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並茂版游記,歡迎訪問我的網易博客,通過首頁兩側列表點擊進入 :http://jesusxin.blog.***/
也可以直接點擊下列鏈接,進入相關主題:
吳哥遺跡速覽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53730573/
金邊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52652527/
暹粒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4595124/
空幫魯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45158493/
吳哥窟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41328473
吳哥王城 巴戎寺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33043498/
吳哥王城 其他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31821371/
吳哥大圈各寺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25111527/
塔布隆寺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15124986/
女王宮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13211101/
高布斯濱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0028591/
奔密列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11493451/
泰柬邊境 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61915293/
柬埔寨速覽+ 貼士http://jesusxin.blog.***/blog/static/10377368520092154355240/
吳哥不可錯過:
吳哥窟,游客對吳哥投懷送抱的最終目標。
巴戎寺,與四面佛神秘的微笑面對面。
塔布隆寺,體會自然的偉大力量。
女王宮,吳哥三維雕刻的集中展示。
奔密列,堆積在荒野中的寺廟廢墟。
吳哥遺跡,柬埔寨王國的靈魂,柬埔寨人民族的驕傲,甚至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與物質食糧。吳哥王朝歷經600多年,期間經歷了多代君王,不同時期的國王為了供奉他們所信仰的神靈,分別修建了他們心中的廟宇,這些廟宇不僅證明了柬埔寨帝國曾經的強大與輝煌,也成為了柬埔寨困難時期人們唯一的心靈慰籍和精神家園。很難想像如果沒有吳哥遺跡,今天的柬埔寨會是什麼樣子:吳哥窟幾乎出現在今天柬埔寨的各個角落,它被印在國旗上,錢幣上,啤酒瓶上,香煙盒上......成為這個國家的像征。
今天人們所見到的吳哥,是經歷了多個國家幾十年的努力,修復後的成果,修復工作采用“原位復原”法展開:將已經崩塌成碎石和廢墟的原始材料按照建築本來的樣子重新建造。只有在原始材料找不到的情況下,才會被迫使用新材料,新材料的使用也頗為謹慎和講究,往往需要反復的斟酌和討論,才會開展。
