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蘇州游記

作者: 愛泡小鼠

導讀這是我第三次來蘇州。頭兩次一次是學生年代和家姐,匆匆在蘇州駐足了半日,依稀記憶裡好像只留下寒山寺的素齋和松鶴樓的松鼠桂魚(大概貪嘴吧);而前一次是數月前參加上海的蘇州一日游,甚是不盡興,雜亂印像不足道哉。這一次我下定決心一定要隨心所欲,暢游蘇州,這座我向往已久的集歷史文化和美麗斑斕於一身的古城。 我住在緊挨著十全街和帶城橋路的南園賓 ...

這是我第三次來蘇州。頭兩次一次是學生年代和家姐,匆匆在蘇州駐足了半日,依稀記憶裡好像只留下寒山寺的素齋和松鶴樓的松鼠桂魚(大概貪嘴吧);而前一次是數月前參加上海的蘇州一日游,甚是不盡興,雜亂印像不足道哉。這一次我下定決心一定要隨心所欲,暢游蘇州,這座我向往已久的集歷史文化和美麗斑斕於一身的古城。

我住在緊挨著十全街和帶城橋路的南園賓館。說到路名,和上海大都是全國各地城市地名命名的路名相比,我更喜歡蘇州的路名,比如烏鵲橋路,書院巷,滾繡坊,鳳凰街等等,讓你有種妙不可言的感覺。路上人也不是很多,可以從容地悠閑地散步和欣賞街景。南園賓館原是蔣介石的花園別墅,後來很多國家首腦和領導人,包括林彪都住過這裡。因為是園林建築,賓館建築群本身就極具觀賞性。雅致,靜謐,便是我選擇住在這裡的原因。

周五晚我乘動車組列車到達蘇州,偏趕上蘇州下雨,又排了半天的隊等出租車,讓人怏怏不快。蘇州老城裡沒有太多霓虹燈。行駛在蘇州街頭,我發現路邊的公交車站的站台都是帶飛檐的亭閣的造型,很是獨特。到達賓館才花了十五元錢,感覺老城果然不是很大。來之前就聽說觀前街是給老外逛的,而十全街才是蘇州本地美女的購物最愛。可惜店鋪在十點後大都打烊了,我只能期待白天再游覽了。

第二天早上我先去了留園。作為中國四大園林之一(另三個是蘇州拙政園,承德避暑山莊,和北京頤和園),留園的大門卻很不起眼,只在門的上端書有“留園”二字。大門內別有洞天,“吳下名園”的匾額映入眼簾,色彩被精巧構思的曲廊帶動得立馬鮮活了起來。看蘇州園林不能走太快,因為這裡講究“移步換景”,“一窗一景”。和其他園子不同的是留園的曲廊冠絕天下,連接各個景點,把沒有重復的美景像連環畫一樣串了起來。園中太湖石擺放有致,多孔而剔透,形繁而纖瘦,讓面積不大的園子立體感十足,十分巧妙地和走廊,房屋,湖水交相輝映,形成一幅幅精美畫面,留在眼裡,映入心間。可惜游人太多,遺憾沒有留下很完美的照片,不過那些透過窗戶可見的,犄角旮旯隱現的美麗又如何都能通過相機展現出來呢?

在火車站出站的時候,我就留意到“不到虎丘,就不算到過蘇州”之類的整面牆大的宣傳畫,還有蘇軾的題詩雲雲。那時走得急,也顧不得細看。所以今天第二站,我就選擇去虎丘。行不多時,便看到虎丘山上的寶塔了。上次在拙政園的時候只是遠遠看個輪廓,現在終於可以親身游覽這塊寶地了。聽聞虎丘有“九宜”之說,“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想必今天雨後清風也在相宜之列。虎丘山雖不高,但是山澗幽深,奇峰疊翠。看古樹參天,嗅秋菊芳香。那亭台樓閣,鱗次櫛比,石階青苔,清波縈繞。加上多處名人的遺蹤游跡,更給人一種清奇的韻味。西面拾階而上,步入擁翠山莊。山莊依山勢而建,格局極為小巧玲瓏。既可以北面眺望寶塔,也可欣賞東面景物,著實令人贊嘆。觀劍池深澗,聽傳說軼事,讓人流連忘返。遙想干將等名劍三千曾散於澗中給吳王陪葬,可見藏於流水之下的吳王墓穴是何等神秘詭異!緩步下山,在山腳店鋪買了一塊熱氣騰騰的海棠糕,上面鋪著瓜子松子,內心是紅糖餡的,入口芳香,我恨不得連舌頭也吞下去。

