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和眼淚都留在吳哥>>第七部分:行走在暹粒之前(柬埔寨-吳哥簡介)

作者: sarayangyang

導讀第七部分:行走在暹粒之前 如果決定要去那裡,請你務必看看以下的內容,首先可以讓你對吳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幫助你到達吳哥的時候,不會一頭霧水,不會說看不懂,沒意思,沒感覺。我在去之前草草讀過一些介紹,都是關於著名景點的,沒有讀歷史,很後悔,覺得很無知,呵呵,所以總結了一些必要的內容方便大家閱讀。 柬埔寨的基本信息: 首都:金邊 面積:181 ...

第七部分:行走在暹粒之前

如果決定要去那裡,請你務必看看以下的內容,首先可以讓你對吳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幫助你到達吳哥的時候,不會一頭霧水,不會說看不懂,沒意思,沒感覺。我在去之前草草讀過一些介紹,都是關於著名景點的,沒有讀歷史,很後悔,覺得很無知,呵呵,所以總結了一些必要的內容方便大家閱讀。

柬埔寨的基本信息:

首都:金邊

面積:181,035平方公裡

人口:1050萬

貨幣:瑞爾,Riel

語言:高棉語

電力:電壓220 ,與中國一樣

時差: 比北京晚一小時,北京時間早上9點,柬埔寨時間早上是8點。

宗教:佛教為國教

民族:80% 高棉族

季節:5-10月 雨季,11-4月 旱季

關於吳哥:

吳哥窟: Angkor Wat

地理坐標: 13°2447N,103°5201E

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的西北面的 Siam Reap ( 暹粒 ), 距離泰國邊境約 150公裡。吳哥窟的高棉人與泰國的暹羅人常常發生戰事糾紛,Siam Reap 是平服暹羅的意思。 十二世紀,高棉歷史在蘇利亞華爾曼二世的統治下進入另一時期,吳哥文化也因他建造了吳哥遺址中,最雄偉富麗的「吳哥窟」而達到頂點。始建於公元802年,在這方圓45平方公裡的叢林中,石砌建築大都是佛教、印度教廟宇。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跡”。

有一些地方,僅僅是提到它的名字,都會給人的心靈帶來震撼,吳哥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本身的歷史和獨有的神秘。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成為柬埔寨旅游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在景區內,法國和日本的維修隊最多,中國在維護周撒神廟。

吳哥窟之謎

吳哥窟是由—個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東南亞民族所建,時間大概從公元802年起,那時闊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輝煌的高棉帝國,繁榮昌盛達6百年之久。

在12世紀時,吳哥建築達到了藝術上的高潮。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牆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台的周圍都有面向四方的長廊,連接著神殿、角塔和階梯,即使長廊的牆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浮雕。吳哥廟不僅本身規模宏大無比,廟宇的外面還有一條將近10米寬的堤路。直通廟宇的大門,堤路的兩邊也都豎立著巨大威嚴的那伽蛇神像。—般說來,世界各國所有的廟宇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廟大門朝西,這使後來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學家百思不解。此後,吳哥王朝的歷代國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

吳哥文明的建築之精美令人望之興嘆,然而卻在15世紀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吳哥地區又變成了樹木和雜草叢生的林莽與荒原,只有—座曾經輝煌的古城隱藏在其中。直到19世紀穆奧發現這個遺跡以前,連柬埔寨當地的居民對此都—無所知。

按說任何—個民族的文化都應有它的延續性,何況吳哥是—個曾經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有人把這歸於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卻無法使—個民族的人民統統消失。據考察,在吳哥地區過去曾有一百萬人口以上居住,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們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吳哥窟分兩個部分?

12世紀時的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布局:祭壇和回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環繞須彌台組成,一層比一層高,像征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像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像征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我們通常說的吳哥窟實際上是指大吳哥和小吳哥兩個部分:大吳哥是當時修葺的王城,占地遼闊而氣勢磅礡,因此也被叫做吳哥城。小吳哥是寺廟,也叫吳哥窟,吳哥寺。如果要細細而完整地觀賞這兩個地方,至少需要10天的時間,因為在45平方公裡範圍裡,想要細細品味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群,是不是太難了?

誰發現了沉睡的吳哥?

12世紀中葉,真腊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濕奴,名之為“毗濕奴神殿”。

宋代趙汝適著諸蕃志記載,當時的國都名字“祿厄”。祿厄(Lokor)來自梵文nagara,即都城。

16世紀,此寺被稱為“Angkor Wat”;“Angkor”,來自nagara,Wat是高棉語中的“寺廟”,“ngkor Wat”即“寺廟都城”。

元成宗鐵穆爾在元貞二年(1296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腊。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西沙群島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薩州),橫渡淡洋(今洞裡薩湖)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腊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腊風土記》。《真腊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

一些學者認為,吳哥窟是蘇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據有:

一:與吳哥大多數其他寺廟朝東,面對朝陽不同,吳哥窟正門朝西,面向日暮;根據荷蘭考古學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殯葬風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廟則朝東。

二:畫廊浮雕反時針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三:吳哥窟畫廊中蘇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

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游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改為佛寺。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余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腊”之語。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遣尹綬出使真腊。尹綬從廣州出發從海道經占城,過淡水湖(今洞裡薩湖)、菩提薩州、經吳哥窟抵達真腊。尹綬回國後將真腊國的山川、地理和吳哥都城所見,繪畫成圖上呈,明成祖大喜。 暹羅破真腊國都吳哥,真腊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也有一些當地的佛教徒在廟旁邊搭蓋屋寮居住,以便到廟宇中朝拜,但吳哥遺跡多不為世人所知。

1857年,駐馬德望的法國傳教士夏爾·艾米爾·布意孚神父(Charles Emile Bouillevaux,1823年—1913年)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記,安南與柬埔寨》,報告吳哥狀況,但未引人注意。

最最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出現了: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跡,並著書《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大肆渲染,他說“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腊、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走出森森吳哥廟宇,重返人間,剎那間猶如從燦爛的文明墮入蠻荒”,這才使世人對吳哥刮目相看。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Emile Gsell)是世界上最早拍攝吳哥窟照片的攝影師。1866年他發表的吳哥窟照片使人們可以目睹吳哥窟的雄偉風采。

1907年,暹羅將暹粒、馬德望等省份歸還柬埔寨。

1908年起,法國遠東學院開始對包括吳哥窟在內的大批吳哥古跡進行為期數十年的精心細致的修復工程。吳哥窟的190米寬的護城河,如一道屏障,阻擋森林的圍困,因此吳哥窟比其他吳哥古跡,保存得最完整。但仍然雜樹叢生,有些樹根深植入部分建築物的紅壤磚縫隙,逐漸將縫隙擴大,最後將紅壤磚推落,使建築物坍塌。修復工程包括幾個方面的工作:清除雜草、樹林、積土、白蟻,穩定地基,支撐搖搖欲墜的建築物,然後運用考古學家在希腊雅典和印度尼西亞爪哇等地古跡重建工作中發展起來的分析重建術,運用在吳哥古跡的重建上。清理吳哥窟的工程在1911年完成。30年代,開始用分析重建術復原吳哥窟。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須用遺址的原來材料,按原來的古代的建造方法復原遺址,只有在原物無存的情況下才允許適當使用代替物。這項工作到了六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蕩而停頓,於1990年代重新展開。吳哥寺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因十三世紀時真腊國王阇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十五世紀初葉暹羅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小乘佛教,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寺,延續至今。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