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雲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夢中也曾多少次走進彩雲之南。在經過多年的企盼之後,我們一家終於開始了雲南之旅。
七月十一日,昆明,晴
上午九點左右,我們終於下了火車。其實昆明火車站給我的感覺不是太好,比較陳舊又髒亂。市內的現代建築也比較少,和那些較老的房子連在一起,給人一種不協調的感覺。實在不能聯想到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春城。當然嘍,這僅僅是第一眼印像。
在金龍飯店住下後,我們稍作休息,便直奔大觀園。據說大觀園建於明初,而大觀樓是清康熙年間建的,因門前孫髯所作的一百八十字天下第一長對聯而聞名。我跟在一個導游身邊聽了聽講解,說是這副對聯把滇池風光及雲南數千年歷史展示在世人面前。大觀院門口及大觀樓內都有印著對聯的紀念品賣,有興趣的人不妨買一張仔細研究。
登上大觀樓,我們可以遠眺被稱為“睡美人”的西山。果然,她如同一位仰臥的少女,正在沉睡或許又是在思索著什麼。此時再聯想著孫髯的“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數千年往事?到心頭……”的長聯,別有一番心情湧上心頭。
在大觀園的乘船處,有直達西山的游輪,也可以包小船搖著走,就看你選什麼了。大概半個鐘頭就可到西山的索道處。一路上風景不錯,但滇池水實在不容樂觀,污染的太嚴重,以至只看見水上面一層綠色的生物。據說有人建議填掉滇池算了,這個主意真讓人吃驚!
下了船對面就是民族村的小門(反正是個門可以進民族村),前面一點則是上西山索道的入口。因為我們不准備去民族村,而上了西山能從另一頭下山回市內,所以我們只買了單程票。這個索道據說是花了1個多億建的。到了出口,只有一些賣紀念品的小攤,並無景點,我們只好又買了一程索道繼續上山。前面那個索道是包廂式的,而這個卻是敞開的座椅式,害的我們在上面搖搖晃晃,不敢亂動。
索道是在龍前門停的,所以還要上山才能到龍門。還有一種是坐索道到龍門,再下山。一路上山的景點到是蠻多,像鳳凰岩、普托勝境、聖父母殿等,雖然不信佛,可還是要拜一拜,最有意思的是在一個什麼殿(記不清楚了,看地圖好像是靈宮殿),門口有一個石雕是一只烏龜身上纏著一只蛇,還很親昵的樣子。照著路標我們七轉八轉總算走到了龍門,一個很小的地方,一個很小的門,每個人都在龍門底下的小石球上摸一下,據說是可以心想是成。我當然也不能免俗,認真地摸了一下,還許了一個願。
和許多寺廟一樣,這裡面也少不了供奉的神像。而這些沿著山壁開出來的小廟,實在是不容易,我真的無法想像幾百年前的古人,貼在山邊,一下一下地鑿出了這麼大一個石洞,又雕出了這許多精美絕倫的雕塑和牆上美麗的石畫。而且,在西山上這樣的廟不止一個,如果說如少女般的西山讓我感嘆自然的美麗,那麼這些小廟則讓我感受到人類信仰的力量。
下了西山,是聶耳先生的墓地。聶耳去世後幾經周折,將墓地遷到他的出生地昆明,在這裡面,你可以看到聶耳的生平記事,更可以聽到他親自演唱的作品。在聶耳墓旁有許多去市內的車子。由於時間已經較晚了,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我們包了一輛面的直去世博園。
世博園果然如以前電視中所見,很氣派的大門,裡面的花草綠化更漂亮。一進門“花開新世紀”座落的花園大道前,有五彩繽紛的花鐘、花船、花溪、花海,當然不能忘了拍照留念。因為時間已晚,大部分展館都關了門,只進了溫室館。裡面有許多熱帶和寒帶植物,仿佛又置身大自然之中,暗暗嘆服大自然的造化,也更贊嘆能將全球的大部分植樹盡收園內,實在不易,更何況不同季節的植樹,這只有偉大的人類才能做得到。草草瀏覽了各國風格迥異的園藝園精品和庭院式建築,仿佛自己就身處於各國之中,一時之間,游遍了世界!
