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行:衡陽——南岳如飛10:25我進入衡山景區,沿公路右邊的登山步道上山。天未放睛,但沒有下雨倒也適合登山。登山步道在梵音峽谷中。經過了寧靜的華嚴湖,有些路段從嶙峋亂石穿過。走了一段陡峭的山路後,一座高大的裸體人像碑突然出現在左邊霧氣迷蒙的青蔥山林中。我忍不住跨過溪谷好奇地到碑的正面去探個究竟,可是碑的底座上並無文字介紹。這時,一位從祖廟裡出來的老伯可能看出了我的疑惑,對我說:這是祖碑,這個碑是祖先的祖字。我問,沒有衣旁怎麼是祖先的祖啊?幾乎在老伯回答的同時,我自己也頓時明白了,人類最早的祖先沒穿衣服,就是赤身裸體的。本來我打算在祖碑正面再拍張照片,可看來看去都沒有在登山步道那邊拍攝的畫面美。南岳衡山的神州祖廟供奉親著華夏百家姓始祖,在南岳的宣傳資料上那個祖碑叫祈福圖騰柱。繼續在梵音谷中穿行,直到看見梵音谷頂頭的瀑布。游人多在瀑布前新建的亭子中歇歇腳再上山。有農民辦了農家樂飯館想拉生意,在梵音谷瀑布邊對游人說,從這裡上山走小路更近。我與另外的幾個游人信以為真,走上了小路,結果走到穿岩詩林路口時,那裡的當地人說我們被騙了,起碼繞了十多分鐘路程。越往山上走,霧氣越大,在穿岩詩林中都無法拍照。12:20到了半山亭,那裡更是濃霧一片,好像下小雨一般。俯望不見湘江,仰視不見南天門,看半山亭前那些百年古松,都看不清松樹尖尖。半山亭位於南岳區和祝融峰的中間,上下各為十裡,故名。其實繞來繞去的登山步道遠不止十裡,尤其是梵音谷繞路較多,從進山門到半山亭用了115分鐘,按照自己走路的速度,我估計至少有15裡。半山亭就是玄都觀。半山亭始建於齊梁年間(480-557年),清代改亭為觀,取名玄都觀。不過,我就喜歡叫半山亭。在半山亭稍事休息,一邊喝水、吃自帶的干糧,一邊欣賞半山亭的楹聯: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會心不遠要登絕頂莫辭勞繼續攀登,途經竹林道院、鄴侯書院、鐵佛寺、湘南寺、祖師殿,在南天門又休息了十分鐘,觀景拍照。南天門牌坊分中門和左、右山門,中門上方橫額鐫有“南天門”三個描紅大字,字跡端正醒目。左、右橫楣上各刻有“行雲”、“施雨”。我感覺這些文字跟南天門的地理位置和氣像環境配合得水乳交融,這樣的牌坊仿佛就像在地裡長出來的一樣。南天門是南岳前後山的分水嶺,山陽為前山,山陰為後山。南天門又是連接主峰的紐帶,紫蓋峰在東,煙霞峰在南,天柱峰在西,碧羅峰在北,它們從各自方向環抱過來,伸展開去。然後一口氣上到衡山最高峰——祝融峰,時間是14:35,從半山亭到祝融峰也用了115分鐘。但是,後半程路明顯比前半程路更長,查網上資料後半程路是7.6公裡,登山步道起碼更遠1公裡以上。從半山亭越往上山風越大,濃霧時聚時散,致使衡山頂峰氣像萬千。在祖師殿附近拍祝融峰,相機還沒調整好,濃霧立即席卷而來,原本清晰可見的祝融峰竟被團團雲霧籠罩,頓時隱沒在一片白茫茫的雲海中。衡山有72峰,逶迤800裡。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祝融峰上的祝融殿,因山高風大,所以建築是用堅固的花崗岩砌牆,以鐵瓦蓋的頂,殿宇凌風傲雪,巍然屹立在絕頂巨石之上。祝融峰的名字與上古的神話有關,相傳祝融是黃帝身邊的大臣,是火神,他曾以衡山為棲息之所,死後葬在衡山的最高峰,後人便以它的名字命名這個山峰。長沙有火宮殿專祭火神,衡山最高峰也以火神為名,這是別處不多見的火文化。我甚至想:湖南人脾氣火爆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當風吹霧散時,看衡山群峰巍峨,氣勢磅礡。清人魏源在《衡岳吟》中說:“恆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岳獨如飛。”說到飛,就想到大雁。古人一直認為,北來的大雁南飛至此處便不再南飛了,只等來年春天再飛回北方,故衡山在回雁峰。回雁峰為南岳七十二峰之首。杜甫曾說“萬裡衡陽雁,今年又北歸”。南岳衡山是中國五岳之一,地處二十八宿的軫星之翼,號為稱量天地的“衡星”,所以這山叫“衡山”。