一帶的道路正在施工,舊房正在拆遷改造。在洱海邊我們看到許多地方寫著“洱海清,大理治”的宣傳標語。這真是有文化內涵,有深度,值得稱道的口號,如果當地政府真能照著去做,相信大理將成為世界上人類最宜居住的地方。

今天的游程,尤其是環海游,真是豐富多彩,回到住宿地就開始考慮下次什麼時候能再來。

今日行程453公裡,加油125元,每升5.09元,過路費130元。


精選遊記: 大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