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拉姆西行記(三)

作者: 拉風單驢

導讀日喀則的清晨 1月27日 算了算,昨天早上不到六點從加都坐車,再從樟木換車,到日喀則時已經凌晨一點多了,坐了整整二十多個小時的車,又一次刷新了我坐汽車的歷史。當車過拉孜,翻越又一個山口時,滿天繁星中一顆流星劃過,此時許願或許太過矯情,但,在茫茫高原見到如此情景,足以衝淡一路的辛苦勞頓。這樣的體會一生能有幾回?充分的享受人生才是最美。 本 ...

日喀則的清晨

1月27日

算了算,昨天早上不到六點從加都坐車,再從樟木換車,到日喀則時已經凌晨一點多了,坐了整整二十多個小時的車,又一次刷新了我坐汽車的歷史。當車過拉孜,翻越又一個山口時,滿天繁星中一顆流星劃過,此時許願或許太過矯情,但,在茫茫高原見到如此情景,足以衝淡一路的辛苦勞頓。這樣的體會一生能有幾回?充分的享受人生才是最美。

本打算像在尼泊爾時睡到自然醒的,可賓館的服務員說,今天是日喀則年,扎什倫布寺去晚了要關門的,人家僧人也是要過年的。日喀則地區有別於西藏的其他地區,他們不光要過藏歷新年,還要提前一個月過個日喀則年,而這天,商家店鋪,寺院飯店是都要關張的,人們也大都足不出戶,閉門過年。這也算日喀則的一個特色吧,被我恰巧趕上。走在清晨的大街上,還真是夠寒冷,夠冷清。本來還想去逛逛老街的,據說那裡更有日喀則的味道,可惜估計今天去也白去,不會有人的,於是放棄了這一打算。我個人感覺轉街比轉寺有意思,更市井,更活色生香,而寺廟是絕不可輕易造次的地,於是多了拘謹與疏離。只可惜這次我是不能前往了,還好,還會有下次的到來。旅途就是由無數遺憾構成的,無論見到多美的風景也總會認為錯過了一些東西,心生遺憾。我以前就曾說過,旅途中的點點遺憾將成為下次前往的最大理由,我這樣說,也這樣做過。下次的阿裡之行還會途經此地,那時再轉也不遲。

扎什倫布寺比起大昭寺明顯的朝拜的人少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和過年有關。只有措欽大殿門外排了20多人等待開門,人們攙扶著,說笑著,念叨著,個個喜氣洋洋。等了半個小時,大門依然緊閉著,從窗口傳出了僧人的咳嗽聲,於是有人就這樣隔著牆和門與裡面搭訕著。說得什麼我聽不懂,我猜是催他們開門的意思,但無論是外面的還是裡面的卻時不時的傳來爽朗的笑聲,看來是沒人著急。我也不著急,混跡在他們中間顯得極其另類的我喜歡這樣,離他們這麼近,和他們一樣曬著太陽,一樣的坐在台階上,一樣的等待。而且在等待的過程中我還有所發現,這裡人們朝拜基本上不提酥油壺而是提一個裝滿酥油塊的塑料兜,這和拉薩還是不同的,看來是一地一個習慣。扎什倫布寺主要的建築有措欽大殿、阿巴扎倉、十世班禪靈塔殿、強巴佛殿和曬佛台等。沒做功課的我隨著人群一個殿一個殿的轉,和藏民一同布施,一同朝拜。在藏區的寺廟就這樣好,沒有人強迫你忽悠你去燒香請佛,一切只隨你心意。我看到過很多藏民放上一塊錢自己從中又找回九毛錢,這樣的狀態會讓人很舒服。而藏民的布施也是全方位的,每一尊佛都要拜上一拜,倒上一些酥油,然後都要放上一角錢,不遺漏任何一尊佛像的朝拜。在一些主要的大殿除了佛像珠光寶氣,金光閃閃,還可見錢財遍地,我就曾在大昭寺看過僧人用掃馬路的掃帚掃地上的錢,這等氣勢在內地的寺廟是無法見到的。在扎什倫布寺還有一個殿是一定要看的,那就是強巴佛殿。這裡供奉著一尊高大的鍍金銅佛,我問了一位僧人,他告訴我這尊佛高26米,就其一個鼻孔就能容下一個人。強巴佛就是我們常說的彌勒佛,只是這裡的彌勒佛大肚子不見了,面上也換成了嚴肅表情,站在其前仰視相望,除了感嘆人之渺小之外,心中充滿著無限崇敬。願佛佑我平安,佑雲雲眾生安康。