本想乘纜車上金殿看看,可惜纜車已關閉了,只好回賓館休息。大半天時間,只把昆明的幾個代表性景點游了一遍。除了感覺名不虛傳外,更感嘆造物主對昆明的親睞,一個小小的城市,卻能集成世界各地的奇花異草,而那西山的美麗,龍門的奇特,大觀長聯的豪氣,足以讓人流連忘返了。
七月十二日,大理,多雲
第二天,我們乘車經楚雄來到了大理。在下關就遠遠的瞧見了一大片村莊,帶著白族特有建築風格的宅子錯落有秩。對大理的印像大多出自金庸的《天龍八部》。不過大理國曾經顯赫一時,是雲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後來大理國敗落了,究其原因,等到以後有時間再研究吧!大理的茶花很有名,品種繁多,可惜夏天不是茶花開放的季節,只空余綠綠的茶花枝,實在是很遺憾。
我們沒有先找住所,而是直接去了洱海碼頭坐船。那天的風蠻大的,站在船頭隨著船一搖一擺、上下起伏,風吹在臉上、身上,很是舒服,還真的像海一樣。蒼山被雲籠罩著,時隱時現,山上已沒有雪,聽說要等10月份後才有。到了金梭銀梭島,在一個娘娘廟裡上了幾枝香,瀏覽了一下民居。據說島上的人都以捕魚為生,臉上盡顯高原人特有的褐色。回去的路上天色已漸漸變暗,夕陽隱入蒼山之後的雲層裡,發出萬丈光芒映紅了半邊天。風也越來越大,不時有浪打起。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大理的風花雪月,只感受到下關的風,未免是一種遺憾。
回到古城,左轉右轉,終於在頗有名氣的四季客棧住了下來。這是一個花木扶疏的院子,木頭亭子,小灑吧,格外讓人親切。幾個老外在打乒乓,幾個在聊天,一付攸閑自得的樣子。這裡的房子全是木頭的,門插銷等小東西也都是木制的。在總台裡,還有網吧免費上網,不過大部分都是外國人,看來這裡的老外比中國人還多。很多外國人到了大理都要待很久,喜歡這裡的山水,喜歡這裡的悠閑。在洋人街上更是熱鬧無比,酒吧裡,餐館外,坐滿了人。街道兩旁有很多店鋪賣些特產,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容,也許是陶醉於這世外桃源吧!在客棧裡上了下網,旁邊有個外國老太太在等機子,我實在不能忍受這種感覺,便匆忙下了網,將位子讓給了她。
晚上睡覺卻又不得安寧,原來是房間的窗戶沒關上,一袋面包引來了老鼠,“吱”的一聲從床上飛奔而去,把我們都吵醒了。沒辦法,只好怏怏地起來把罪魁禍首收拾好,也許是真的累了,回到床上我們很快就進入了夢鄉。
七月十三日,麗江,多雲
早上我們很早就起來,因為要趕去麗江。在途中,我們又看到了崇聖三塔寺,在蝴蝶泉門口和“五朵金花”合影。蝴蝶泉如今已是徒有其名了,成群的蝴蝶自五十年代就不曾飛來過,實在可惜!
