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錦裡,做一尾閑逛的魚
對於錦裡,我一點都不陌生。短短的一年半的時間,我連去成都三次,而且是千山萬水地飛過去,僅僅就因為老成都的生活安逸美食誘人,是一座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再來的城市。當然,也包括錦裡,包括錦裡那三百多米長的街區,在入夜的紅燈籠映照下,宛如一條奔騰的小河,穿梭其間,便是游動的紅錦鯉,以及和錦鯉一樣悠哉游哉的人。錦裡,和武侯祠只有一牆之隔,卻是不收門票的成都版“清明上河圖”民俗街,是西蜀歷史上最為古老最具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相傳早在秦漢時期便已聞名全國。而今,更是以濃郁的川西民風、地道的鄉哩民俗和濃縮的老成都生活遠近遐邇。嬌小娟秀的門臉下,一溜排開的是一個緊挨著一個的茶樓客棧酒吧以及工藝品和土特產店,不論是黑著個大花臉站在門口邊比劃邊吆喝著叫賣的張飛牛肉,還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棉花糖和吹糖畫,一招一式,一搖一捏,滿是童趣的歡欣和童年的懷舊。兩旁邊大都是不高的老樓,明清的川西民居風貌,成串成堆掛著的,是喜滋滋的大紅燈籠,還有配合著小店風格的,像“天堂眼”“東情西韻”之類,都是些造型獨特的時尚花燈,和色彩繽紛的店招幌子,雖然大艷大俗,但圖的就是熱鬧。小街綿延過隔路相望的“花間”和“四方街酒吧”,就見一處很袖珍的花園,花木扶疏的園裡有亭,亭下有池,池中水滿當當的不是很清,綠幽幽的,但仍看得見成群的紅錦鯉在游弋,順著不太規則的池沿追逐著拱橋上游客拋灑的食物。那拱橋又高又短,像征性地突出街面而已。紅錦鯉們歡快地游過小橋洞,另一側不是池了,而是被鵝卵石淺淺地圈起來,彎彎窄窄的溪的模樣,間或幾片蓮葉和一兩枝藕色花,懶洋洋的,倒真是應了睡蓮的名兒。人可以從街面踏著水裡散置的石頭走過去,那底下,就是淡淡日影也喜愛落座的,一家古色古香茶樓的回廊——也正是閑看錦裡來來往往眾生相的好地角。到了這裡,小街便成了“丫”形,埡口上便是一座古戲台,每天都會上演川戲的經典劇目,戲台前還會定期放露天電影,且以特色小攤的方式舉行民間藝人如糖畫、捏泥人、剪紙、皮影戲、西洋鏡等表演。趣味橫生的要算民間婚禮展示和民族服裝秀了,行人參與其中,也樂在其中,膽大的主兒還會雙雙長袍馬褂鳳冠霞帔地把自己的婚禮預演一番。曾在夜晚的燈光下,見過幾位聰慧俊俏的么妹兒盤起發髻,身著漢服教人蜀繡,即便一時半會兒也學不了多少,但依然有女子躍躍欲試,舉手投足極具古典風範,令我等匆匆路過的異鄉人不禁止步,大嘆“要得要得!”——這樣的閑情逸致,在北京?上海?深圳?抑或重慶南京?都是急匆匆的高跟鞋敲打著一路伶仃走過,有誰會有雅興在鬧市小巷裡,學上幾針女紅?無疑,這只有安逸的成都才有的巴適。然後,由這裡分叉,一路穿過古戲台的底座,依舊是熙熙攘攘的傳統特色店,像“變臉臉譜”、“百家姓”、甚至包括只在書中見識過的“諸葛連弩”,舉弓執弩,玩得是一份新鮮。一陣鑼鼓聲響,原來是表演諸如夜晚打更、老爺升堂等節目,也有把花轎和滑竿等傳統交通工具搬到街巷裡供游客體會,古韻十足,堪稱奇遇。
其實裡面的兩條小街並非不相連,而是隔一小段就可以穿街過園,直接插入另一條小道,那便是熱鬧非凡的小吃街了。此街不僅是成都人懷舊尋夢的好去處,也是外來游客被其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營造出來的休閑氣氛所打動的必游之地。相對於眾多被精心打造的美食街特色街等人造景觀,錦裡的小吃街則完全是平民且本土的:串串香、葉兒粑、三大炮、肥腸粉,幾十間食坊小店一字排開,正好對牢武侯祠高大的紅牆。於是,牆邊靠著站著,牆角蹲著坐著,無一例外全都是手抓吃食啃著喝著的行人,幾百種成都及周邊特色小吃,大都價廉物美,吃著實惠,來的人也都衝著這味道。其中,三三兩兩邊走邊吃再買再吃而絲毫不介意別人行注目禮的,大都是年輕MM,也就是成都話裡既熱辣又溫柔的粉子,她們滋滋有味地大快朵頤,笑意盈然,加之拖音綿軟的成都話,著實是錦裡一道靚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