在扎什倫布寺裡總有一種懷舊的感覺棲上心頭,那破舊蒙塵的僧舍,那寂靜斑駁的扎倉,那耀眼的佛像,那甬路邊的青石,無不散發著悠遠的味道。走在這裡似乎是在穿梭歷史的隧道,那曲折的小路也許就曾是哪世班禪喇嘛走過的呢。

資料信息:

扎什倫布藏語為“吉祥的須彌山”,是後藏最著名的格魯教寺院,規模僅次於布達拉宮。始建於1447年,由宗喀巴大師的弟子一世達賴根敦珠巴興建,後來成為歷世班禪的住地,並存有歷世班禪的靈塔。寺內繪有精美的壁畫和唐卡,是後藏藏民朝拜的主要寺廟。

攻略提示

1拉薩長途汽車站每天都有N班發往日喀則的班車,大概間隔40分鐘左右,票價38元。坐長途車或許比包車速度還要快,限速的規定不限制班車,所以一路開得最快的當屬班車。

2在扎什倫布寺不用找參觀路線,隨著朝拜的藏民一路轉就可以了。

3時間允許的話轉轉日喀則的老街看看當地民居,體驗民情,別有味道。

4扎什倫布寺的轉經路很有特色,很長,它以寺廟為中心,圍尼瑪山上一圈,走下來至少需要1個多小時,時間充裕的話不妨走上一圈。

夢中的布達拉

1月28日

終於回到拉薩了,說不出的親切,游歷了一圈之後重又見到布達拉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紅宮依舊白宮依然,它不止在我的夢中,現在就矗立眼前,再也抑制不住想要走進它的衝動。

布達拉宮不同於大昭寺,現在的這裡更像是一個景點,雖不是游人如織,但也基本上以旅游者居多,白皮膚黃皮膚隨處可見。處處講解聲,說笑聲,讓這裡莊重寧靜的氣氛驟減許多。一圈轉悠下來,雖然它的稀世珍寶讓我驚嘆奢侈,文物古董讓我感嘆華美,房屋宮殿如此金碧輝煌,壁畫唐卡又是美輪美奐,佛像靈塔數不勝數,但我就是找不到在大昭寺的感覺。這些用幾萬兩黃金打造的佛像,用上百顆珠寶點綴的靈塔,用寶石金粉書寫的經書繪成的唐卡,用大像腦髓凝聚成的寶石,那些綾羅綢緞、珠光寶座、法器物品…讓我感慨,令我瞠舌。我很想用心的去感受它,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它的魂。布達拉宮就如同它的海拔,高高在上,我無論如何也拉不近同它的距離。這裡甚至還不如市井中的瑪吉阿米有味道,有氣息。把布達拉宮和瑪吉阿米聯系在一起時,不期然的想到了倉央嘉措,我心中偶像級的人物。雖然我們相隔近三百年的歷史,雖然這裡唯獨沒有他的靈塔,但站在這裡我已經能體會出倉央嘉措當年的感覺。孤獨、失落、真誠、勇敢、渴望自由、向往愛情,卻最終難逃被驅逐、被流放、被殺害的命運。無論如何倉央嘉措都是偉大的,他寫下的情詩集流傳百年,就如同這座宮殿,鐫入人心,歷經歲月也不曾相忘。當我離開布達拉宮時,不禁又想起了他寫的兩句詩,而它也是我的最愛,“夜裡去會情人,早晨落了雪,保不保密都一樣,腳印落在了雪地上”詩如其人般的性情,如若時空可以交錯,我想我一定會愛上他。