終於到了麗江,聽說大研古城比起大理古城更像個世外桃源。果不其然,當我們踏著五彩的石頭鋪就的青石板路步入四方街時,仿若到了金庸大俠筆下的一個小鎮:小橋流水,商鋪客棧,各色人等川流不息。那三條干淨透徹的溪水,可是從雪山上下來的呢,
經過黑龍潭沿地勢散發成三條主流,又在古城內經過各家各院,水流多了,到處便是石板橋、石拱橋、木板橋,還有獨木橋,隨便站在一個地方,都可以欣賞到“古橋垂楊拂流水“的精致小景。
我們在一個典型的納西族四合院中住下,雖然小,卻到處都是花花草草,干淨整潔,體現了納西族婦女的勤勞能干,難怪納西族的男人們都那麼悠閑。屋主姓和,納西族人很普通的姓氏,真有點羨慕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麼美麗的一個地方。
隨後我們前往雲杉坪,那是納西族人中的愛情聖地,藏著許多動人的美麗傳說。坐上索道,才發現天已陰暗,不時有雷聲從遠處傳來,對面下山的人特別多,那些賣東西的族人都勸我們快下雨了,別再上山,可是沒辦法,既然上來,當然要看個究竟。下了索道,果然,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不一會兒便成了大雨。走在長長的林間小路上,周圍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讓我感覺回到了遠古。不一會兒,雨便有減小的趨勢,逐漸的停了,我們也看到了雲杉坪,走了那麼長一段路,我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一個青青草地存在其中!只見這個寬闊的草坪上,一些馬兒和犛牛悠閑的散著步,吃著草,雪山就矗立在面前,這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是一個驚喜!而天也開始漸漸晴朗,一道彩虹掛在天邊,雪山頂上是常年不化的積雪,下面則是一些融化的雪水流下來形成的小瀑布,我們對著雪山,對著草坪,對著森林大喊大叫,整個人都輕松了很多。我想那些匆忙下山的游人一定後悔沒有看到這麼美麗的雪山吧。如果不是因為要關索道,我真想在這裡多待一會兒,難怪去過雲杉坪,見過雪山真面目的人,都會在臉上流露出戀戀不舍的表情,在文字中抒發最美好的感嘆。
回到古城,我們在四方街附近走了走,這是古城的主要街道,大概相當於市中心吧!照樣有很多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充斥於耳旁的討價還價聲。我們左轉右轉,便不知了方向,在一條沒有任何商店的小巷子裡,看到許多古老的民宅,這種房子據說還是從漢人那裡學來的呢!可它在漢族中已漸漸消失,卻仍盛行於納西。我們順著溪水走著,看著旁邊石頭砌成的房子,這才是我心中的麗江啊!相比於大理,麗江的確更美麗,更有生氣,可是那些店鋪和商家,使這美麗被劃上一道傷痕,就好像完全被風化的兵馬俑,變成了毫無價值的石頭。而據說玉龍雪山也因為近幾年的溫室效應,所有的積雪將在五十年後不復存在。
本來想去看看篝火晚會的,可惜一大聽,卻早已結束。我們只好回了客棧,因為明天,我們將要去更為神奇的虎跳峽。
七月十四日,麗江,多雲
清晨的麗江很靜,麗江人好像沒有早起的習慣,街上行人很少,站在我們住的閣樓上,只看見一片片有著民族特色的屋頂,首尾相連, 天還沒有大亮,灰灰的,石板路,們出了古城,乘車直奔虎跳峽。途中還經過了長江第一灣,金沙江江水自上游流下,突然間順著一個小島轉了個將近90度的彎,便形成了這“長江第一灣”,虎跳峽是一個很險的峽谷,分為上、中、下三個虎跳,我們去的是下虎跳,很多人游虎跳峽都是徒步,路上我們看見一伙老外費盡地騎著山地車,朝虎跳峽奔去。雖然累,可這是一種挑戰,對自己,對大自然,也許以後重游虎跳峽,我就會選擇這樣一種方法。
到了虎跳峽的大門,就必須得步行,一條彎彎曲曲的棧道,抬頭是大塊的山石,身旁是奔流不惜的長江。我走在棧道的邊緣,有些心驚膽戰,更多的是對這壯觀景色的感嘆。山上的石頭多為白玉石,冶煉之後便是美麗的白玉,路上有座橋,便全是這種石頭造成。路挺長的,我們走了大概半個鐘頭,終於到了傳說中老虎越過的地方,旁邊還放了只老虎的雕塑,站在洶湧的江水面前,濤聲如雷,驚天動地,猶如萬馬奔騰,我被怒吼的浪頭所震撼,不時有水珠濺到身上,而江中那塊虎跳石早被江水所淹沒。剎時讓人想起了蘇軾的那首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這裡,我們折服於自然的魅力和江水的洶湧,縱然有太多的喜怒哀樂,也不足掛齒了!轉過身去,卻看見一條小溪自山上流下,異常的清澈透明,這便是從雪山上流下來的,捧一把水,才放到嘴邊,就已聞到那股清新的淡香,嘗時便更感覺到雪水的甘甜,不用冰箱也能涼徹心扉,看著這安靜的溪流,誰能想到流下去的卻變成了奔騰的江水呢?!也許造物主的神奇,都體現在麗江這塊奇特的土壤上了!