軫星旁邊還有一顆主管人間壽命的“長沙”星,衡山古屬長沙,故而又有“壽岳”之稱,人們常說的“壽比南山”就是以此而來。由此可見,衡山是一座極具地理學標志的大山。前天生日在長沙岳麓山上吃了白鶴泉水煮的長壽面,今天又登臨“壽岳”衡山,此行吉祥如意。在祝融峰的山坡上,盛開著成片的金色雛菊。想從半山亭西邊經磨鏡台那條更遠的路下山,為了留出充裕時間,我從祝融峰走到南天門去坐索道。15:40到達半山亭後,為了掌握更准確的信息,我向一位中年婦女打聽從磨鏡台那條路下山到底比忠烈祠這條路遠多少,她告訴我要遠一半,並且勸我不要走那條路,時間不夠了。時間晚一點倒也不要緊,但害怕晚了沒有回衡陽市的汽車,所以我還是沿上午的來路下山。上午上山時因為梵音谷邊農家樂的誤導繞路而錯過了參觀忠烈祠,所以下山一定要去看看。本來明明老遠就看著忠烈祠的指路牌,但忠烈祠附近有多條登山步道,走著走著竟然又錯過了,遺憾。特地補充忠烈祠的資料如下:忠烈祠位於延壽亭附近的香爐峰麓羅家灣上。出南岳大廟,過勝利坊,沿登山路盤旋而上,橫過玉板橋不遠,便是莊嚴肅穆的忠烈祠。它始建於1939年,1943年竣工,是為了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修建的。祠的形制是仿效南京中山陵開闊式建築群模式,坐南朝北,依山勢布局,前低後高,左右對稱,錯落有致,排列有序。東西寬60米,南北長240米,數百級花崗岩石蹬,將古色古香的牌坊、上下大殿、炮塔和“七·七”紀念碑連成一體。右上有四柱碑一座,再上是石牆碧瓦的紀念堂。四周圍以石欄,宮殿式的中廳,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將殿宇襯托得更加樸素大方、端莊凝重。祠的兩廂,有兩座萬人塔,十三座墳塚,安葬著抗日時期第九戰區的陣亡將士,墓地周圍玉蘭飄香,青松滴翠。後來我就一直沿公路下山,感覺真是比走登山步道近多了,17:02便回到山門處。也就是說,從半山亭下到山門一共只用了82分鐘。乘車回到衡陽市,晚餐後回到酒店。酒店大堂邊上的電腦正好空著,我就去瀏覽當天的新聞,還寫了博客,這可是第一次在外地寫博。走馬觀花看衡陽,雖然交通有點亂,但這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它有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司火之神祝融狩獵點燃了中華文明的最初火種;禹王碑記述著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石鼓書院彙聚了湖湘文化的一支;忠烈祠的兩座萬人塔和十三座墳塚,記錄了中國軍隊官兵英勇抗戰的悲壯歷史;衡陽還是佛教禪宗南宗的發源地,而南岳大廟又讓佛道兩教和諧共處一地,濃厚的宗教文化甚至造就了繁榮而獨特的“香火經濟,不知拉動了多少當地的GDP。衡陽又稱“雁城”,因為相傳“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而我不是北雁,我的窩在南岳更南,所以,我要繼續南飛。惟有道一聲:衡陽,再見!衡陽保衛戰鏈接:http://baike.baidu.com/view/129320.htm

(梵音谷瀑布)

(祖碑)

(南天門)

(祝融寺)

(雄渾衡山)
瀟湘行——2008年10月25日衡山—衡陽市行程: 10:25進入景區,衡山景區票價80元,沿登山步道步行 12:20到達半山亭(玄都觀) 14:35到達衡山最高峰——祝融峰 15:20從祝融峰步行下到南天門索道站等候坐索道 15:40坐索道到達半山亭(玄都觀),下行索道票價35元(單獨上行票價是40元) 15:40—17:02沿公路或登山步道步行,回到景區大門 17:22—18:30從南岳汽車站回到汽車西站,行程45公裡,票價12元 18:30—21:00晚餐,回華天酒店上網 21:00出酒店打的到衡陽火車站,票價10元(砍價未打表) 23:10K435次列車駛離衡陽(火車晚點,正點開車時間是22:04),票價19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