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游小記(2)

作者: zhangerz

導讀歐 游 小 記(2) 三、羅馬和梵蒂岡一夜好睡,第二天清晨,長途飛行和時差的疲勞基本恢復。環顧室內,房間不大,但還算干淨舒適。這家旅館名字叫Ibis,是一家連鎖式旅館,國內似乎也有他們的連鎖店。賓館周圍建築不多,人跡稀少,似乎是個偏僻去處。早餐種類不多,僅有面包、腌肉、火腿、黃油、果醬和少量水果,但還能吃飽。這家旅館雖然和國旅承諾的三星以上賓館 ...

歐 游 小 記(2)

三、羅馬和梵蒂岡一夜好睡,第二天清晨,長途飛行和時差的疲勞基本恢復。環顧室內,房間不大,但還算干淨舒適。這家旅館名字叫Ibis,是一家連鎖式旅館,國內似乎也有他們的連鎖店。賓館周圍建築不多,人跡稀少,似乎是個偏僻去處。早餐種類不多,僅有面包、腌肉、火腿、黃油、果醬和少量水果,但還能吃飽。這家旅館雖然和國旅承諾的三星以上賓館小有差距,但整潔舒適,也算差強人意,不致影響心境。當地時間上午8點30分,大家帶著行李,上車出發。今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看著窗外的遠房近樹,每個人都有一種初覽異域風情的興奮。車子很快上了高速公路,路兩邊擋板上花花綠綠,圖畫字母連綿不絕,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塗鴉。意大利的塗鴉,聞名全球,享譽歐洲。但仔細看過去,水平高者,寥寥可數。於此可以想見的是,歐洲人的自由奔放和政府的容忍寬厚。很快,路上開始堵車。車子走走停停,一個多小時後,大家發覺,汽車又走到昨天下飛機的機場旁邊,這才知道昨晚住的賓館,和羅馬城完全是南轅北轍。又走了一個多小時,才進入期盼已久的羅馬。但是,兩個多小時的寶貴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在路上了。羅馬位於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已有2500余年歷史。約公元前二千年初,羅馬人從東北移居於此,逐步形成早期的羅馬城。公元756-1870年為教皇國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意大利的首都(教皇國退至梵蒂岡)。市區跨台伯河兩岸,是意大利占地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藝術寶庫、文化名城和世界最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進入羅馬後,沿著一條大河前行,張導告訴我們,這就是著名的台伯河。一頭母狼就是在這條河中救養了兩個男孩,兩個男孩長大後成為羅馬城的創立者,母狼遂成為羅馬城的標志。大巴駛過台伯河,三彎兩繞,車窗外出現了一幢白色的宮殿。這組建築宏大雄偉,層層環繞的台階上,粗大的圓柱支撐起一座巍峨的殿堂。屋頂和台階上,到處是精美的雕塑,尤其屋頂上幾匹昂立的戰馬和台階上的一組武士,尤為引人注目。據張導介紹,這裡就是羅馬有名的威尼斯廣場。這組建築為白色大理石所建,稱作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台階中央騎馬的人物雕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台階上的一組飛獅雕像,則是出自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米開朗其羅之手。張導著意介紹了廣場的西北角,一座漂亮的哥特式建築。