回到古城,下午的古城又熱鬧起來,買了些紀念品,吃過晚飯,便准備去看聞名的宣科先生及大研納西古樂演奏會。古樂會的場地是一個傳統帶有較大天井的四合古院。正房敞開作為戲台,左邊一面直徑一米多的紅漆大鼓最為醒目,中間擱著些稀奇古怪卻又似曾相識的樂器。戲台頂上橫梁掛著一排老人的黑白照片。心裡還以為是那些演奏老人的照片。等了些時候,一聲鑼響,一大堆古裝白發白須的老人危顫顫地由身著納西民族服裝的少女攙扶而出。剎那間我才明白了那些黑白照片意味著什麼,接著身著一件灰色長袍的宣科先生也出場了,人稱“音樂鬼才”的傳奇人物,卻是一個滿頭黑發,黝黑而瘦小的老人。但這位人不起眼的老先生口才卻是一流,一開口就如同周星馳般“濤濤江水,綿綿不絕”。先是對納西古樂的論述,古樂會的歷史和人物、古樂會赴台灣演出活動的小插曲、古人有關音樂與修身的論斷,古樂的價值,還有他們手上稀奇古怪的樂器和他們要演出的曲目來歷等等。演奏會變成了一場主題範圍廣泛的演說。台下幾百名看客逐漸安靜下來,並聽得如醉如痴,對要演出的古樂吊足了味口。普通話音剛落,一陣熟練地道的英文解說從他的口中脫口而出,不得不讓人佩服!第一曲《八卦》是唐玄宗自編的著名舞曲,各種樂器交雜在一起,響亮卻不混亂,有點像寺廟中的佛教音樂,不過納西古樂本身就是道、佛兩教音樂的綜合,納西人民再注入自己的特點逐步形成的。而南唐後主李煜填詞的《浪淘沙》,鼓瑟齊鳴,幾位少女輕啟朱唇,將該詞纏綿悱惻、無奈花逝去的意境演繹得恰如其分,令眾看客大聲叫絕。每曲樂聲剛落,宣科又會開始他那激昂的演說,談到了與他們演奏的古樂相關的人、事、物,涉及歷史、音樂等學術領域,並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對他們所演奏的音樂起著很好的釋解,期間還夾雜著一些打趣和買弄的笑料,對名人的諷刺和評介,讓我不禁想起了李敖先生,同樣的傲氣,同樣的歷史背景,又同樣的不屑於世俗。不愧有“鬼才”之稱!演奏會結束前,卻又加了些市場炒作,大勢鼓吹其所作書籍,於是在人頭湧動中花三十元大洋卻買來一堆肉麻的贊頌,只是加了個宣科本人的簽名而已。
出了門,仍舊在四方街閑逛,直到夜深,才回了客棧。
經過一夜的休息,我們起程返回昆明,麗江給人的印像還是深刻些,像一曲小調,婉轉動人,如一幅畫,美麗生動,更似一首詩,令人讀過便難以忘懷。
回昆明坐了一上午的車,基本上是山路,彎來彎去,在一個山頂上,甚至還下起了暴雨,閃電就在眼前劃過,轟隆隆的雷聲在耳邊響起,眼看著遠方一支電線杆被擊中,閃出片片火花,恨不得加大馬力,飛奔下山。可下山之後,天氣又是晴朗一片,完全沒有下雨的預兆,這也是雲南十八怪之一“東邊下雨西邊曬”。看著對面的車子,也許他們也料不到前面是大雨吧!
回到昆明,細細回味這一路上的景色,給人不少感受,只可惜時間太短,玩的很倉促,以後若有時間,一定要再來,靜靜地感受她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