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觀日出的最好景區是光明頂,但是那裡人太多,如果不提前占好位置,基本上看到的全是人頭,日頭是一點也看不到的。雲海樓推薦我們去獅子峰,只是從酒店到那裡路上會遠點。第二天一早我們5點就起了床,簡單洗漱,穿上羽絨服拿著手電直奔了獅子峰。一路上人頭攢動,我們氣喘吁吁的爬上了峰頂,大約等了20多分鐘太陽還沒有出來。本以為今天多雲的天氣是看不到日出了,沒想到6點10分太陽准時冒了出來,大家一片歡呼!因為山頂實在太冷,我們照了幾張相就回酒店了。吃了點東西收拾行李,退了房直奔今天的另一重要景區——天都峰(路上不是很順利,因為沒注意看路標,走錯了路,導致我們多走了1公裡回頭路......)。路經光明頂,可以看到黃山的第一高峰——蓮花峰。蓮花峰山頂就像是一朵盛開的蓮花,今年是蓮花峰的輪休期,只能在遠處欣賞一下了。繞過蓮花峰就到了鰲魚峰,此時天氣晴朗,能看到遠處的風景。而且怪石特多,隨你想像,偶爾有導游帶團路過我們也會停下來聽聽講解!一路上我們又經過了百步雲梯,仙人指路(挺像手機天線的),蓬萊三島,以及玉屏樓,一路上走走停停來到了迎客松,這裡游客很多,基本上全是旅游團。比較讓人郁悶的是跟迎客松照相還要排隊!我和表姐頓時沒了心情,隨便看看就奔了下一站——天都峰(網上說現在的迎客松是後植的,最初的那棵被雷劈了,不知是真是假!)。我們經過了一段比較陡的下山路,路不寬,還有挑夫往上挑東西。這時我們隱約能看到登天都峰的後山路了,真是陡峭,蜿蜒一直到山頂,傾斜度差不多有七八十度!天都峰海拔1810米,在黃山群峰中,以其最為險峻,古人視為“群仙所都”,取名天都峰。唐代島雲和尚歷經千險,始至峰頂,是現存文字記載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他曾在絕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詩:“盤空千萬仞,險若上丹梯;迥入天都裡,回看鳥道低。他山青點點,遠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間宿錦雞。”由此可見天都之險峻。這裡旅行團也不會帶游客來,所以登山的人不是很多。在山下有個休息台,工作人員對我們說帶著拐杖爬天都峰很危險,如果被拐杖絆到,直接就滾下山了,還是扔了比較好。可是我們看著制做得這麼精良的拐杖,實在是舍不得扔,想想還是帶回去還給酒店比較好。於是我們把拐杖的繩套掛在手腕上,帶好手套,雙手拽著繩索開始了征服天都峰的偉大壯舉!(因為此拐杖比山上賣的拐杖多一條掛繩,而且拐杖頭是直的,所以掛在手腕上一點不會妨礙雙手扶著繩纜向上攀登,並沒有出現像山下工作人員所說的絆腿的情況,設計科學!)。每隔十米左右會有半米見方的大台階可以休息,我們就以它為標准,每爬到這樣一塊台階就休息一小會兒。其實這些年來經過黃山建設者們的辛苦開拓,現在的天都峰登峰道路已經很是好走,而且都有扶手可以幫忙,有驚無險。上山下山的游客互相鼓勵著對方堅持住,下山人的會對上山的人說很快就到頂了,上山的人會對下山的人說很快就到山腳了。就這樣一路互相鼓勵著我們經過50分鐘的爬行通過了“天梯”到了著名的鯽魚背,一路上來全部是陡峭的石梯,有些地方只能容一人通過。鯽魚背是一段隆起的峰崗,純石無土,長約十余米,寬僅一米,兩側萬丈深淵,十分險峻。越過著名的鯽魚背才可抵達峰頂。登上天都峰頂,卻突然平闊,有石室嵌立,可容數十人,室外有石,形如醉仙斜臥,名為“仙人把洞門”。另有石如桃,稱為“天都仙桃”。峰頂有“登峰造極”的石刻。從此極目遠眺,遠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競秀。更能體會石刻中的心情。古詩有雲“任他五岳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正是天都美景的最佳寫照。在峰頂上休息了片刻我們就繼續下山了,因為從山頂到黃山出口還需要大約2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們必須趕在天黑前走出去。這時我們已經感覺到腿有些酸疼了,還好拐杖都沒有扔,依靠它我們咬著牙往山下走。路依然很陡峭,而且很窄。一路上景色一般,我們只顧埋頭趕路,大約在晚上6點左右終於出了黃山大門。打了出租車直接回天海樓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