從華麗的布達拉宮出來感到一陣陣的壓抑,我要去瑪吉阿米了,去找活生生的生活氣息,去呼一口自由的空氣。瑪吉阿米坐落在八角街的拐彎處,唯一的一處被粉刷成黃色的二層小樓,很明顯。作為藏餐吧卻很有青旅酒吧的氛圍,絕對是一處可以安放漂泊心靈的家。隨處鋪放的藏毯,牆上懸掛的各色照片圖片,大大的窗戶可以望到八角街的熱鬧繁華,中間沙發圍成了小小的書吧,放著關於旅行的各類書刊雜志,最有特色的當屬留言薄,記錄著旅者的感慨感嘆與感悟,有愛情有流浪,有獨有的見解,有曾經苦痛的經歷,五花八門,甚至還有征婚廣告。一本本的按年份排列著,堆放在一角,供後來者翻閱,有的留言已經被編排出書,據說曾一度脫銷。我靜靜的坐在這裡發呆,聽著音樂伴著窗外匆匆腳步,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甚至不奢望在這個艷遇率極高的地能偶遇一段美麗愛情,只希望在此刻能留守住心中的大愛。找了一本橘黃色的本本隨手記錄下此時的心情,幻想著下次前來把它找到時的驚喜。三樓的露台則是享受陽光浴的絕佳地,坐在這裡無論你是什麼心態,都會讓人感覺溫暖。傷心難過,憂愁煩惱的你來這裡吧,這裡可以治愈你的任何心裡創痛,就像我手中握著的這杯酸奶,淡淡的酸中透出隱隱的甜。

資料信息:

1布達拉,是普陀羅的譯音,意為菩薩居住的宮殿。其中紅宮為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和佛堂,位於這個建築的中心和最高點。其中當屬五世達賴的靈塔最為龐大,通高12.6米,高三層,內有16根柱。塔身包裹著黃金,據說有3721千克,塔面上鑲嵌著各種寶石有上萬顆之多,價值連城。白宮是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曾是西藏地方政府的辦公機構,總共7層,其中4層的“東有寂圓滿大殿”是白宮最大的殿堂,是達賴喇嘛坐床、親政大殿等重大宗教活動的場所。5、6層是辦公和生活用房,7層是兩套達賴喇嘛的冬宮,也稱東、西日光殿。

2布達拉宮歷史,631年布達拉宮由松贊干布興建,據說是為了迎娶文成公主特意修建的,當時宮殿有999間,加上山上的修行室共1000間,後因雷擊和戰亂遭到嚴重破壞。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為鞏固政教合一的政權,由第司索郎繞登主持重建布達拉宮的白宮和宮牆城門角樓等,並把政權機構由哲蚌寺遷來。1690年第司桑傑嘉措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靈塔,擴建了紅宮。以後歷代達賴又增建了一些附屬建築,到1936年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建成後,形成了現在的布宮規模。這裡曾是歷代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教活動的場所,也曾是西藏原政教合一的權力中心所在。

3布達拉宮“三界說”,布達拉宮由下到上分別是“雪”、白宮和紅宮,體現出藏傳佛教中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通過建築的布局充分體現和渲染出佛法的境界與神威,這也是布宮的獨特之處。

4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是西藏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也是在布宮裡唯一一位沒有靈塔的達賴。1683年出生於西藏南部,五世達賴圓寂後,第司為了掌管政權封鎖了達賴圓寂的消息15年之久,直到1697年事發,才把16歲的倉央嘉措迎進布宮,進行了坐床大典。倉央嘉措除了在宮中研究佛法經典、天文歷法、醫學文學外,還向往普通的凡人生活,經常化妝出宮,混跡拉薩城的酒館中與當年的朋友把酒聊天,或在瑪吉阿米會見心儀的情人,盡情的享受著世俗生活帶來的快樂感受。他既是一位偉大的精神領袖也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在藏地可以見到很多他的詩作,極富感染力。這樣的一位特立獨行的人也是為世俗所不容的,在他坐床後的第九年,就因不守法規而被廢,流放途中又離奇死亡,時年僅25歲。他的死至今也是一個謎,有人說他被害於青海湖邊,也有人說他被軟禁在山西五台山,還有人說他被悄悄放走,在青海、甘肅、四川甚至是尼泊爾、印度等處過著流浪的生活。不管是什麼說法,都令人心生遺憾,他就像高原上綻放又忽然凋謝的雪蓮花,讓人鐘情又神傷。

