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常規景區景點指南

作者: 新疆阿凡提

導讀喀什常規景區景點指南 >>香妃墓 位於喀什市東北郊5公裡處的浩罕村,是新疆著名的名勝古跡。當地人把香妃墓稱為“艾孜牙提”或“浩罕”,也稱“阿帕霍加墓”。墓地是一座規模宏麗伊斯蘭教墓園。相傳是乾隆皇帝最寵愛的皇妃--香妃的墓地,實際上是香妃的高祖父阿吉?穆罕默德?優素福?霍加的墓地。此墓園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公元1640年),其後他的家族也隨葬於 ...

喀什常規景區景點指南 >>香妃墓

位於喀什市東北郊5公裡處的浩罕村,是新疆著名的名勝古跡。當地人把香妃墓稱為“艾孜牙提”或“浩罕”,也稱“阿帕霍加墓”。墓地是一座規模宏麗伊斯蘭教墓園。相傳是乾隆皇帝最寵愛的皇妃--香妃的墓地,實際上是香妃的高祖父阿吉?穆罕默德?優素福?霍加的墓地。此墓園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公元1640年),其後他的家族也隨葬於此,為五代人的墓地。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蘭教“依禪派”大師阿帕霍加而得名。

傳說清乾隆皇帝的寵妃,名叫伊帕爾汗的“容妃”,逝世後遺體被運回喀什,亦葬於此。陵堂內還擺放一部當年運送靈樞的馬車。伊帕爾汗身上總有一股濃郁的沙棗花香,因此得了“香妃”美名。因此阿帕霍加墓也叫“香妃墓”。但據史料記載及今人考證(後經挖掘河北的清東陵證實,香妃死後葬於裕妃園寢之中),乾隆皇帝所納的葉爾羌和卓氏(香妃)在宮中生活28年後,53歲病逝,葬於河北省清東陵,這裡並不是真正的“香妃墓”。

喀什的香妃墓園占地面積30畝,始建於公元1640年前後,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式古老的陵墓建築。陵墓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這處建築群的主體建築,造型宏偉壯觀,風格莊嚴華麗,為整個建築群之冠,也是新疆最為宏大精美的陵墓。

主墓為方體圓頂,以土坯為胎,橫長36米,縱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牆上,由綠色和紫色琉璃磚貼面,間以黃藍二色瓷磚鑲嵌,瓷磚表面繪有彩色圖案,還有阿拉伯文警句,建築特色充滿維吾爾族民族特色,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族建築藝術的典範。門上繪有美麗的圖案,正門兩邊的牆壁上裝飾著各種米黃色的具有民族風格的石膏花飾,雕功精細。遠遠望去,整座陵墓仿佛一座高聳的城堡。陵墓高大寬敞的廳堂之內,築有一個半人高的大平台,平台上排列著大小不一的58座墳丘,埋葬著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平台和墳丘都用白底藍花的琉璃包砌,晶瑩而素潔。而香妃的“衣冠墓”就在平台的東北角。香妃墓地勢高爽,林木參天,果園茂密,清爽宜人,是旅游觀光的首選勝地。

>>卡拉庫裡湖

位於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山腳下,距離喀什191公裡,中巴公路從湖畔經過,這裡離攀登慕士塔格峰的大本營不遠(徒步走或騎駱駝,5小時到達)。“卡拉庫裡”意為“黑海”,海拔3600米,湖深30米,總面積10平方公裡,是一座高山冰蝕冰磧湖。水面映襯著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白雪皚皚,山水同色,景色十分迷人。

湖畔的蘇巴什草原上水草豐茂,牛羊成群。有塔吉克人的氈房和木屋,還有專設的登山營地。

>>慕士塔格峰

海拔7509米,位於烏恰縣與塔什庫爾干縣交界處,塔吉克語意為“冰山之父”,是著名的登山地點,也是從喀什去紅其拉甫口岸的必經之路。

相傳,慕士塔格峰上住著一位冰山公主,她與住在對面的海拔8116米的世界第二高峰喬格裡峰上的雪山王子熱戀,凶惡的天王知道後很不高興,就用神棍劈開了這兩座相連的山峰,拆散了冰山公主和雪山王子這一對真摯相愛的情人。冰山公主整天思念雪山王子,她的眼淚不停地湧出,最終流成了道道冰川。天晴時,白雪皚皚的山峰夾帶著伸向雪線下的道道冰川,宛若冰川公主飄逸的白裙和長袖。慕士塔格峰巍峨莊嚴,純潔高雅,又因為有這樣美好的傳說,它便被塔吉克族視為純潔愛情的像征。

>>紅其拉甫山口

距塔縣縣城145公裡左右,海撥在5000米左右,這裡是喀什通往巴其斯坦的中巴公路國內段的終點,豎有中國國界的界碑。

紅其拉甫是世界上海撥最高的口岸,由於天氣情況比較惡劣,這裡只在4月15日-10月15日開關,其它時間都是關閉的,無論是游客還是探親者或者商人都不能通過。但山口附近的風景很好,開關時期這裡的游人和商人絡繹不絕。

從喀什到紅其拉甫的這段中巴公路長415公裡,它是帕米爾高原之行(《西游記》中提到的蔥嶺就在這一帶)的必經之路,一路上會經過奧依塔克森林、卡拉庫裡湖、慕士塔格峰、石頭城、公主堡等景點,還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盤橐城