由於吳哥範圍過於廣大,廟宇過於眾多,因此人們經過多年的經驗,制定出了頗為經典的旅行路線,將遺跡最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連接成環形路線,稱為“小圈”,包括巴肯山、吳哥窟、吳哥皇城、塔布隆寺等;小圈外圍的次重要廟宇被連接成一個更大的環,稱為“大圈”,包括聖劍寺、龍蟠水池、東梅奔、比粒寺等;大圈和小圈在吳哥窟和吳哥皇城一線相互重合,小圈周長17公裡,最適合騎自行車游覽,大圈周長26公裡,適合包Tuktuk車游覽。此外還有距離吳哥核心區較遠的但又令人難以舍棄的景點,例如奔密列、女王宮、高布斯濱、羅洛,被劃入了吳哥周邊一日游的範圍。根據我這次的經驗,在吳哥範圍內,租一天自行車的價格是1.5美元;包一天Tuktuk車進行大圈一日游的費用是10美元/輛,Tuktuk一般載客(不含司機)為2人,如果要多載人,司機可能會向你多收取一個人的費用;而包一天汽車進行吳哥周邊一日游則需要60美元/車,可以聯系當地的旅行社商定具體的時間和旅游路線。
吳哥門票實行聯票,分一日通票20美元,三日通票40美元和七日通票60美元三種。以上的經典線路至少需要花費3天的時間,事實上,三天的時間你需要很早的起床,詳盡而科學的計劃和嚴格的執行,不然只能像我一樣,留下無數的遺憾和悔恨,離開那裡。如果你有時間在吳哥再多呆幾天,那真是令人羨慕至極,甚至產生嫉妒之意。 吳哥窟(Angkor Wat),吳哥遺跡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同時也是吳哥遺跡中規模最宏大,建築最為復雜,保存最完好,最驚艷的廟宇。它的對稱美和深奧的像征意義,至今令人嘆為觀止。
吳哥窟面向西方,許多人都喜歡來這裡欣賞日落。但上午這裡的游客同樣很多,尤其是吵鬧的旅行團,還有許多學生團,所以想要避開人群的話,要麼5:30就進入吳哥窟同時欣賞日出,要麼趁中午最熱旅行團撤回城裡吃飯的時候,還有就是臨近傍晚時進入,因為游客此時都聚集在外面欣賞日落呢。5點半起不來,傍晚又趕不回來的我,選擇了從上午一直呆到中午,中午的吳哥窟確實人流稀少,非常寧靜,適合閑庭信步,但中午陽光過於強烈,不是拍照的最佳時間;火辣辣的太陽和高溫,也讓我在室外閑逛的時間受到限制。如果你有多次進入吳哥窟的機會和時間,以上三種方法都值得嘗試,因為在不同的時間,吳哥窟將會給你不同的感受。
包圍吳哥窟主城的是矩形的護城河,西側是進入主城唯一的入口,一條長長的引道跨過護城河將游人帶入美妙的吳哥窟之旅。引道的護欄上同時建造著同樣長度的蛇神造型。
沿著護城河的是矩形的外城牆,西側的則是長長的回廊,裝飾著大量的浮雕和雕刻,這裡算是對接下來吳哥主城的一個預習。
走過回廊,沿著引道再向前,就會看到在引道左右兩側各有一個池塘,在這裡可以拍到吳哥窟的中心寺廟和五座塔頂,以及它們在水中的倒影,這些都是吳哥窟的經典鏡頭,所以也成為游客們必到的留影地點。
中心寺廟分為三層,第一層回廊的牆上,是800米長的,復雜、神奇、美輪美奐的淺浮雕。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淺浮雕描述著印度史詩中的不同故事場景,我對照著LP的介紹逐一的觀看,仍顯得費力,也許只有那些忠誠的信徒和發燒友才能真正理解浮雕的含義。
第二層和第三層每個角上都建有高塔,也就是人們常在照片中看到的高塔,到達這裡,也就進入了吳哥窟最為中心的部分。如此的接近,可以讓我仔細的觀察高塔的細節和吳哥窟內部的構造。此時正值中午,游客非常稀少,吳哥窟內部非常安靜,雖然烈日當頭,在庭院長時間散步多少有些困難,但在回廊裡非常涼快,或者在陰涼處找個自己喜歡的視角坐下來細細品味一番,都是上佳的選擇。現在出於對古跡和游客的保護,人們已經不能上到第三層的最高點,這是我們對歷史和未來必須作出的讓步。吳哥王城(Angkor Thom),人們稱之為大吳哥,占地約10萬平方米,面積廣大,被古老的城牆所包圍,城牆外依舊是像征著海洋的護城河。在吳哥皇城的四個方向上各有一扇城門,現在游客們普遍選擇從南門進入,一來南門連接著吳哥窟,二來南門的引橋及大門已經得到修復。在引橋的左右兩側各排列著54座人像,一側代表著神靈,另一側代表著惡魔。在大門的頂端,四具菩薩臉孔分別面向四方,穿過大門,再向前兩公裡,就進入了皇城的核心地帶。巴戎寺(Bayon),吳哥遺跡中的又一個精品。當我從遠處走近這座建築時,感覺它就像是一座石頭山,好像是被修復專家們用膠水把一塊塊的碎石粘合而成一樣。但當我逐漸靠近它並且上到最高層的時候,巴戎寺的神秘逐一顯露。