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隨筆:欸乃一聲山水綠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閩南隨筆:欸乃一聲山水綠 ——不以物喜、不為己悲的東關橋 游山玩水的意境有三: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此第一境的“看山就是山”;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此第二境的“看山不是山”; ——待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際,便� ...

閩南隨筆:欸乃一聲山水綠



——不以物喜、不為己悲的東關橋

游山玩水的意境有三: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此第一境的“看山就是山”;

——“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此第二境的“看山不是山”;

——待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際,便是真境界的“看山還是山”也。

是為題記!一這回的騎行,不是單車,也非“自駕”。

用台灣的口吻說,是騎機車啦。如果用普通話,我常常搞不明白“摩托”與“模特”的意涵。更是一頭霧水的有“火車”、“自行車”、“自來水”、“電話”、“電腦”、“手機”、“手提”……

去踏青游玩,閩南話叫“七桃”,也是很沒意涵的。而對岸台灣的“七桃”較有文化底蘊地寫作“辶日” “辶月”,音讀“Qi,Tuo”。多形像呀!日月不停地游走著。不過,長此以往,總有一天是要“乞討”回來的。

像我這樣子喜歡到處亂跑的人,他們叫做——“趴趴走”。

二尋訪東關橋,是在攜程游記欄目看到一篇去過永春、德化而又記述得語焉不詳的相關文章。做為一個喜歡搖頭晃腦的資深閩南佬,是不容許這樣子的“暴殄天物”。何況現在不也時興廊橋熱嗎?愛湊鬧熱的我,難免心動腳癢地來“炮一炮”。

——此“炮”願意作誇耀或吹噓解。後來“王婆賣瓜”和“酒香不怕巷子深”都撥亂反正了,也就產生了《泉州第一炮》的閩南語欄目。因此再不怕有人把我比作“損人又不利己”的“孫大炮”什麼的啦,干脆自號為“二炮先”。

三問起老輩人,都知道永春縣城邊有座“三縣通衢”的東關橋。德化城郊附近也有座默默無聞的萬古橋,“中國廊橋網”搜羅的雙桂橋,則是台商捐建的。有關德化的“風雨橋”,待實地踏勘後再來詳細述說。

東關橋,位於永春縣城東南方向約十公裡的東關鎮。鎮上的湖洋溪畔有兩座叫東美和美開的村子,東關廊橋就橫跨於村莊的南北兩岸。

生活在青山秀水的人家,把村子喚作東美,其實一點都不為過。讓我費解的卻是,溝通著兩岸交往的唯一橋梁,為什麼不叫“東美”橋呢?這也太不合慣例的啦。

——長著山羊胡子的老大爺笑呵呵地說,那“兩根橫梁”不是抽去鋪橋了嗎?

——啊?哦!噢!

我由此想開,說什麼“英雄難過美人關”嘛。其實一點並不難——只要“釜底抽薪”,不就可以搭橋而過了。咱們的關公不就過了貂嬋這一關了嗎?關二爺原本就姓關,這位貂美人算是“撞槍口上”了。



——圖二

老大爺有點意思,再聊聊~~~

好久好久以前,在湖洋溪上搭渡,坊間就盛傳這裡的觀世音菩薩十分靈驗。建了橋之後在第三處橋墩上辟一佛龕,來供奉觀音像。龕額上書“觀自在”,楹聯碑刻:香閣峙中流,萬眾恆河自在;慈燈懸彼岸,千年般若常明。龕下則設有金壇和青石雕就的雙獅戲球,荷蓮花卉,麒麟獻瑞。據說因香火鼎盛,故又名通仙橋。橋尾還保存著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知州翁學本題詞的“古橋通仙匾”。



說起東關橋的歷史可有年頭啦,根據橋頭的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修東關大橋序》的碑刻記載:這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最近一次重修是1929年的民國時期。橋身長八十五米,寬五米,均就地取材於當地輝綠岩石及巨大杉料構築。全橋建有南北二台,中間四墩,五孔泄洪。橋墩跟晉江安平五裡橋、惠安萬安洛陽橋一樣,都是用條石逐層互相疊壓而成的船形。兩頭尖尖的船形,利以分化山洪水勢。橋墩上以巨杉或松木作臥樁,承載著整座橋梁,古稱“睡木沉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為防止雨水浸蝕橋板及供行人歇腳避雨,在橋上建造二十間木屋,屋架、椽角和雨篷都是木隼結構。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在橋上“砌磚為路,列椅兩旁”,並在橋頭用當地粘土青瓦搭蓋雨遮。

老人最後講,自從這座“廊屋蓋梁式”古橋建成以後就成了大田、德化、永春通往州府泉州的必經之地。直到“泉永公路”的通車後,東關橋才逐漸地被人們所淡忘。



——圖三



橋頭這麼一坐,與老人“穿越時空隧道”的“話仙”(閩南語的聊天)後,走在橋上覺得分外親切。架梁構築的廊屋裡,兩排的護欄座椅一直延續到了橋尾。每間的屋架楣額都畫有神話故事的圖,譬如哪吒鬧海、神猴降妖。橋中的觀音佛龕依舊香火繚繞,一些老媼圍座一起。看有人來,便上前兜售著上香。



——圖四

橋尾的村子叫美開,美開村臨水傍山。也許是上世紀中葉安置了些“排華的僑民”,山上開有一家“印尼風情園”。可能是來的游客廖廖無幾,即便是前縣長潘燕燕的金字招牌,同樣是門可羅雀的。村民說,現在山上沒人的,只有晚上當地的年輕人才去燒烤的。

六折回橋北,

有三、五個學生剛游溪上岸。

掌舵的大嬸招徠道,客官游船乎?

