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天目山散記
告別了朝九晚五的職場生涯,就像那首“一封家書”裡唱的,干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該也歇歇了,於是開始享受起平靜的退休生活。
逛逛菜場,溜溜商場,既散了心又練了腿;找本上班時想看又沒空看的書,泡上杯茶,點上支煙,一頁頁地翻過去;或者掛在網上看看新聞,打開電視瞧瞧聯播轉播,大事知道了,小事也明白了。
退休拿的那兩錢雖然不多,物價也在漲,但至少還算夠用。好不容易能歇歇了,要是還為了幾個錢,再把籠頭套上,美其名曰“發揮余熱”,不是腦子有毛病還有啥?別給我說再多掙點錢防老來生病什麼的。人真要有大病,你掙下的那幾個子,夠醫院折騰的嗎?還不如心平氣和地過日子,人無遠慮也沒近憂,說不定還更長壽些。
一天,接到老朋友老呂的電話,說是退休在家閑著沒事,想出去轉轉。我說,別和我說去三山五岳,西藏雲南的,現在沒公費了,咱掏不起。我知道這老呂,還真是個“老驢”, 連公帶私的,大半個中國都游遍了,國門也出過幾次。退休了,家裡關不住,這不,又動了游興。他在電話裡說,不遠,不遠,去西天目山怎麼樣?
西天目?不錯。十幾二十年前,我也曾經去過,至今記憶猶新。向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名的西天目山離上海不遠,過杭州經臨安,乘大巴大半天就到;山不太高但溝壑縱橫,樹大林深而種類繁多,值得一游。於是再約上個老楊,結伴三人行,避過了“十月黃金周”,動身去也。
到得天目山下,還真有點旅游景點的作派,商鋪旅店,林林總總。我們意不在此,只是隨便找了個看上去順眼的住下休息。
次日清晨上山,首先便是西天目山的登山門戶——禪源寺。禪源寺始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是天目山最大的寺廟。抗戰初期,在1937年9月中,浙大校長竺可楨教授與禪源寺妙定方丈商議,租借了寺院閑余房屋,浙大一年級師生在這裡生活學習了兩個多月,後因戰事逼近杭州,在11月底再遷建德。抗戰後期,禪源寺遭日寇飛機轟炸,破壞嚴重,至今尚未恢復舊時規模。
我們一行三人先由禪源寺向西北行,看過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此修禪的“太子庵”,訪了據說昭明太子雙目失明後取石池水洗眼而復明的洗眼井。再自禪源寺後過仰止橋登山,經三裡亭、五裡亭,漸漸進入佳境。山道兩邊,西天目有名的柳杉、銀杏、金錢松遮天蔽日,一株大似一株;腳下溪水聲聲,岩上青苔層層,空氣也更加清新濕潤,沁人心肺。
過七裡亭,向西到了獅子岩。獅子岩以崖勢突兀,狀如巨獅昂首而名,中有一凹處稱獅子口,據傳是元代高峰禪師參禪坐化之處。從獅子口探臨深崖,俯視深谷,便是千丈岩,端的有點驚心動魄。
從獅子岩向東北,七星塔旁即為西天目山最為著名的“大樹王”。這株大柳杉,樹齡估計在1500年以上,有宋一代即稱之為“千秋樹”。相傳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時曾到此一游,用腰帶圍過,敕封“大樹王”。因謠傳“大樹王”的樹皮能治百病,招致游人、香客的競相剝取而枯死。大樹王胸徑有2米多,要五六個人合抱才能圍住,雖已經枯死將近百年,至今仍然傲立不倒,雄風猶存。