攻略提示

1布宮的門票一定保管好,立體感很強,印刷效果也不錯,收藏起來,隨時拿出瞧瞧,回味一下當年的心情,肯定會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在布宮參觀游覽切忌不要跟團,導游為了一天多接團會講得快走得快,目不暇接的你是來不及品味的。可以單獨一個人慢慢走,蹭聽,反正隨處都有講解,不怕錯過。

3布宮的廁所強烈推薦,即使你沒有入廁打算也不妨進去看上一看,看過就能體會啥叫萬丈深淵了。具體是什麼樣,還是你自己去看過就知道了。

4從布宮下來不要著急離開,轉轉山腳下的轉經路,體會一下現代與歷史,宗教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5瑪吉阿米是個小資場所,如果銀子有限就不要考慮在這裡用餐了,單從吃的性價比考慮不值,但環境超級好,至少在拉薩的八角街是獨具魅力的。備不准還會遇見一位滿臉憂郁表情的帥哥或美女,說不准會來一場肆無忌憚的艷遇呢。

時光交錯下的不朽

1月29日

懶在拉薩的感覺真好,這樣的懶不知不覺中已臨近尾聲,突然覺得還有太多想去的地而未去,看著前天買好的回程票傻傻發呆。遠方自然有我歸去的諸多理由,可這裡也有太多讓我留戀的所在。在矛盾交錯間開始了我最後一天的旅程。

第一站我選色拉寺,它在拉薩的北郊,也是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整個建築依山而建,規模宏大,但從建築的角度做比較,布達拉宮是緊湊型的宮殿,而色拉寺是散落型的寺院。它由措欽大殿、吉麥、阿巴三大扎倉的幾十個康村組成,同樣的白牆黑窗,隨處可見絳紅色的僧袍。個人感覺這裡的唐卡是我所到寺院中最多最精美漂亮的,一幅幅看過去,眼花繚亂。我到的時候從寺門處就聽到一陣陣法號聲,估計是僧人們做早課的時間到了,我跟著幾個僧人來到措欽大殿,才發現原來他們要做法會。能趕上這樣的場面也實屬難得,可能跟快到藏歷新年了有關。在法會開始之前,僧人們逐個找到自己的座位,披上袈裟,擺上碗。由一個僧人手提酥油茶壺挨個碗倒著,然後又分發類似發面的餅。這時念經聲起,在大殿的中央並排站著六個身披黃色袈裟的僧人站在台上領讀,他們面前擺著麥克風,一陣陣經聲繞梁襲來。我隨處找了根柱子倚靠著,在散發著古舊味道的大殿中聆聽佛音,心無雜念。台下坐著的僧人相對的很隨便,有的在邊吃邊喝茶,有的在悄聲說著,有的在低聲跟讀,有的在翻看經書,看來僧人也有用不用功之分,只是無人督促監督,全憑自覺了。他們在輪流傳著一只大海螺,傳到的人摸摸笑笑。海螺在藏地也應是法器的一種,只是我不懂他們相互傳送的含義。一段經念完,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在大人的帶領下挨個僧人的布施,我仔細看了一下,每個僧人給3塊錢,這樣算下來,一圈至少要幾千元左右。我輕聲問了問旁邊的藏民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得到的答案是,他家在過去的一年中肯定有大事發生,這是在請僧人們誦經祁福了。慕煞我也,能有這樣的一種形式寄托希望當屬幸及,這就是信仰的魔力。法會結束後繞殿一周,大門外一個僧人拿著海螺發著聖水,我也用手捧著喝了一大口,心裡說不出的愉快,似乎在新的一年也能得到祝福帶來好運,所以充滿感謝。隨著僧人我又轉到吉扎倉,這也是一個四層高的建築,特意來到這裡是因為護法神殿供奉的馬頭明王金剛,在藏地相當有名。我轉著看著拜著,在殿門外一個老年僧人手拿著缽給前來的孩子鼻尖處抹上一道灰,這時我才發現來這裡朝拜的藏民大多帶著小孩,好像是專門為了給孩子祁福來的。那個僧人看我是遠來的游人客氣的和我比劃,像是在問我要不要抹一下,我猶豫了一下,考慮到一會還要轉到別處,還是沒勇氣接受。雙手合十,笑笑點頭而過。也許我心中還無此信仰,但這裡的一切讓我身心舒暢,沒有團隊,沒有游人,沒有講解,沒有吵鬧,有的只是心與心的交流,一切只需用心感受,定能為其找到歸所。