巴戎寺共有三層,第一層的四周牆上刻著栩栩如生的淺浮雕,主題涉及柬埔寨最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戰爭場景。第二層的浮雕相對“弱勢”,很少被游客注意到。攀登陡峭的階梯,上到第三層,四面佛神秘的微笑就雕刻在54座高塔上:四個方向上,每個方向都刻有面帶微笑,神態各異的佛像臉孔。至今,對於佛像微笑的含義,依舊是迷,沒有人知道他們確切的目的和像征意義。當我抬起頭仰望時,佛像時而面對面衝著我微笑,時而低頭注視著我,時而側過臉去,凝望著遠方。這裡的佛像,不僅僅俯視著來自全世界的游客,同時也俯視著人間,用他們微微翹起的嘴唇,稍稍堆起的臉部肌肉和平視的目光,向世間傳遞著過去,現在與未來。巴芳寺(Baphuon),位於巴戎寺西北200米,代表著吳哥王朝的全盛時期。通向主塔的是一條長200米的石橋。由於去的很不湊巧,巴芳寺在下午三點半就已經關門了,看了門外的告示牌,才知道巴芳寺目前正在整修中,僅有在上午到下午的幾小時內開放給游客。於巴芳寺的引橋入口在同一平面的有兩座異常精美壯觀的建築。戰像平台(Terrace of Elephants),過去的吳哥君王就是站在這座平台上檢閱部隊,觀看游行和表演。平台的牆上刻著連續並且看似重復的雕刻:兩邊是浩浩蕩蕩的披甲戰像的游行隊伍;中間部分是展翅高飛,鷹首人身的大鵬展翅;我還可以親手觸摸一下從平台上放下垂至地面的粗粗像鼻。與戰像平台緊挨著的是癩王平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它是另一個吳哥遺跡中的不解之謎,沒人能說清它的意義。平台的牆上刻著五層立體的仙女雕刻。在稍遠處看去,很具有三維的視覺效果;靠近了仔細品味,可以看到每個仙女身上的不同細節。在平台的南面,有一個“秘密通道”,通向平台的“夾層”,夾層內的小巷曲曲折折,兩側的牆面是四層的仙女造型,這裡的雕刻是很晚才被人們發現的,躲藏在內部,使得他們相對於正面的雕刻顯得很新,輪廓也更加清晰可辨,立體感也更強。聖劍寺(Preah Khan)位於大圈的最北方,也是大圈中最大的寺廟之一。聖劍寺也是一座寶塔式的寺廟,這一點可以從西門的入口處看出。從入口走一段引道就進入了主寺錯綜復雜的拱形長廊中,沿著長廊一直行走,兩邊都是倒塌的巨大石塊。如果你和我一樣想要到其他的長廊看看,那你就不得不翻越巨石,穿越拱門,上竄下跳。在寺廟的中央有一個庭院,在這裡有許多保存完好的美麗浮雕,可以走上寺廟基台的邊緣,湊近了一看究竟,有些在陰暗處的浮雕長滿了青苔,有一種不真實的幻覺感。在靠近東門處,有一座類似希腊神廟式的建築,讓人聯想到雅典衛城的帕提農神廟。東門外,兩顆參天的古樹,根部相互纏繞盤踞在寺廟建築的頂部,寺廟已經不堪重負,幾近被壓垮,這一場景與塔布隆斯的有著異曲同工之秒,但這裡的游客相對塔布隆卻少了很多,氣氛更加寧靜,寺廟的保存也比塔布隆更加完整。龍蟠水池(Preah Neak Pean),有一座巨大的水池和周邊四座小型的水池組成,分別建有像首、馬首、人首、獅首噴泉(寫到這裡讓我想起了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圓明園兔首、鼠首銅像在法國拍賣一事)。大水池的四周的四座雕塑今天僅存一座,是馬身人腿,意義不詳。大水池的中央是一個島,島上建有一座塔,我去的時候,許多虔誠的信徒著在塔下虔誠的祈禱,在吳哥,任何一處古跡都是神聖的,都具有游人不可能了解的巨大魔力。說是水池和島,一定會引起許多人的誤解,其實今天水池已經干涸,水池底部已經被雜草和黃土所覆蓋,這樣其實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就是游客不用為了要達到中心島而支付船費。塔薩寺(Ta Som)入口處的大門和吳哥王城的大門有幾分的神似,在大門的頂上同樣雕刻有佛像的臉孔。向裡走,穿過幾座寺廟後的場景著實動人,從正面看,一顆郁郁蔥蔥的古樹生長在塔樓的頂部,樹干下面是一張佛像臉孔的雕刻;繞到塔的後面,謎底被揭開,古樹的樹根和樹干爬滿塔的背部,與塔融為一體,並且在門洞處自然分叉,這裡的感覺和塔布隆不同,但和聖劍寺相似,因為他們都讓我感受到“當下”生命的偉大。