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雙版納,天空是那麼晴朗;空氣是那麼清新;樹是那麼翠綠。瀾滄江像傣族“莫德哩,少德哩(傣語:小伙兒,姑娘)”的橘色頭巾和絲帶,由東往西逶延奔騰而過。莫德哩和少德哩們穿著靚麗的傣服跳著美麗的孔雀舞歡迎遠方到來的客人。我仿佛來到一個世外桃源,目不暇接地瀏覽山、水、樹和那傣族人居住的吊腳樓;急不可怠地呼吸那從原始森林綠色寶庫中釋放出的清鮮地空氣,誘人景色使我忘掉旅途的疲勞和初來乍到時的高原反應。啊,我被西雙版納這個神秘的“大像國”和金色孔雀之鄉所陶醉,所迷戀,真可謂秀色可餐啊!時隔數年每當我聽到用葫蘆絲吹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和《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的歌曲時,西雙版納版納的美麗景色和風土人情仍然在我腦海中歷歷再現,我仿佛又置身於西雙版納...... 傣族占版納州人口的35%,傣族又分旱(漢)傣、水傣和花傣三個分支。姓氏多為“刀、依”。他們房屋依山傍水而建,房屋為兩層,下層為柱(通常用來拴耕牛和養家禽)上層為居室,早期為竹木結構,現為磚混結構,樣式仍保持吊腳樓的式樣。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勤勞的民族,尤其是傣族婦女一年四季辛勤操勞。她們柔軟的身軀既能跳出優美的孔雀舞,也能承擔起繁重勞動,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活脫脫像一只只美麗的孔雀,田野、村寨、 街頭到處都有她們的倩影。
傣族保持最完好的古老村寨在版納有好幾處,橄欖壩尤為著名。橄欖壩位於傣語中叫“猛罕”的地方,是一塊有50平方公裡的大壩子,因形似橄欖而得名,瀾滄江由北向南,橫穿壩子中心。橄欖壩海撥530米,花開四季,青山綠水。這裡是西雙版納傣族居民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有一種自然、純樸、寧靜的美。
走進橄欖壩村寨大門,身著艷麗地民族服裝的莫德哩和少德哩站立兩旁,用傣語和傣歌祝福和歡迎遠方的客人光臨村寨。我們漫步在村寨的小道,座座精巧別致的傣家木樓和佛寺掩映在椰林和綠樹叢中,木樓周圍栽著香蕉、芒果、荔枝等熱帶水果,還有高大挺撥的椰子樹,婷婷玉立的檳榔樹,妖嬈嫣紅的美人蕉,把傣家木樓裝扮得格外美麗。
在導游的帶領下,我們這些游客作客於一傣族人家,這家的“老棉桃”(傣語對中老年婦女尊稱)和少德哩接待了我們。我們在她們家的木樓上客屋席地而坐,老棉桃和少德哩為我們沏上一杯熱香的糯米茶後,由少德哩向我們介紹傣家風俗人情,並熱烈歡迎我們來村寨做客。而後她們拿出自己手工打造的銀飾諸如銀手鐲、項鏈等工藝品向我們兜售,大家選購一些中意的首飾做為禮品好回去饋送親朋好友。我們告別了老棉桃和少德哩來到村寨的廣場,老遠就聽見從廣場那邊傳來喜慶和歡快的鼓芒聲,我們放眼望去,只見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傣族男女,正隨著鼓芒的節拍和著笙、葫蘆絲節奏,跳著歡快的舞蹈向游客表演,我們禁不住跟隨著加入歌舞隊伍,模仿著她們舞蹈像模像樣的跳起來,並不時拿出相機與她們合影,以留下美好的記憶……
玩興正濃廣場中央傳來陣陣嬉鬧聲,原來傣族傳統的節目“潑水節”開始了。只見橄欖壩廣場中央的噴泉周圍游客如織,他們換上傣族服裝與當地傣族人每人手中拿著盆子,舀著噴泉池中水相互對潑,有的分成兩組結成對手打起水仗來,個個淋的像一只只“落水的孔雀”而嘻鬧著,盡興的玩耍著,沉浸在歡樂之中,把一切煩惱和憂愁潑到了九宵雲外,留下的是幸福和歡樂,也是傣家人給予我們游人的吉祥祝福。