這裡曾經是威尼斯大使館所在地,廣場因此而得名。二戰時期,意大利的獨裁者墨索裡尼,曾經從2樓的陽台,向廣場上擁擠的人群發表著名的“陽台演說”。現在,這裡已經成了彙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的博物館。轉過威尼斯廣場,是一片面積頗廣的廢墟,裡面零落地聳立著幾根羅馬柱。再往前走,一個高台上,又是幾十根整齊排列的白色石柱。羅馬真不愧是藝術的寶庫,古跡、遺址,沿途在在都是。可惜的是,汽車毫無停留之意,驚鴻一瞥,留下了一路的遺憾。汽車轉了一個彎,著名的古羅馬鬥獸場出現在眼前。幾十年來,從畫片上多次看到過鬥獸場,現在猛然看到實物,好像沒有引起太多的激動。反而有一種恍若夢中,不太真實的感覺。說也是,昨天還在北京,今天就到了鬥獸場,這反差可能是大了點兒。汽車停在鬥獸場附近的一個高台上,大家跟著張導來到入口,排隊買票入場,公示票價是每人11歐元。門口的陰影中,有兩輛華麗的馬車,車夫悠閑地坐在車上等著顧客上門,並不急於兜攬生意。從外面看,鬥獸場有4層,由一種灰白色的巨石砌成,下面3層都是寬大的拱窗。親身站在鬥獸場的旁邊,才真正感受到這座建築的偉大,也實實在在感覺到,我們確實到了羅馬。國人習慣稱作古羅馬鬥獸場的,實際上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劇場。公元前80年,由羅馬弗拉維奧家族的幾位皇帝建造,作為鬥獸、競技、賽馬、戲劇和歌舞表演的場地,也叫做弗拉維奧劇場。通常,人們稱之為科洛塞競技場。這座建築號稱是羅馬時代最偉大的建築之一,世界八大名勝之一。鬥獸場占地20000平方米,高57米,相當於一座19層的現代樓房,場內可容5萬余觀眾。建築用的10萬立方米石灰石,來自提維裡附近的采石場。像所有古羅馬的建築一樣,其基本結構是拱券結構,一系列的拱、券和恰當安排的橢圓形建築構件使整座建築極為堅固。拿到磁卡樣的門票,隨著參觀的人流,經過一段走廊,通過一個有著陡峭台階的入口,進入了鬥獸場內。和現代的體育場一樣,裡面是上下兩層看台,兩層看台中間是一條環形走廊。不同的是,每層看台被分成小小的隔間,似乎都是包廂。據說,這些座位是按照社會地位和職業狀況安排的。原來頂層還有一個只能站著的看台,這是給當時地位最低下的女人,奴隸和窮人等社會成員准備的,現在已渺無蹤跡可尋。鬥獸場中間由巨大的石板鋪成,現在這些石板大部分已取掉,露出下面一排排的小隔間。聽說,這裡曾經關養著供和奴隸決鬥之用的各種猛獸。在正午的陽光下,整個鬥獸場顯得明亮干淨,讓人難以想像出斯巴達克思時期,那種濃烈的血腥氣了。從環形走廊穿過一個通道,有一個平台,從平台上寬大的拱窗向外望去,對面是有著好幾排高大羅馬柱的一片廢墟,不知是什麼古建築遺跡。向左看去,就是著名的君士坦丁凱旋門。遠遠看去,這個凱旋門不算太大,有著一大二小3個拱門,上面裝飾著浮雕和塑像,顯得古老而滄桑。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公元315年,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擊敗馬克森提皇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凱旋門上方的浮雕板是當時從羅馬其它建築上直接取來的,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績,下面則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戰鬥場景。據說,拿破侖就是受此啟發,修建了巴黎的凱旋門。可惜的是,由於時間緊迫,不能到門下細細領略。