東梅奔(Eastern Mebon)本來位於一座巨大的人工湖的小島上,現在湖水早已消失不見,只留下呈梅花狀分布的五座高塔和滄桑、凄涼的寺廟廢墟。裸露的支撐寺廟的柱子整齊的排著隊,寺廟底部有披甲大像的雕塑。比粒寺(Pre Rup),可以說是東梅奔(Eastern Mebon)的放大版本,它同樣具有五座梅花形分布的高塔,但塔的基座比東梅奔(Eastern Mebon)高很多,塔同樣更加高大威猛。整個寺廟山從遠處看,輪廓就像是埃及的金字塔。這裡最美的並不是高塔、雕塑和磚牆,而是塔頂的平台,因為從這裡我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熱帶森林,在吳哥,不僅僅是人文,也有大自然,我在上面留連了好久仍不願離開。塔布隆寺是吳哥遺跡中的“異類”,因為它是一座被叢林湮沒的寺廟。要到達寺廟的入口,必須穿過一片面積廣大的森林。塔布隆寺最令人難忘的畫面是一顆千年古樹的粗壯根系纏繞在被他壓垮的寶塔和圍牆上,這裡也是最熱門的留影地。事實上,再向裡走,穿過低矮的如迷宮般的走廊,在寺廟內部的“小庭院”裡,同樣有一幅類似的畫面,這裡的根系如蟒蛇般沿著寺廟的水平邊緣不斷地纏繞和延伸。今天的塔布隆寺向世人展示的是偉大自然的力量,整個寺廟隱藏在樹影斑駁的叢林之中,主建築幾乎被樹木完全摧毀,巨大的石塊被樹根掀翻,在人類用自己的力量改造自然的同時,自然也無情的將人類的豐功偉績摧毀。我想。無數的游客也和我一樣,為了體驗人類與自然力量的“和諧”統一,而將塔布隆寺列為吳哥必到的景點之一。 女王宮,距離暹粒東北32公裡,有45分鐘的車程。這裡被譽為“吳哥藝術皇冠上的一顆珍珠”。女王宮是吳哥中最小的寺廟,但可能是吳哥最美麗的寺廟。整個寺廟使用桃紅色石塊建造,在寺廟的門楣上有著精美復雜的三維雕刻,細膩程度是我在吳哥範圍內沒有見到過的。這裡的許多石雕有明顯的人為修復的痕跡:許多石牆都是利用“原物復位”法與一部分新材料重新組合搭建而成。位於寺廟中心的三座中心塔之這裡最壯觀的建築,外牆上雕刻著繁多的裝飾性花紋和神明的立體雕像,其中大門及其左右立柱上的雕刻最值得一看,是最亮眼的部分。女王宮是吳哥必到的景點之一。高布斯濱距離暹粒東北約50公裡,和女王宮在一條路上。這裡因雕刻在河床上的印度教神雕刻而出名。盡管我和大多數到過這裡的人一樣,沒有被河床雕刻所征服,沒有因河床雕刻的精美而驚嘆,因為所能見到的雕刻數量和規模確實有限,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塊區域;但從入口到河床的這1.5公裡山路,卻值得一提。古老的叢林空中掛滿了相互纏繞的樹枝和藤蔓,地上隨處可見裸露的古樹根系,根系非常復雜並且龐大,有些根系好像麻繩一樣緊緊地相互耦合,有些在空中凌亂的飛舞,有些則相互編織出可供我們想像的造型。這裡是吳哥又一處毫不保留的展示自然生命偉大奇跡的地方。奔密列是具暹粒較遠的景點,有80公裡之遙,開車耗時約1小時40分鐘。這裡的寺廟一直保持著它的自然狀態:幾近廢墟。整個寺廟被叢林吞沒,巨大的石塊因寺廟的坍塌而自然堆砌。我登上寺廟的基座邊緣,從南面的一個狹小入口鑽進寺廟的廢墟內部,裡面根本沒有路,只有堆積的石塊,踩在石塊上小心前進,可以進到一座高大的廳堂,裡面昏暗潮濕。跨過窗口,來到另一座房間,這裡已經是葡萄藤的樂園。穿越之後來到室外,可以見到完全倒塌成廢墟的中心塔,事實上它已面目全非,如果沒有介紹,根本不知道這裡究竟是什麼。在中心塔附近有一座保存相對完好的藏書室,可以幫助我聯想奔密列的建築原貌。這裡同樣也具有樹根差插入建築物的經典“造型”。奔密列是眾網友最為推崇的景點之一。我也同樣大力推薦這裡,理由和大家的相同:這裡距離吳哥中心區很遠,到達成本很高,因此不會有吵鬧的旅行團和絡繹不絕的游客,周遭十分寧靜;這裡是吳哥最原始狀態的寺廟,牆體自由的倒塌,廢墟自由的堆砌;寺廟的周圍是古樹參天的原始森林,樹影斑駁,環境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