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王朝開國君主拉瑪一世登基後,於1782年把首都從吞武裡遷至湄南河東岸的曼谷,經歷代不斷擴建,終於建成規模宏大的大皇宮建築群。大皇宮是泰國諸多王宮之一,是歷代王宮保存最完美、規模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官,現僅用於舉行加冕典禮、宮廷慶祝等儀式。曼谷王朝從拉瑪一世到拉瑪八世,均居於大皇宮內。1946年拉瑪八世在宮中被刺之後,拉瑪九世便搬至新宮居住。現在我們所謂的大皇宮,主要是包括玉佛寺和大皇宮殿,游覽是單形線的。先是玉佛寺園景然後是大皇宮廣場。去之前無論男女一要做好穿衣上的准備,如果露腿或是露手臂,無論男女,都會被請去調整穿著。我到時,由於身邊的朋友不符合要求,那裡的守衛嘰裡呱啦說了一大堆貌似英語的英語,最後見我們沒方應就直接來了句where are you come from,我答china,他馬上中標准的中文說,褲子不行!大皇宮不愧是大皇宮,完全體現了國際著名旅游勝利的特點,再你進門的時候,你可以免費拿一本導游圖,有繁體中文,日文,韓文英文和法文。這一點讓我很爽,但是他們泰國本地人有另一個專門的通道而且是免費的讓我極其不爽。什麼時候國內的景點也可以對國人有這樣的待遇就好了。我怎麼感覺泰國更像社會主義呢?大皇宮建築群共22座,主要建築是4座各具特色的宮殿,從東向西一字排開,一色的綠色瓷磚屋脊、紫紅色琉璃瓦屋頂、鳳頭飛檐。屋頂是典型的泰國“三頂式結構”,集泰國數百年建築藝術之大成。有人稱此處為“泰國藝術大全”。

(首先進入視線是太平台)台上有一個四世皇建造的圓形金塔,叫樂達納舍利塔,這個應該是大皇宮的標志了。太老遠就可以看到一個黃色見尖尖的東西在太陽底下金光閃閃。
首先進入視線是太平台,台上有一個四世皇建造的圓形金塔,叫樂達納舍利塔,這個應該是大皇宮的標志了。太老遠就可以看到一個黃色見尖尖的東西在太陽底下金光閃閃。
來張藏經樓大門的細節,有誰知道門上的圖案的寓意,我不知道,只感覺它很泰國。
它旁邊,這個東西感覺有點像藏傳佛教的感覺

(在藏經樓的北面)是一組拉瑪四世的命令按照柬埔寨的吳哥窟建造的“吳哥窟模型”。厲來泰國與柬埔寨緬甸的戰爭不斷,所以文化的衝擊也不斷。我在大城,這樣的感受更是明顯。而如今,泰柬雙方仍就在邊境問題上衝突不斷,伊拉克的戰火也沒消停的時候。從古至今,似乎但凡相鄰的兩國都要爭的你死我亡,這好像是人性。世界,什麼時候可以真正的和平呢?

(碧隆天神殿裡的“神鳥)”,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寓意何在,有誰知道的啊?
感覺這倆個家伙像中國傳說中的‘哼哈二將’,只要進了泰國,從下飛機的機場開始,到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大皇宮中所有的門,幾乎都有它們把守。但不知道它們具體的名字,有誰知道的啊。
長滿黃金的五頭蛇。
豪華的邊沿。
吳哥窟模型北面,有一個尖頂佛塔,因頂端的造型就像是一個尖頂的皇冠而得名。裡面有許多珍貴的佛像,同樣,大門緊鎖也在告訴我想到看不沒門的事。
尖頂佛塔旁的金剛佛殿,由拉瑪一世建造。
門上的壁畫,不知其意。

(大雄寶殿)供奉玉佛的地方,裡面是不讓拍照的,還要拖鞋,還不能用橋對著玉佛。
由於不讓拍照,這張是我在網絡上找到的。其實在裡面你是很難看清楚的,因為它離你的位置不但遠而且還高,你只能靜靜地遠遠地望著他。周圍,有沒不懂的規矩把腳對著玉佛的中國人,有似乎一切都覺得好奇好笑的歐美人,還有眼神中充滿著尊敬的虔誠的曼谷學生。靜靜地坐在其中,不同民族不同的反應,不也是一道風景嗎?
關於此玉佛,還真是有故事可說。15世紀的泰國情萊,它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當時它滿身石灰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可它卻在一個秋夜爆發出冷光,褪去外衣的它終於露出了翡翠的光芒。16世界,由於緬甸的入侵,它成了緬甸的階下囚。直到達信國王時期,它才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隨後泰國的遷都曼谷,它也被隆重地請進了玉佛寺裡供奉。

(節基殿)建成於拉瑪五世時代,節基含有神聖和帝王的意思,也是曼谷王朝的名稱。它很有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時期的建築風格,但是殿頂端的三個尖型方頂卻是典型的泰國本土建築特色,正是因為19世紀末正式英國等歐洲國家大舉入侵亞洲的時期.
守護在節基殿的士兵,可以和他合影的。
節基殿旁的盆景,這是大鵬鳥,泰國的國徽上也有它
本來是一張圖片配一張說明的
這裡上傳的圖片有限
更多圖片請瀏覽本人博客:http://***/dingdingzoutian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