正對著凱旋門,是一條寬闊的大道,綠樹掩映中,隱現著尖頂和圓頂的各式建築,引起人對羅馬古城的無限情思。從鬥獸場出來,抓緊時間在小攤上買了一個小小的鬥獸場模型,價3歐元,以資紀念鬥獸場之游。時間已近下午1點鐘,全團人尚未吃午飯,張導帶領大家上車去找飯館。路上,張導指著一處方方正正的建築,告訴大家這是羅馬的萬神殿。萬神殿在丹﹒布朗的小說《天使與魔鬼》中,是個極為重要的所在,充滿宗教和藝術的神秘色彩。我在讀這本書時,就對此處留下深刻印像,充滿了向往之情。如今擦身而過,極想入內一睹真容。可惜的是,汽車毫無減速之意,只好眼睜睜地看著它的身影,在車窗外一閃而過。十幾分鐘後,汽車停在一條不太寬的路上。張導指著前面的一處高大建築介紹說,那就是羅馬火車站,又特別強調,這個火車站是墨索裡尼所建。根據出游前的了解和介紹,午餐都是在當地的中餐館解決。我們一家和清華來的周教授一家共6人,都很希望領略一下異國他鄉的特色和風味。為此,我們和張導商量,希望單獨去吃飯。張導毫無不悅和留難之色,只是告訴我們,在此次旅游中,用餐的標准,除去瑞士是每餐7歐元,其余國家每餐都是6歐元,如果我們自己吃,就按此標准把餐費退給本人,並囑咐我們單獨行動要小心,記住汽車的位置准時集合。說畢,帶領大隊人馬前去尋找中餐館。我們所待的這條路不寬,但人來車往,還很熱鬧。門面不大的商店、旅舍和飯館,在路兩邊隨處可見。沒走幾步,就看到一家小小的比薩店。到了比薩的老家,當然應該吃比薩,何況人生地疏,也不敢走遠。一行6人,很高興地進了這家比薩店。我們一家買了3塊比薩,一瓶飲料,一聽啤酒,一杯咖啡,花了20歐元,比旅游團的用餐標准略超。老周家的消費和我家相差不多。比薩的味道很好,而能在羅馬的比薩小店,領略真正的異國風情,更讓我們興奮不已。飯後,旅游團尚未回來,我們信步走進不遠處,墨索裡尼修建的火車站。這是一個明亮的拱形大廳,兩側都是快餐店和各類小商店,乘車的人群來來去去,和國內的火車站大同小異。因是第一次單獨行動,不敢走遠,只在入口附近看看,迅速返回集合處。等了一會兒,張導帶隊回來,集合上車,准備去今日的第二個旅游點——羅馬的少女噴泉。 汽車走了十幾分鐘後,停在一條街邊。我們下車走進路邊的小巷,汽車開走另找停車之地。一兩分鐘後,大家興奮地發現,已經置身於古羅馬城的小巷之中了。這條巷子不寬,已成為旅游觀光的步行街。巷子兩邊是3,4層高,古色古香的中世紀風格樓房,底層是咖啡館、快餐店及出售各種旅游紀念品的小店。路邊一張挨一張,擺了一溜咖啡桌。咖啡桌上幾乎座無虛席,大部分是黃發碧眼的“老外”。能在這中世紀風貌的小巷中,悠閑地坐一坐,喝上一杯咖啡,該是何等愜意之事,恐怕只有那樣,才能充分領略這古羅馬的風情。可惜的是,我們是隨團出游,行色匆匆,只得徒然帶著羨魚之情,跟著張導向前走去。穿過兩三條這樣的小巷,到了一個樓房環繞的小型廣場,眼前不由陡然一亮。廣場中央是一個不大的水池,水池正面是幾塊錯落疊放的巨石,清亮的泉水從巨石的縫隙中噴湧而出,給這個晴空烈日下的小廣場帶來幾許涼意。巨石的後面似是一輛巨大的,形如貝殼的馬車。車上站著一位長髯赤身的大神,這是古希腊神話中有名的海神波賽東。海神的腰中似系著一件長袍,身上的塊塊肌肉凸顯清晰。駕車的兩匹白馬,一匹奔騰咆哮,大有桀驁不馴之勢,一個筋肉虯結的駕車大漢手臂高揚,正在試圖制服這匹烈馬;另一匹馬倒是馴順安靜,據說這是表現大海的兩面性。水池的後面如同舞台的背景,矗立著一座宮殿。宮殿的頂上是兩個背上生有翅膀的天使和4個女神的大理石雕像,大理石的圓柱和牆壁上,也有著各種裝飾和浮雕。浮雕中,講述的是海神的故事。海神乘坐的馬車,有一半已進入宮殿的門洞中,而門洞兩側的壁龕中,和海神並立的,是兩位意態嫻雅的女神。看起來,宮殿、海神的馬車及噴湧著清泉的水池渾然一體,整個成了一件藝術作品。泉水邊立有海神,這倒很像中國古已有之的,泉眼和東洋大海相通的神話。這座噴泉水池,大名叫特萊維噴泉。