欣賞罷“潑水節”我們又隨導游乘電瓶車參觀傣族人膜拜的寺廟。傣族是一個信奉小乘佛教的民族,在他們居住的地方隨處都可見一座座金碧輝煌像金字塔的寺廟。尤其是地處猛海縣猛遮鄉景真村旁“八角亭”,它坐落在的一座圓形山丘之巔,屬佛教建築中的戒堂,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最初建於公元1701年,距今已近300年歷史。景真八角亭造型玲瓏華麗,別具一格,為我國小乘佛教建築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古代西雙版納傣族建築藝術水平的一個標志。正門呈拱形,拱門上方設有卷龕,供奉有銅質佛像一尊,兩扇用紅椿板制作的大門上,分別雕有傣式太陽花和雙龍絞尾圖案。門前有一木梯與石階相連,兩側各立著一頭雄獅和一條神龍。雄獅張牙舞爪,巨龍搖頭擺尾,形態栩栩如生。八角亭為磚木結構,由座、身、檐、面、頂5個部分組成。基座為折角亞字形,亭通高21米,底直徑10米,分為8個大面,31個小面,成32個角,24面牆壁構成亭室,室內外牆上用金銀粉漏印圖案,亭頂為木結構呈錐形攢尖頂式的多層屋檐,12根10米長的橫梁撐起10層別致的八角形樓閣,面鋪平瓦,如魚鱗覆蓋。戒堂前三百余年菩提樹見證著西雙版納的滄海桑田,戒堂內香客如雲,香火不斷。
大凡傣族男孩從五歲起都要脫發為僧,到寺廟出家,接受佛教教育的洗禮,面對佛他們頂禮膜拜,十分虔誠。僧人的頭是絕對不能讓人摸的,摸僧人的頭是大為不敬的,他們認為一摸他的頭,就會把他的聰明和靈氣摸掉。香客和游客進入寺廟必須拖掉鞋子,寺廟內香客如織、香火繚繞終日不斷,面對神明香客們默默祈求心中美好意願,願神明保佑他們幸福安康!為此,傣族人對兩種人較為崇拜和尊敬,首先是僧人,其次是戴眼鏡的人。僧人是神明的代表;而戴眼鏡人往往是有學問的人,有教授之稱,但對於戴墨鏡的人不受歡迎,傣族人戲諷為“戴眼鏡的是教授,戴墨鏡的是野獸”。可見傣族是一個尊重知識,崇尚現代文明與古老佛教文化,聰明而不失幽默的民族。
西雙版納是我國熱帶野生動物的薈萃地,哺乳動物有102種占全國總數的37.7%,也是亞洲像的分布區,據考察版納約有180頭亞洲像印度野牛500頭占全國的97.4%,印支虎23頭。此外,還有白頰長臂猴、豚尾猴、印度野牛、大靈貓、小靈貓、哈氏彩蝙、鞘尾蝙、大竹鼠、大絨鼠等。據統計版納共有兩犧動物38種,爬行動物63種,鳥類427種,昆蟲14737種。為領略版納的“動物王國”風采,我們一行選擇了“野像谷”景點,以期望看到野像等野生動物。
野像谷景區面積369公頃,距景洪47公裡。為低山淺丘寬谷地貌,海拔747—1055米。區內溝河縱橫,森林茂密。森林類型依海拔高度變化而分為熱帶季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和黃竹林,森林覆蓋率達96%。據景區簡介介紹:“景區內的動物除亞洲野像外,還有野牛、巨蜥、蟒蛇、綠孔雀、犀鳥、豚尾猴、獼猴、黑熊、穿山甲、大靈貓等保護動物以及大量的蝴蝶、鳥類和兩棲類動物。縱橫的溝河、茂密的森林、繁多的植物為以亞洲像為主的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由於景區處於猛養旅游區東西兩片區的結合部,自然成為各種動物物種的通道,加之多年來的人工招引和嚴格的保護,出沒於這裡的野像更加頻繁,與人的關系更加融洽,成為西雙版納惟一可以方便觀賞到野像的地方。從1994年開始,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在主景區修建了5公裡長的游道、300米觀像高架走廊和可住宿30人的樹上旅館。在景區外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像馴養表演學校和人工蝴蝶養殖園及一個有0.6公頃森林面積的網籠式百鳥園。西雙版納野像谷景區現已成為集中展示西雙版納熱帶森林神奇秘境和‘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形像的窗口風景區。”但我們一行到了野像谷剛不久,由於天公不作美,便下起了磅沱大雨,僅看了訓像表演和孔雀園的孔雀便帶著滿肚的遺憾而歸。