蘇州有很多私車跑旅游景點,有人力腳踏車,電動三輪車等等。但安全起見,不敢隨便搭乘,我寧願等出租車。我打上車直奔寒山寺。每次來蘇州都進寺中一游,可今天我卻只想在橋上盤桓片刻。十一月的蘇州已然有了寒意,瑟瑟秋風中,立於楓橋橋頭,眼望碧瓦黃牆的寒山寺山門,突然心中升起一片幽然之情,念起遠方的朋友還有父母的安康,雖不身在廟中,也讓我為他們祈福好了。轉過寺牆南面,有一寒山茶室。上次來蘇州,路過此地,只聞評彈聲聲,卻無緣一坐。不多時店家端上素面一碗,上面浮著四枚素蝦,對我而言,這當真就是世上最好吃的齋飯了。我接著又要了杯碧螺春,於是便一邊品著香茗,看著院子裡石碑上刻著的李大釗題寫的張繼《楓橋夜泊》,一邊想著心事,也不知時間過去了多久。

自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想作為宋元以來的經濟中心和賦稅重地,蘇州必有自己不一般的文化傳承。無論令人嘆為觀止的蘇繡,還是琳琅滿目的玉石,瓷器和字畫卷軸,無不在描述她千年的歷史底蘊。經出租車師傅大力推薦,下午第一站我來到了拙政園西側的蘇州博物館新館。這裡雖保持了素牆黛瓦的蘇州民居特色,但建築風格極為簡潔而流暢。山水、小橋、涼亭、池塘的結合不見了許多繁雜的傳統園林元素,比如飛檐,湖中石以及牆窗等,但也不失為推陳出新的一種表現形式,放眼望去,好似充滿時代感的山水畫卷。館內有傳統展品和現在書畫展室兩部分,讓古代現代藝術盡情碰撞,極具視覺誘惑。

從博物館出來就是太平天國忠王府。我仿佛被帶回到百多年前波瀾壯闊的戰爭年代。電影《投名狀》的歷史背景就是圍繞著清朝淮軍圍困攻打蘇州展開的。看過那部電影的朋友一定不會忘記戰鬥的慘烈,和太平軍的勇敢。這裡就曾是太平天國青年將領李秀成的府邸。圍繞蘇州的攻防和建設,也可以折射出太平天國後期運動的興衰。我十分喜愛太平軍中李秀成和陳玉成兩位棟梁小將,三十歲不到建功立業,最後求仁得仁,不負少年頭。他們過人的膽識和氣魄,如何不叫人心折?我特別留意到門窗扶欄上的眾多龍鳳雕刻和山水花鳥彩繪,個個都是栩栩如生。作為農民起義運動而留存下來的最完整的遺址,忠王府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

沿著小石橋走過一條商業街,我又參觀了蘇州民俗博物館。然後不知覺間轉到了獅子林。雖然多年前曾來過這裡,不過印像已然淡薄。適逢這裡舉辦金秋菊展,還有不少精致的獲獎盆景,讓人大飽眼福。獅子林的太湖石群可以用“氣勢磅礡”來形容,游人置身堆疊而成的假山當中,時上時下,左繞右拐,奧妙無窮。感嘆間我終於找到了門票上介紹的最出名的“獅子峰”,形如半身而起的雄獅,在向你致敬。然而當你稍微移換腳步,它的表情也就千差萬別了。看罷千姿百態的湖石,我終於感到些許疲憊,回到了賓館休息。

再出門已近黃昏。沿著十全街,我走到了書卷巷,看到了江蘇巡撫衙門的舊址,可惜大門緊閉,不得而入。回到人民路,走不多時就到了城南三元坊附近的滄浪亭。作為蘇州最古老的園子,滄浪亭面積很小,但是我卻最為喜愛。滄浪亭取意“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園子依河而建,未入園門,我就已經迷醉於岸邊的古樹垂柳和那如鏡的水面。亭子隱於園中小山的山頂處,四下裡俱是古木參天。沿著院牆走廊,觀賞文人碑刻。雖然光線暗了,可是翠玲瓏館附近叢叢翠竹一起沙沙作響,好像在和你交流心語一般。也許我是園中唯一的游客了,心中卻沒有一絲孤單。在五百名賢祠,看到“作之師”的匾額,我不禁深感才智渺小,更覺得個人名就,於歷史長河便如同滄海一粟一般。有歌贊道,“水圍牆月漏窗 折復廊 曲水流觴/ 詩畫舫 莫回望 淚千行 碧波蕩漾/ 竹杆黃 在水一方/ 似又長 伊人發蒼。。。”

登上山頂的滄浪亭,上有一對聯,讓人過目不忘。“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我駐足良久,無限感慨。蘇州園林風格和色彩各異,不僅融入了園主和歷代修繕者的個人品位喜好,也浸染了他們的人生滄桑和閱歷。站在這裡,南牆盡頭阻不斷風吟竹唱,綿長回廊道不盡古人愁腸;站在這裡,人間風雨難落進此方寸之地,世態炎涼亦困不住那冥冥之志;站在這裡,無所謂園林的局限何在,無所謂草木的人形合一,舉目眺望,非繁瑣或簡約可能形容,文字或音樂亦難描述。此刻,唯香魂愁緒可通天地,萬木鳴響方入我心。

是夜,我在山塘街的紅燈籠裡迷離了眼睛,在評彈聲樂中漫醉了心神。也許,只一日蘇州,人生無憾矣。我的博客http://***/gzheng12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