位於喀什市東南郊多來提巴格路以南,是公元74至91年間東漢名將班超在此駐守長達17年之久的城堡遺址。班超以盤橐城為根據地,抗擊西奴,安扶西域,恢復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統治,並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在原古城遺址上修建了盤橐城,占地14.5畝,以班超雕像為中心,36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對稱,後襯36米長,9米高大型半圓浮雕屏牆,建有大門、古亭、石牌坊、城牆、烽火台建築。

>>阿曼尼沙汗紀念陵

阿曼尼莎汗生於1526年,卒於1560年,阿不都熱西提之妃。十五世紀傑出的維吾爾族女詩人,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歲入宮,34歲因難產而逝。她從小就對詩和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她拜訪社會藝人、詩人,民間歌手,整理創編出集維吾爾古典音樂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間音樂成為科學、系統、嚴謹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馳名中外,是維吾爾樂舞藝術的稀世瑰寶。

阿曼尼沙汗紀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宮,阿勒屯,與清真寺連為一體。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寬,10米長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頂為園塔狀在陵宮內,宮殿牆上鑲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阿曼尼沙汗紀念陵構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蘭建築風格。

>>石頭城

位於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北側不足百米處,是新疆境內古絲道上一個著名的古城遺址。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勢極為險峻。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的城垣,隔牆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裡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政府統一西域後,這裡設有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廓,舊的石頭城換了新顏。光緒28年,清廷在此建立蒲犁廳,對舊城堡進行了維修。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

坐落在市內體育路,占地965平方米。墓主是11世紀中期的維吾爾族詩,學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生於1019年,卒於1080年左右。公元1070年前後,他用古回鶻文寫成了一部長達13000余行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這部長詩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涉及當時政治,經濟,文學,歷史,地理,數學和醫學等,是一部大型歷史文獻,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受到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視。陵墓坐北朝南,呈長方形,正門寬4.2米,高8米,正門兩側各有一座高達8.7米的圓柱形塔樓,陵墓由墓葬群、門樓和主墓室組成。主墓室外方內圓,上覆穹窿頂,頂正中有一個小塔樓。陵布局獨特、宏偉、裝修古樸、肅穆,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莫爾佛塔

位於喀什市東北約30公裡處,是一座古代佛教遺跡,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塔由一座卵圓形土塔和一座覆闐形高台構成。卵圓形土塔中空,塔高12米多,下有三層方座,以大土坯砌築而成,土塔旁邊的巨大高台,是這裡的中心建築,是專門用來供佛的,牆壁龕內的佛像因年久剝落,已蕩然無存,但佛龕的痕跡仍然依稀可辨。

>>麻赫穆德·喀什噶裡墓

生於是1008年,卒於1105年,是11世紀我國維吾爾族著名的語言學家。他經過長期調查研究,於1076年用阿拉伯文著成了第一部《突厥語大辭典》。這部巨著結構嚴謹,條目清晰,收進的辭彙極為豐富,堪稱一部關於突厥民族的百科全書,對研究中亞各國的歷史、地理、民俗風情、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等有很高的價值,而且為研究突厥語諸部族的歷史,地理,物產和民俗提供了寶貴資料。這部巨著被許多國家用十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成為中國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該墓位於喀什市西南45公裡的疏附縣烏帕爾鄉艾孜來特毛拉山山崗上。陵墓東側有一清真寺,供信奉伊斯蘭教游客和附近村民祈禱之用。陵墓北側有一文物陳列室,陳列著《突厥語大辭典》和麻赫穆德?喀什噶裡的生平介紹等有關書籍與資料。泉邊有一叢古楊,樹干蒼老遒勁,枝繁葉茂,被視為一大奇觀。


>>艾提尕清真寺

坐落在市中心的艾提尕廣場西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寺院建築。它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偉的規模和絢麗的民族特色而聞名中外。艾提尕清真寺始建於公元1442年,占地25畝。主要由正門、經堂、禮拜殿和庭院組成。入口的寺門塔樓雄偉輝煌,在造型藝術上為整個建築群之首。

大門寬4.3米,高4.7米,門的上主牌匾高懸,兩側屹立著兩座高12.5米的米黃色磚砌圓柱體尖塔--“宣禮塔”,塔頂各有一筒形“召喚樓”。門廳為多角形穹隆頂,頂部亦有一小型圓柱體塔樓,遠遠望去,整個寺門塔樓巍峨莊嚴,古樸肅穆。在寺院南北兩側,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訇講經之用。禮拜殿建在寺院最西端的高台上,包括正殿和兩翼側殿等部分。下殿為密閉式長方形建築,其後牆有一深龕,名為“米赫拉蔔”,此即穆斯林們進行禮拜時的正式“朝向”。龕旁置有一座木制雕花的宣教台,台旁置一權杖。在節日和大禮拜時,大毛拉即站在台上執杖宣講古蘭經。殿堂內外地面上鋪著地毯,布單或葦席,專供穆斯林跪拜祈禱之用。寺院內廣植林木,間有水池,環境幽靜而肅穆。寺內做禮拜的平時2-3千人,“居瑪日”6-7千人,重要節日可達5萬人左右。



(香妃墓)



(慕士塔格峰)



(塔縣石頭城)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