噴泉所在地的小廣場是個三岔路口,噴泉的名字即由此而來,“特萊維”在意大利語中即為三岔路的意思。水池的設計者是12世紀,意大利傑出的建築藝術家尼科洛·薩爾維。據說,當時有一位少女指示了泉眼位置,使水池得以建成,因此,這座噴泉的別稱是“少女噴泉”。宮殿牆壁上的兩塊大理石浮雕,內容就是這個典故。但是在羅馬,這個噴泉最著名的名字還是叫“許願泉”或“許願池”。這也是源於古羅馬人一個美麗的傳說:只要背對噴泉,從肩以上拋一枚硬幣到水池裡,就有機會再次訪問羅馬。我們的小家伙剛剛十幾歲,聽到了這個傳說,興致勃勃地背對噴泉,向水池裡扔進了一枚硬幣。考慮到我的年齡,估計今生再次到此無望,因此省了這枚硬幣。水池邊擠擠挨挨的游客中,投硬幣者頗不乏人,水池底厚厚的一層硬幣,估計管理者每日收入不菲。廣場邊上,有一個裝扮成自由女神的行為藝術家。我們小家伙初次見到,極感興趣,圍著轉了半天,終於在他面前的紙盒中放下一個歐元,照了張合影。今天的天氣酷熱無比,這位老兄裹著厚厚的長袍,臉上塗著白粉,一動不動地作著自由女神的造型,也真難為了他。照完相,又在路邊的冷飲店,化費3個歐元,給小家伙買了一個冰激凌,也就到了集合的時間。跟著張導,依舊穿過小巷,原路返回。在一個路口,等了十幾分鐘,汽車才到。大家匆匆上車坐好,准備前往梵蒂岡——今日的重頭戲,也是這次號稱6國之旅中的一國。此時,已是羅馬時間,將近下午3點鐘了。二十多分鐘後,汽車停在一條大道的路邊,被告知前面禁止汽車通行。下車後,已能遙遙看見大教堂的圓頂。頂著烈日,向前又走了3,4百米,終於來到一個大廣場的入口,這就是有名的聖彼得廣場。當我們跟著參觀的人流,從廣場右側的入口進入廣場時,不由心中暗暗念叨:這就是天主教的大本營啊。梵蒂岡在拉丁語中意為“先知之地”,全稱梵蒂岡城國,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其面積僅相當於北京故宮的五分之三大,總人口不過1000多人,是一個典型的城中之國,也是世界上最小的袖珍國。隨著觀光的隊伍,順著廣場右側緩緩前行,同時盡情地欣賞著這座集中了各個時代藝術精華的廣場。廣場占地頗廣,正面是一座有著雄偉圓頂的大教堂,教堂向兩側伸出高大的柱廊,像張開的雙臂環抱著廣場。支撐走廊的,是200多根灰白色的大理石石柱。這些被稱作根多利安柱式圓柱的巨大石柱,分為4列,整齊地環列在廣場周邊,極為引人矚目。走廊頂上,站立著100多個姿態各異的聖人雕像。廣場正中,一座方尖石碑直刺青天,碑的左右各有一座噴泉,碑頂上是一個巨大的十字架,讓人印像深刻。據說,這個廣場可容納50萬人,因廣場正面的聖彼得大教堂而得名,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廣場由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大師貝爾尼尼親自監督建造,用了十一年的時間方始竣工。中央那根巨大的方尖碑,則是公元40年從埃及運來,耶穌的門徒聖彼得曾被掛在這個十字架上。教堂的入口處設有安檢門,幾個身材高大的保安人員,嚴密注視著游人。我們團內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姑娘,穿著一條很短的牛仔短褲,因保安人員認為過於暴露,而被拒絕入內。這位小姑娘情急之下,到廣場外面的小攤上,買了一塊紗巾樣的東西系在腰上,才得以蒙混過關。其實,進入梵蒂岡,穿著不能太暴露,張導在事前已然打過招呼,只是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幸虧梵蒂岡的保安人員不為己甚,只要對這個規定有一定的尊重即可,不然,真要給這個小姑娘的旅程,留下一個大大的遺憾。進入教堂的大門,每個人都感覺心頭一震。