從大樹王向東繼續攀登,不遠就是“開山老殿”,即“獅子正宗禪寺”,建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由高峰、中峰師徒相繼創建。開山老殿的海拔為1020米,老殿周圍的樹木是西天目山的真正精華所在。老殿右側的一株金錢松,樹高約57米,胸徑達3米有余,被譽為“衝天柱”,是西天目山真正的“大樹王”。西天目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野生銀杏生存地,在老殿下海拔960米處的一叢銀杏,在巨大的老樹基部,生有幼壯高矮各異的20多株銀杏,環圍10余米,被稱為“五世同堂”,是國內已知的最大的野生銀杏。
西天目山的植物種類豐富,植被景觀獨特,以“古、大、高、稀、多、美”稱譽於世。在1986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有4284公頃。
從開山老殿向東而下,有青峰峭壁如刀削斧劈,峰頂石尖,名“倒掛蓮花”。峰頂有一涼亭,人置身其間如在畫中。再東行200余米就到了四面峰,四面峰名如其實,幾乎是四面臨深谷。站在四面峰的立玉亭中極目遠望,只見群山起伏,谷深壑幽,令人心中不由得浮起範仲淹的名句:“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亭外崖壁有一黃山松,虯枝蒼勁,樹冠如蓋,恍有凌空出世之感,當年畫家徐悲鴻就曾在此過作畫。
回到開山老殿,用過午餐稍事休息,我們又繼續登山。經羅盤松、李白吟詩石、蓮花朝陽等景點,便抵達西天目山的主峰,海拔1506米的仙人頂。仙人頂上有一巨石直插雲霄,高約10米,石上原刻有“天下奇觀”四字。可惜巨石已被攔腰炸斷,僅剩“可觀”一個半字。附近有浮玉石、寶劍石、仙人鋸板等景觀。山頂原有的古浮玉池、古天眼池,現也已基本干涸了。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從仙人頂下來回到開山老殿,就不想再為難自己的老胳膊老腿了,一行三人便搭車下山,汽車在盤山公路上回旋了半個來小時,到了山腳。
還在車上時,老呂的游興未盡,說,要是直接回上海,不說時間不對,好像也太過草草,在臨安住下,又沒啥意思。不如找個小一點的鎮再玩上兩天。鄰座的一位中年人接口說,你們是上海來的吧?你們可以去於潛住兩天,那裡有個“雲居樓”農家樂,新開的,又好又便宜,周邊的環境也不錯。
江南的小鎮都各有特色,“雲居樓”的名字聽上去也不錯,有點意思。反正也沒事,去就去。
到於潛車站下車,找人一問,不遠,就在鮮筍交易市場的旁邊。
“雲居樓”農家樂的主樓是間三上三下的新房子,是當地民房的常見樣式。進去一看,就給人一種農家的溫馨感覺,客廳,餐廳,棋牌室,很整潔,裝修也很不錯。接待我們的是位女主人,一聽說男主人就是做裝修這一行的,我們恍然大悟。農家樂的食宿按人計,價格比西天目山下的還便宜些;客房的設施很新,很干淨,帶衛生和數字電視,我們就要了間二樓的三人房入住。爬了一天的山,我們也累了,用過了農家菜就休息了。
第二天起來,得,天公作美,居然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在餐廳用早餐,只有我們三個。問了女主人才知道,別的幾個客人都是來於潛采購竹子、竹筍、筍干、茶葉什麼的,早已出門辦事了。我們三人本來就兩腿發酸,便也懶得出門,請女主人介紹介紹附近的情況,知道農家樂到於潛鎮大街不到兩裡路,附近有座獅子山,山上有個化田寺,香火還很盛。
老楊喜歡打麻將,可是我和老呂都不好這一口,他只好在房間裡看電視;老呂搗弄著他拍的照片,我就用農家樂的寬帶在網上逛逛。嗨!居然還搜索到了“雲居樓農家樂”的網頁。
到得第三天,我們帶上了托主人代買的筍干茶葉,搭上回上海的大巴。坐在大巴上,回味著可口的農家菜,“明年夏天,一家子到這裡來避暑,住上個十天半月的,早晚在鄉間小路上走走,中午睡午覺還不用開空調,天天能吃上地裡的新鮮蔬菜,哦,這個主意不錯。”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