波光粼粼,槳聲欸乃。大嬸擺渡的把勢並不利索,舢舨的艙位也太夠簡陋。搖晃中倒映於溪水間的山光雲影,廊橋人家,讓我想起了陳秀冬的《東關橋賦》:…… 山秀而襯以橋峻,峰環而伺以勢雄。長龍傲臥波,雙軸出靈溪。兩山排翠闥,一水帶青羅。遠而視之,古榕掩映,列虹影於中天;近而觀之,碧波萬頃,吐蜃氣於淙潺。……垂虹渾勢,斧工環伺,孤廊兀立,傲嶺雄關。環繞四原,聳立桃谷裡。風雨馳騁,仙岸一脈涵……

七試著擺弄雙槳,徜徉於水連天碧間。一招一式地搖過了橋墩,搖過了兩畔的村莊,大嬸的孫兒在溪邊招手,一呼一應的聲音充盈在山水之間,顯得空曠而又遼遠。

搖啊搖,欸乃之中,恍惚一直搖到了宋,搖回了元明清,搖出了東關橋的前生後世。

……



——圖五






2009年3月1日探訪永春東關橋2009年3月初稿於寸本堂







附錄:陳秀冬的《東關橋賦》

閩地中南,仙山群抱,間藏古邑,名曰永春,別號桃源。桃源一邑,曠遠綿邈,自古地土膏腴;永舂沃野,銜華佩實,素來澤被沓冥。華夏變革圖強,古邑興盛崛瀾;縣強民富,歷史文化積奠雄厚。政通人和,風光旖旎秀麗多姿。

噫!斯世盛,譜橋篇, 此處閩中帶朱光著紫相。予興昂然,逮及邑女青蓮,獨賦桃谷東關一橋。

若夫東關古橋,接水連山。炳耀符契,決像八央。泱泱碧水,綠翠映掩。巍巍重巒,雲霧纏綿。昔宋武為之揮鞭,得上蒼之恩賜,紹興初始,落巨龍以駕仙溪。通商達文,風雨著掩,代有修葺,振建於清緒知州翁學本。垂虹橫臥,朱漆盈梁,與仙境相通,達桃源深谷,故名通仙。古邑據關口,岫台空通間。凌風歷凄雨,千年舟紀張。扼閩中南必經之衝要,擎古邑域交通之地垸。殘雲散,霞照茫,久落荒。觀長虹,世所捐,古橋健。逐鹿群山,脈脊橫旦。道以文之明,暢而無之滯,民享弗而匱。故知,永地沿衍仙橋垂世是而以焉!

古橋悠悠,溪水潺潺,岳宗恆岱,橋以通仙。凌碧波而飛架,截激流之橫空。周有群山環抱,千載常青之蔭;內伏銀川玲瓏,萬世不涸之澤。夫東關古橋,不愧邑之瑰寶。“古通仙橋”,額跡古樸勁蒼。"睡木沉基",枯期水清基現。長二十六丈,寬一丈有八。石條為墩,齒牙交錯,青磚砌脊,雕榜金桷。飛檐重疊,如翼高翅,華木彤丹,曲欄斜檻。鱗瓦參差,檐牙高啄,砌磚為路,椅列兩旁。鬼斧神匠,巧奪天工。山秀而襯以橋峻,峰環而伺以勢雄。長龍傲臥波,雙軸出靈溪。兩山排翠闥,一水帶青羅。遠而視之,古榕掩映,列虹影於中天;近而觀之,碧波萬傾,吐蜃氣於淙潺。學本三載得葺峻,通仙橋上戲官差。垂虹渾勢,斧工環伺,孤廊兀立,傲嶺雄關。環繞四原,聳立桃谷裡。風雨馳騁,仙岸一脈涵!

夫橋者,中華神筆。洛陽橋名揚四海,壺口橋雄偉壯觀。橫跨韓江,湘子橋倒峽瀉河;湖橋柳色,春來無處不春風。憶越鄉,靈汜橋邊多感傷;思西山,南浦清江萬裡橋。何如我邑東關一橋狂?以升能工,魯班巧匠。文人墨客皆留作,古老山水添神色。羨如此之山川,嗟如世之遺存,度千古之謎像,賦鼎行而橋章。聲輕入皋荒,話靜長飛雁。星移物換,歲月如流。千載之間,物是人非,惟此一橋,嫵媚依舊。

詩曰:

野渡蛟龍臥玉宮,桃源綺麗碧波虹。金風弄巧梳靈宇,露雨連心洗峻嵩。文賦仙居歌酒頌,詩吟福境茗香衷。何思鄉語誠難在,一曲南音泊岸東。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