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了解 吳哥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如口字,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吳哥窟西門、東門;東堤是一道土堤,西堤長200米,寬12米,上鋪砂岩版,古時西堤是裹金的。護城河內岸留開一道30米寬的空地,圍繞吳哥寺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圍牆正面中段是230米長的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
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檐雙排石柱畫廊連通。畫廊外側(西側)石柱頂部的天花板,裝飾著蓮花和玫瑰花圖案。各塔門都有縱通道、橫通道,交叉成十字形,縱通道以出入寺院,橫通道以游覽畫廊。此三座塔門的縱通道特別寬闊,可容大像通過,又名像門。三座塔門的頂部塔冠,雖已殘缺不全,但正中的一座,恰好比左右兩座高些,仍然像一個山字形,多少保留著原來比例,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圍牆的其他三面的塔門,較小和簡單,而且只有小徑可通,很少人去。
南塔門之下供奉一尊毗濕奴雕像。蘇耶跋摩二世在位時,這尊毗濕奴像原本是供奉在吳哥寺頂層神庵內,在吳哥寺改宗佛教後,由頂層神庵請來此地守護。畫廊內側(東側)是石壁,間以葫蘆欞窗。畫廊壁朝西的一面飾以舞女浮雕;畫廊壁朝東的一面,裝飾著跳舞或騎獸武士和飛天女神。門南的一尊飛天女神浮雕,是寺廟內獨一無二露齒微笑的飛天女神。由圍牆包圍的寺廟大廣場,占地面積82公頃。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王宮遺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只遺留下一些街道的輪廓。
由寺廟圍牆西塔門通寺廟西山門的大路,寬9.5米,長約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鋪砌;石路左右兩邊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建築物,其每個基點上都有出入口。往東,路北,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有一片荷塘,綻放各色荷花;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清水一泓。路段盡頭是一條通吳哥寺廟山門的十字陽台,稱為王台。王台左右有獅子守護。水塘和王台都是後人添加的。
精美浮雕
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濕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其中圍繞主殿第1層台基的回廊被稱為“浮雕回廊”,長達800米,牆高2米余,壁面滿布浮雕。東壁的攪乳海圖,北壁的毗濕奴與天魔交戰圖,西壁的猴神助羅摩作戰圖等,均描繪神話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騎像出征圖則為世俗題材。
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面復雜,人物姿態生動,形像逼真,且已采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從裡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像征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 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除了牆外的仙女引人側目,走在神廟裡,處處可見精美細膩的刻畫,有時是在柱子上,有時是在牆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兩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難發現。就連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柵欄,當陽光透過窗子灑入長廊,更融合出一種人文與自然交錯的美感。
吳哥窟外牆內側保留尚好的天女(Apsara)浮雕牆是吳哥窟最扣人心弦的景點之一。這些呈現舞蹈形態的天女雕像都裸露上身,頭戴華麗的頭冠,顯得雍容華貴。浮雕造型各異,有的拈花微笑,有的翩翩起舞,姿態之優美,雕功之精巧實在令人驚嘆。細細瀏品味這些,只覺得四處的浮雕仿佛都舞動了起來、周遭仿佛彌漫著花香、笑語…… 繼續往石道走去,可見到石道兩旁建有兩座設計對稱的長方形型建築。這便是被稱為“高棉藝術的珠寶盒”的圖書館了。圖書館前不遠處是兩個人造池塘,池塘上種了許多蓮花。這個蓮花塘是捕捉吳哥窟及其倒影的最佳之處。
主要景點寺廟介紹:
東梅奔Pre Rup
離比粒寺很近,規模中等,也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寺廟,毀壞嚴重,建築風格、形式和規模與比粒寺差不多,聖壇上有五座磚塔。最大的區別是東梅奔寺的四角有四個石雕大像,是根據古印度四頭神像支撐宇宙的神話建造四座大像雕塑。
建議時間:30分鐘
聖劍寺 Preah Khan
是大圈內一個主寺,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座寺廟,離吳哥通王城北門很近。由於寺廟很大,可選擇從不同的門進出,以節約時間。我們是東門進,西門出。巨大的寺廟由高高的圍牆所包圍,寺內回廊套天井,房子連小院,規模大、結構復雜。全部是青灰色,雖然毀壞嚴重,但牆上的雕塑十分清晰,很值得仔細欣賞。在聖劍寺後院有一座二層樓台,據說是藏劍之用。從聖劍寺出來就可直接經吳哥通王城北門回暹粒,途中會再經過吳哥寺,此時應是下午4點多,要再進去看一看,每天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建議時間:1小時
戰像台階 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戰像台階位於巴方寺旁邊的一個大廣場中。
它在過去是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同時也是國王的閱禮台。
王宮已是廢墟一片,但它的戰像仍聳立依然。
吳哥時期,這裡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鬥像大會,只有在這場血腥殘酷的搏鬥中勝出的大像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
托瑪儂寺 Baphuon
從吳哥通王城的東門――勝利門出來進入小圈,不到100米就可到達,是一座小巧精細的神廟,主要建築物都在,而且建築外的雕刻也還清晰可見,整個建築為青石結構,外裹淡淡的苔蘚,使整個神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塔寇寺 TaKeo
從托瑪儂寺繼續往東就可到達,這是一座磚石結構的高台式神廟,規模較大,雖然圍牆和房屋全部倒塌了,僅存聖壇中間五座殘破的塔形建築,滿地的亂石,但由於建築物很高,氣勢還在。要爬上塔基手腳並用才行,站在高台聖壇之上可以俯瞰暹粒大地。就是寺內沒有一處可遮陽,參觀一會就把人熱死了。
比粒寺 PreRup
過了皇家浴池不遠,就是比粒寺,這是一座主要以磚為結構、規模中等的寺廟,整個寺廟呈現磚紅色。因為磚建築材料不如青砂石耐久,比粒寺珠破壞也相當嚴重,寺廟建得很高,需要手腳並用才能攀爬到頂,頂上的聖壇有三座磚塔,也破敗不堪。據傳這裡曾經是用來舉行國王火葬儀式的廟宇,正值中午,整個寺廟沒有一處可遮陽,熱得要命,也感覺不出陰森可怖了。
塔遜寺 TaSom
從大圈的主路向東北拐一點就到,是一座規模很小的寺廟。完全的青砂岩建築,呈現青灰色。保存稍好,寺牆和回廊都還在,牆上也有一些雕刻,因為寺廟被樹林所環抱,中午時分可在裡面乘乘涼。
盤龍寺 NeakPean
大圈中段內很有特點的一個景點,寺內以四個水池為主,據說在雨季水池是滿的,每個水池正中有一座很小的建築物,周圍有各種野獸的雕塑。池與池之間有小橋相連,橋洞中有奇形怪狀的人物雕塑。盤龍寺的風格與吳哥其它寺廟很不同,值得一看。
塔內寺 TaNei
很小的寺,從大圈走會路過,有時間可去看一看,很一般的寺廟,沒有特色,毀壞也較嚴重。
斑黛普瑞寺 BanteayPrei
要從大圈主路向北拐,長長的甬道兩側有林迦和大型的半身佛雕塑,寺廟規模較大,全部由青砂岩所構築,寺廟呈現青灰色。但是與前面所見的大多數寺廟結構及雕塑類似。
(以上部分歷史資料摘自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