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新十景——徒步穿越妖魔山

作者: 枯樹臨風

導讀妖魔山就是雅瑪裡克山,同一座山不同時期的稱謂。位於市區西側。東北——西南走向,長約9公裡,寬約5公裡,主峰青年峰海撥1397.6米,與市區相對高差500多米。古代在這一帶游牧的蒙古族厄魯特部落牧民稱該山為“雅瑪裡克”,意為“山羊之家”,雅瑪裡克山一名即源於此。後來,被訛傳為“妖魔”,自此,民間便稱“妖魔山”。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福壽山”。因該山為 ...

妖魔山就是雅瑪裡克山,同一座山不同時期的稱謂。位於市區西側。東北——西南走向,長約9公裡,寬約5公裡,主峰青年峰海撥1397.6米,與市區相對高差500多米。古代在這一帶游牧的蒙古族厄魯特部落牧民稱該山為“雅瑪裡克”,意為“山羊之家”,雅瑪裡克山一名即源於此。後來,被訛傳為“妖魔”,自此,民間便稱“妖魔山”。清朝乾隆年間,改名“福壽山”。因該山為市區附近制高點,每當山頭被雲層籠罩時,山下多有雨或雪,民間有諺語:“雲罩妖魔山,地下水漂船。”故舊時又稱該山為“靈應山”。1986年,正式更名為雅瑪裡克山。或許是出於旅游方面的考量吧,2003年又以妖魔山一名位列烏魯木齊新十景。 今天准備徒步穿越妖魔山。沒什麼裝備,一身運動裝,一雙休閑鞋,帶上相機就出門了,沒忘記帶條毛巾。

11:30出門,家門口坐905路公交車,在寶山路上的“十月廠”那站下車。一門心思地尋找攻略上所說的雅山公園大門呢,看到的卻只是車站旁名曰:“半山灣畔”的別墅區的大門。大門挺別致,水塔做門柱,感覺應該是這裡了。進門見一保安,問他鎮妖塔怎麼走,一指身後的台階:上去就是。果然是這裡了。看看時間,整12點,正式開始此次穿越。

不消5分鐘,就到了小山包的頂,有一塔,就是傳說中的鎮妖塔了。此塔為青龍塔,與之遙相呼應的是紅山的赤龍塔。比之赤龍塔,此塔要高大許多,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972年毀於風災,1985年重建。塔基座平面呈六邊形,塔高14米,為磚砌筒式建築。

沿山梁西走,去往久久世紀亭,在不遠處的另一座小山包上。山鞍部的腳下,就是外環路的雅山隧道。路很好走,是柏油路面,12:50到達。久久世紀亭建於2005年,是為銘刻十年來為妖魔山綠化做出貢獻的軍民所立。由沙區政府投資100萬元興建。亭子為鋼結構外掛式大理石組成,高約15米,亭頂直徑13米,由9根長9米、直徑90釐米的圓柱支撐。是首府標志性建築之一。

從世紀亭下來,下一個目標是841台。841台屬自治區廣電局,負責烏魯木齊及其周邊地區的廣播、電視信號的接收和發射。此去路程較遠,好在有路直達,路上徒步的人流不斷。今天的最高氣溫是零上4度,積雪消融得厲害,感覺很熱。得虧有先見之明,這會兒毛巾可是派上了用場。2:20,抵達841台。

回望市區,已經是什麼也看不見了,烏魯木齊被籠罩在黑幕之中。平時在市區感覺也不是很明顯,只是覺得什麼時候都是灰蒙蒙的,難得見到晴空麗日。可從這裡望過去,那真叫一個觸目驚心。涇渭分明的一條分界線,之上是明朗的解放區的天,而我們就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黑蓋子之下了。據說都是逆溫層鬧的。

從841台到青年峰,是無路可行了。望過去,感覺也就隔著倆山頭。扒著隔離網下到溝底,再爬上去,還真是有些吃勁。再往前,就撒懶沒上到頂,沿半山腰往過走。實在是很危險,主要是坡度太陡,有積雪,土層松軟。這要是滾落下去,人怎麼樣不好說,身上背著的相機肯定是報銷了。手腳並用地爬上了山脊,順著山脊走,心裡踏實多了。走走停停的,歇了好幾回,也不敢多做停留(之前出汗,內衣濕了,此時,山風吹過,很是刺骨),怕著涼。終於,攀上了青年峰,此時已是4點,算算,從841台到青年峰,耗時一個半小時。

青年峰相近的山頭,建有三處建築,都是軍事禁地。從哨兵的軍裝看,是空軍。應該是導航、雷達之類的站點。

青年峰有直達山底的公路,不寬,路況很好,水泥路面,應該是用做軍事用途的。盤旋而下,一個小時就到了山腳。路邊有公安廳刑偵總隊。看時間,5:20,算來,此次穿越,耗時5小時20分。出得路口,順公路(倉房溝路)而下,三、四百米吧,過一鐵路道口,就是水泥廠公交車站。還是905路車,35分鐘,到了中心血站。許是因為在車上歇了會兒的緣故,此時,才覺得兩條腿像是灌了鉛,還是缺乏鍛煉呀!決定此後每星期去爬趟山。

6:05分,進了家門。

總結一下,畢竟是頭一次,准備還是不足。首先,雙肩背包還是需要的,841台至青年峰的山路,相機包(單肩包)就感覺很礙事。其次,水和飲料是要准備的,冬季有條件就帶上保溫杯吧。另外,還是帶點吃的,畢竟要五、六個小時呢,面包即可。我在登上青年峰後,就感覺飢渴難耐。最後,服裝也很重要,最好能防風透氣,冬季以衝鋒衣為佳,內衣最好是快干型的。


(鎮妖塔)



(久久世紀亭)



(841台)



(遙望博格達峰)



(雲海)

更多內容:http://ghh1006.blog.***


精選遊記: 烏魯木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