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不曾冷,風孰與高”-記杭州行拜謁於謙祠

作者: 愛泡小鼠

導讀杭州,二月的最後一天,淫雨霏霏。車子拐進三台山青翠柏油路上,留下身後的西湖一層薄紗,幾許神秘。這裡山風擁吹,細雨連綿,峰巒疊翠,小溪潺潺,想來在古時必是文人騷客附雅和名士隱居的所在。我愛西湖,不僅愛這裡的湖光樹影,花魚亭台,更愛這裡濃郁的人文氣息,令人流連忘返。今天我得償夙願,前來拜謁葬在三台山麓的一位名人,被稱為“西湖三傑”之一 ...

杭州,二月的最後一天,淫雨霏霏。車子拐進三台山青翠柏油路上,留下身後的西湖一層薄紗,幾許神秘。這裡山風擁吹,細雨連綿,峰巒疊翠,小溪潺潺,想來在古時必是文人騷客附雅和名士隱居的所在。我愛西湖,不僅愛這裡的湖光樹影,花魚亭台,更愛這裡濃郁的人文氣息,令人流連忘返。今天我得償夙願,前來拜謁葬在三台山麓的一位名人,被稱為“西湖三傑”之一的於謙。

於謙不僅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更可謂一代完人。他和岳飛比肩,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可惜知名度卻大大遜於後者,而於謙祠也不似岳王廟,地處西湖堤旁,拜謁者眾。但在這青山翠柏環繞之間,也許正應和了英雄生前寂寞的情懷。

於謙,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年間中進士,曾巡撫山西河南,廉潔清明,政績卓著。十七歲時就寫下了後世廣為傳頌的詩作《石灰吟》,以明心志。每每讀起都讓人熱血沸騰: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在外地做官的時候,每次進京奏事,於謙從不帶禮品。有人勸他不帶金銀,好歹也帶些土產。於謙卻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這便是成語“兩袖清風”的由來。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軍進犯,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唆擺下,御駕親征,結果在大同遭到瓦剌騎兵的合圍,五十萬精銳盡沒,大明皇帝也順帶作了俘虜。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消息傳至京城,天下震動。北京僅余數萬守軍,而撲過來的是數十萬瓦剌的虎狼之師。面對慌作一團主張南遷的大臣們和失陷了皇帝,茫然無措的皇太後,於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操練團營,加強邊戍。為避免敵人訛詐,於謙迎立了新君,並調各地戍軍勤王。北京的十月,正是秋高氣爽,而九門城下卻已殺氣騰騰。於謙親在德勝門下數敗瓦剌先鋒,最終艱難打贏了意義深遠的“北京保衛戰”,挽救了大明王朝。

於謙終其一生,只娶過一位夫人,在原配去世後就發誓不再娶妻納妾。他性格剛毅,耿耿忠心,遇到不快之事,就拍著胸脯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哪裡!”他看不起懦弱無能的大臣,得罪了很多人,引起了一眾權臣的嫉妒。後來瓦剌軍把俘虜的明英宗送還朝廷,七年後,英宗復辟,以“意欲擁立外藩”之名誅殺於謙。抄家時,於謙家無余財,僅有正屋封存的皇帝賞賜,就連抄家的士兵都感動得落淚。罹難後,有忠義之士冒死收斂屍身,兩年後英雄得以歸葬杭州。新君登基後給於謙平了反,謚號“忠肅”。現在北京和杭州都有於謙祠,供後人憑吊。

於謙祠白牆灰瓦,朱漆大門,上書“於忠肅公祠”,莊嚴肅穆。也許趕上雨天,門口一個人也沒有,的確冷清得很。步入前殿,兩側掛著的是林則徐手書的楹聯“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為於謙生平的高度寫照。穿過前殿,正廳裡迎面立著於謙高大的雕塑,身著明朝一品服飾,雙目炯炯,仿佛仍在掛念著國家社稷。塑像後面是徐向前元帥題寫的《石灰吟》,筆鋒剛立。上懸的是乾隆南巡時候御筆題寫的“丹心抗節”四個字,倒也相宜。回顧整個庭院裡遍種樹木,一片翠綠,房上的雨水順著房瓦流下來,形走筆直,悠然作響。在這空蕩的庭院裡,雖我一身,但刀劍齊鳴和馬蹄聲聲似乎縈繞梁間,而浩然正氣則回旋於每個角落,讓人心朝澎湃,毫無落寞之感。

可嘆英雄命運總多舜,於謙和岳飛一樣,皆遭陷害冤死,令人扼腕。可也正因為有了他們朗朗丹心,陽剛之氣,西湖才被襯得更加嫵媚,絕美。清代詩人袁枚有詩贊道:“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離開於謙祠時,霧氣茫茫,細雨稍歇,含珠的花瓣被山風裹著,飛撒在湍急的小溪裡。穿過小橋不多時我便到了山腳,可心裡依然蕩漾著感動。那股生於天地間的英雄豪氣,必隨我走完人生旅途,指引我不畏艱險坎坷,趨身向前。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