如果說,古羅馬鬥獸場讓人驚奇,少女噴泉讓人歡喜,那末,這座聖彼得大教堂就是讓人的心底,受到一種真正的震撼。目光所及之處,到處是精美絕倫的雕刻和塑像,到處是場面動人的巨幅壁畫,像是一腳踏入了中世紀時空。在光潔的大理石地面、大理石石柱及大理石牆面的輝映下,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和妻不禁感嘆,這每人一萬多元的旅游團費,就是只來梵蒂岡一個地方,也應該算得上物有所值了。聖彼得大教堂造型為十字形的結構,傳統而神聖。教堂東西長187米,南北寬137米,能容納5萬人。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頂是米開朗基羅設計,雙重結構,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來梵蒂岡的路上,張導已告訴我們,聖彼得大教堂最著名的雕刻藝術傑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開朗基羅24 歲時的雕塑作品《聖殤》,二是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三是貝爾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寶座。因此,甫一進門,首先要看的就是這三處大師之作。《聖殤》就在大廳左側牆邊,明亮的燈光照著一個很大的玻璃罩,彰顯著地位的不凡。這是一尊大理石的雕像,聖母抱著剛剛死去的耶穌,悲傷的表情栩栩如生。囿於欣賞的能力,我們也很難看出更為深刻的東西,但是,米開朗基羅的大名,已經足夠讓人激動。在教堂的中央,我們仰面仔細欣賞穹頂。這個穹頂結構的宏偉繁復,裝飾的堂皇富麗,本就讓人目眩神迷,再一想到這是大師的傑作,就更使人嘆為觀止了。穹頂的下方稍前一點,是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這個華蓋由4根盤旋虯曲的銅柱,支撐著一個方頂。銅拄和方頂都帶著那種青銅器特有的暗棕色厚重感,上面是精雕細刻的人物和裝飾,足足有4,5層樓房高。華蓋的下方是一個祭壇。據說,祭壇的下面安置著聖彼得的墳墓。過了華蓋再向裡走,教堂的盡頭處,是貝爾尼尼的另一個傑作——聖彼得的青銅寶座。這個巨大的寶座為青銅鍍金,椅背上有兩個姿態生動的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的三重冠。寶座上方帶有像牙飾物的木椅,曾傳說是聖彼得本人坐過的椅子。後來經過考證,實際是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贈送的禮品。看過聖彼得大教堂的這三件傳世之寶,我們才放松下來,游目四顧,細細觀賞其余的藝術珍品。聖彼得教堂真稱得上是一座藝術的博物館,除了兩位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作品,令人驚嘆之處比比皆是。幾乎每一根大理石柱前,都有一尊雕像,雕像的面部表情生動,肌肉紋理細膩,衣褶飄逸自然。走近細看滿布浮雕與繪畫的牆壁,感到每一個細微的局部,都是藝術家嘔心瀝血的力作,絕無潦草湊合之處和敷衍塞責之筆。在這個藝術寶庫中,真的讓人感到美不勝收,心醉神馳。不過,說句心裡話,我們很難看出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米大師作品的區別,不知別人的感覺如何。實際上,張導只給了一個小時的游覽時間。時間已經過半,我們沒有余暇在每件藝術品前駐足留連,盡情欣賞,只能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在大廳內匆匆轉了一圈後,看到左側有一個拱門,進入後,發現這是一個不大的禮拜堂。