到了西雙版納不看熱帶森林就等於沒來西雙版納,不看植物園就等於白來版納。版納地處北回歸線,是我國少有的原始森林寶庫,有祖國綠色寶石之稱,至今原始森林中仍有侏羅紀時代的植物,據熱帶森林保護區園區簡介:“保護區高等植類有4152種,占全國總數的14%,不同地質年代的植物種類和區系成分常常在一個植物群落裡,鑲巔交錯,異彩紛呈,森林面積在21485公頃,占保護區地總面積的8809%,其中:熱帶雨林13920公頃,熱帶季雨林3041公頃,亞熱帶常紗闊葉林18030公頃;落時闊葉林155公頃;暖性針時林42公頃,竹林14316公頃;灌木林2724公頃。”我們穿梭於幽瑟的熱帶森林之中,那許多我叫不出來名稱的奇樹異木,讓人目不暇接......看那樹有的有二、三十根支柱根,構成獨木成林;有的並立生長,宛如一對恩愛夫妻;有的大樹中生出小樹,被人們戲稱謂“傍大款”;有的藤纏樹樹纏藤,被人笑之謂“扎小蜜”,(它叫絞殺樹,是一種寄生在樹上的滕最終把它所寄生的樹絞殺死。這種自然景觀告誡人們“婚外情”是可怕的。)林間小溪流水潺潺,山澗參木蔽天,林中很多附生的花卉植物,天然組合成“空中花園”,間或跑出幾只野生動物,贏得游人驚詫和好奇。
當我還沉浸在原始森林回味之中,隨著旅游觀光車急速驅駛,我們又來到地處猛侖、座落在湄公河支流羅梭江心的葫蘆島上全國最大的熱帶植物園,走進植物園我彷佛進入了“植物王國”。植物園1959 年在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領導下創建的,是目前我國最大和保存物種最多的植物園。占地 900 公頃,園地上保存著大片的熱帶雨林,有引自國內外近萬種熱帶植物,分布在棕櫚園、榕樹園、龍血樹園、蘇鐵園、民族文化植物區、稀有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區等 35 個專類園區,是集熱帶科學研究、物種保存、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植物園內珍草名木數不勝數。棕櫚區棕櫚樹遍布棕櫚區,有的婷婷玉立,像身材晰長的美少女;有的粗壯葉茂冠盛,像一把把綠色的太陽傘;更有那啤酒瓶棕櫚,像一顆顆飛彈,插在土中煞是可愛。檳榔林檳榔樹像芊芊玉竹直衝雲霄。蘇鐵園內鐵樹滿園。國樹國花園裡世界各國的國樹國花在這裡根深植茂,爭香鬥艷。百花園裡郁郁蔥蔥,花團錦簇。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一棵會跳舞的花草,當人們對它唱歌時,它會隨聲跳動。我好奇的走上前去,對它唱起《月亮下的鳳尾竹》,它伴著我的歌聲像一位婀娜多姿羞澀的傣家少女翩翩起舞。啊,我為之歡呼,多麼奇妙的花草呀......
游覽罷熱帶植物園,我絲毫沒有疲勞感。坐在往返旅店路途中的旅游車,隨著車上的CD放出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等葫蘆絲樂曲,望著車窗外的田園山水和芭蕉樹、橡膠林、吊腳樓,三三兩兩的路上行人,我思緒萬千......啊!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你是人間另一塊仙境,是我心中的伊甸園!古老和現代、文明與傳統、人與自然和諧在這裡得於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