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 海 拾 沫
--------------一六旬老太眼中的吳哥片段
摻和”攪拌”
吳哥歸來已近一周了,一靜下來,腦海中交替出現的仍然是一張張沉靜、寬厚、睿智、微笑的、高高在上的、俯視萬物的石砌的臉;反復縈繞的依舊是天神、阿修羅、毗濕奴、拿迦們所演繹的流傳千古的”攪拌乳海”美麗傳說,以至於返程到了金邊,在洞裡薩河畔一間西餐廳長長的門廊裡赫然發現兩排石像奮力拉動著七頭蛇那迦的雕塑,竟然如見故人,倍感親切,撫摸良久,不忍離去.不禁恍然自問:短短幾天的人神交流,難道就這樣成了”吳粉”、”毗粒”了嗎?
由於身體的原因(提不起當年勇),在有了錢、又有時間的退休以後,我外出旅游的安排並不多,對親歷國內外美景的欲望比較淡泊,根據以往的體驗,再大名氣的地方看過之後也不過爾爾,結論永遠是:哪兒也不如自家好。柬埔寨之行源起於4年前的偶然一瞥:那次參加新馬泰游,在春秋旅行社開行前會,隨意翻閱架子上的旅游菜單,看到柬線長長的、干淨的(毫無讓人倒胃的商業插花)景點羅列,“吳哥窟”三個字像是從遠古沉重的遺跡中被捧到了眼前,順口跟女兒說:最值得一行的當屬柬埔寨。當時,柬埔寨在大多數中國游客的心目中還是一塊未被開發的、動蕩的原始地域,春秋旅行社空設菜單,久久組不成團,自由行的條件亦不成熟,蹉跎至今,終於踏上了這塊亞洲、乃至於世界上最神秘、最誘人的土地。
我不會像年輕人那樣寫出激情洋溢的華美游記,只想以一個奶奶級游客的視角截取幾個片段,與已成行的、將成行的、尚未計劃成行的朋友共享。姑且借用“攪拌乳海”濺起的泡沫,美其名曰“乳海拾沫”吧!
盛裝“柬”行
讀了大量的網上游記、專業書籍,經過細致、周密的理論和實踐的准備(包括行前的疫苗注射、照單配置的出游行囊等),2月20日午夜,小分隊一行5人終於在金邊下榻的旅館門前相見、相識、並立即親如一家了。5人中包括3位如花的上海MM(其中1位是我的女兒),1位豪爽的北京GG,再就是我這位自命擁有30歲心態的東北奶奶--吹牛了!還“30歲心態”呢!若不是親歷,捏破腦袋我也想像不出會是這種形式結交旅友的,這就是互聯網的時代,想想也是,細數身邊親朋好友、同學同事、故交新朋,真想就某一個特定的目標如柬埔寨組隊成行,大家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底蘊、消費理念、欣賞情趣、乃至於性格習慣,別說5人,只怕2人都很難找到,而網上交流就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志同道合者,當然是指那4位主力,奶奶隨隊--副產品而已!等等:“副產品”的“後吳哥”效應也不容低估,由於我的模範帶頭和現場表現,那幾位隊友已經在醞釀或開始運作,忽悠或陪同自己的父母、公婆、岳父母(准)做吳哥游了。
“突突”情結
卡門在“五月盛放”的卷首就以浪漫的筆調描述了游客乘摩托車在凌晨飛馳而過,趕赴觀看日出的景點的情景:“摩托車飛馳在森林裡,車頭燈的光像一把麻利的剪刀,把前方黑壓壓的整片森林左右裁開。”這段描寫讓無數後繼者熱血湧動,盼望著親自體驗那充滿原始氣息的刺激;也讓不少謹慎的游客由此質疑此行的安全性:黑暗、森林、飛馳……這樣一些詞語堆積在一起,也難怪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詞:冒險。
但我要說:那是2002年5月以前的事兒,現在,你想駕駛摩托車用燈光剪開原始森林已是不可能的了:各景點之間的道路都鋪了柏油,只是路邊既未做硬覆蓋(步道方磚),也沒搞軟覆蓋(草坪),車輛馳過時,難免塵土飛揚。當浩浩蕩蕩的突突車隊隨著日出日落將游客迎來送往時,那特有的情調(不是“調情”)真是別有一番味道。
在吳哥--不,應當說在柬埔寨,突突車(由摩托車牽拉的2輪車)無處不在:在景區包車,不管你游覽到多晚,忠實的突突司機都會在約定地點恭候你,人群中你正翹首顧盼,他已經看到了你,掛著一臉燦爛的微笑站到你的面前。在街上、飯店門前、車站路邊,只要你的腳步稍有遲疑,立即有黑瘦的高棉司機湊過來:“Are you want tu tu?”尾音上揚,如歌唱般。
行前我們曾商量:窮家富路嘛!出門在外,別太和自己計較,那麼熱的天,又有塵土,要不我們包出租吧,咱不差錢!到了才知道,游吳哥不坐突突,那才傻冒呢!暹粒地區幾乎無風,只有在突突上才能享受撲面而來的熱帶氣息;吳哥一步一景,突突為你提供360度的廣闊視野,美景盡收眼底;柬埔寨路況並不完美,機動靈活的突突幾乎無路不能通行。“物”已美了,還需要再加上“價廉”嗎?一次朋友請吃飯,點菜時我說來個白菜燉豆腐吧,朋友毫不客氣:“家去吃去!”我只是想建議那些打算在景區包出租或面包的旅友們:“家去坐去!”
我們逗留吳哥期間包乘了2輛突突:總是滿面笑容、不會說中文的精瘦的皮特;不苟言笑、時不時來點冷幽默、會說3種語言(中、英、高棉)、敦實的第3代華裔周順興,給我們的吳哥之行增添了無限樂趣,祝他們顧客盈門、天天辛苦、健康快樂!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