昏暗的燈光下,有幾排長椅,前面有修女樣的人似在禱告,旅游者也可以坐在其中參與。我們剛進門,就有一個身材高大,西裝筆挺的黑人保安人員,以文雅的舉止,疏導進來的人讓開通道,保持安靜。屋內游客不少,但異常安靜,有著一種神秘、安詳的氛圍,似乎真能讓人的心靈得到淨化和安寧。在裡面稍待片刻,領略了一下真正的教堂氣氛後,我們又匆匆走出。隨著參觀的人流,來到大門左側的一個小院。這裡面有一排長長的飲用水管,游客在這裡排隊,准備乘電梯到大教堂的穹頂平台上參觀。我們的時間有限,只好不無遺憾地離開這裡。據說,梵蒂岡內有一個博物館,擁有12個陳列館和5條藝術長廊,彙集了希腊、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收藏有文藝復興時期三大藝術大師之一的拉斐爾藝術珍品以及其他名家的原作,均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瑰寶。還有一個西斯廷小教堂,因天花板和牆壁上,保存有米開朗基羅花費4年時間繪制的著名壁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而久負盛名。因為時間關系,只好眼睜睜地和這些藝術寶庫失之交臂,心情的懊惱,可想而知。集合的時間快到了,我們走出大教堂,在門前的平台上略作停留。今天的天氣極好,湛藍的天空,純淨如洗。廣場中央,方尖碑左右的兩座噴泉,在西斜的燦爛陽光下噴珠濺玉。留戀的目光,再一次注視著這雄奇美麗的廣場,心中感觸良多。這廣場,這大教堂,這整個梵蒂岡,真正稱得上人類傑出的文化遺產,舉世無雙的藝術寶庫。而她的胸襟和氣度,更讓人折服。不限制參觀的人數,不收門票,不限制拍照留影。難怪,這世界上最小的國家,能夠成為全球八億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依舊沿著廣場左側的環廊,慢慢走出了梵蒂岡。雖然只看到這個宗教帝國的一小部分,但我們已帶著極大的滿足,登上旅游大巴。當地時間下午5點多鐘,開始動身前往我們的下一個旅游目標城市-佛羅倫薩。佛羅倫薩在羅馬的北邊偏西一點,是托斯卡納區首府,位於意大利中部,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的盆地中,距羅馬約有260公裡。汽車出了羅馬城進入高速公路,很快就開始穿越亞平寧山區。亞平寧山脈的山勢平衍,雖是被綠色覆蓋,卻大都是不高的樹木和一些灌木,間或有一塊塊的農田和草場,沒有連綿起伏的森林,使這山區的風景減色不少。夜色漸深,晚上8點多鐘,汽車下了高速公路,駛入一處居民小區。這個小區內燈光昏暗,黑影沉沉,行人寥寥,只有區區不高的幾座樓房。看來,這又是一個遠離城市的邊遠之地。大巴停在一家掛著中文“瑞安飯店”招牌的飯店門前。下車坐定,第一件事是吃飯。女老板果然是浙江瑞安人,8人一桌的6菜1湯,倒是江浙口味,遺憾的是,味道實在太差,幸好可以加菜加湯,能夠吃飽。實際上,這個飯店的飯菜雖然也是每人6歐元的標准,質量卻是這次行程中最差的。將就吃過飯後,拿到房間鑰匙進屋。房間比昨晚羅馬的房間稍差,但也說得過去。大家奔波一天,早已筋疲力盡,抓緊時間洗漱後,匆匆入睡。



(照片 1 羅馬古鬥獸場外觀)



(照片 2 古羅馬君士坦丁凱旋門)



(照片 3 羅馬少女噴泉)



(照片 4 羅馬古城的小巷)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精選遊記: 羅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