中飯省略,下個目標要去哲蚌寺,它比色拉寺要遠些,在西郊,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中最大的,鼎盛時據說有上萬人在此居住修行,3.14後現在只剩不到四百人。我的旅行一般是單純的行走而不問政治時事,但這裡的氣氛還是很讓人不太舒服,每個大殿外都有武警持槍把守,說不出的別扭。我能理解武警一來是控制著僧人不許鬧事,畢竟這裡曾是那場暴動的指揮中心,二來也是保護我們這些漢人的安全。行走藏地期間藏民和寺院的僧人大都是友善的,但也有憎恨漢人的,從他們的眼神中能讀出厭惡的態度,原因不詳。

哲蚌寺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甘丹頗章、郭芒、洛色林、阿巴四大扎倉等組成龐大的建築群。每個大殿轉下來,基本會處於審美疲勞的狀態。一定別忘去它的廚房看看那幾口巨大的鍋,可見當年寺院之繁榮。我問了一下僧人,說是下午3點會有辨經,這也是我極其想要見到的場面,於是在甘丹頗章外的商店旁喝著飲料曬著太陽,和他閑聊著。他對我的手機掛鏈很感興趣,我告訴他那是去年去康定時買的,他很羨慕我曾經走過很多地方,我也很羨慕他能在這裡修行佛法,我們在相互羨慕中混著時間。隨著一陣法號,我隨他前往辨經場,那是由碎石子鋪就的一個寬場子。有兩個門可以通過,每個僧人進來之前都要先磕頭朝拜。然後各拿一個坐墊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或坐或站,看著、辯著、吵著、笑著,有的低頭凝眸,若有所思,有的在激烈爭辯,拍手頓足。我也隨處找了個地挨他們席地而坐,他們見我看得津津有味辯得更加賣力,手舞足蹈、眉飛色舞,其實我可一句也聽不懂,就是想感受一下這裡的氣氛。從辯經場出來的時候,太陽快要落山了,整座寺廟被映得金碧輝煌,古寺未讓逝去的歲月復活,倒是現在的僧人讓這座古寺散發出年輕的光彩,生氣勃勃,充滿靈氣,構築著時光交錯下的不朽篇章。

資料信息:

1色拉寺全稱為“色拉大乘寺”寺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該寺奠基時下了一場冰雹,冰雹藏語發音就是“色拉”,所以建成就稱其為“色拉寺”也為“冰雹寺”;另一種說法是,該寺建在一片野薔薇花盛開的地方,野薔薇藏語發音也為“色拉”,所以該寺藏語也為“野薔薇園寺”。它是宗喀巴大師的徒弟絳青吉釋迦益西在明永樂十七年所建。

2色拉寺除了上面提到的措欽大殿要去,它西側的羅漢殿和東側的大威德金剛神殿都要去看看的,這裡有釋迦益西從內地帶來的木雕羅漢,還有明成祖親自贈送的傳世之寶—永樂版《大藏經》

3色拉寺後山上就是天葬台,但從1995年就謝絕參觀了,曾有驢友悄悄爬上去過,被轟了下來。

4哲蚌藏語為“米聚”像征繁榮。整個建築覆蓋了半個山坡,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公元1416年由宗喀巴大師的弟子降央曲傑.扎西貝丹始建,宗喀巴大師曾親自主持了開光儀式。

5哲蚌寺可看的殿堂相當多,其中的甘丹頗章曾是二世到五世達賴的駐地,經堂周圍都是精美的壁畫唐卡,供奉著無數鎮寺之寶,也許你不經意的一瞥就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

6如果能趕上雪頓節前來,在色拉寺或哲蚌寺的山上都能看見曬大佛的壯觀場面。

攻略提示

1北京中路分別有小巴能到色拉寺和哲蚌寺,2塊錢,只是到哲蚌寺下了車還要換坐進山的中巴車。從哲蚌寺出來晚了就沒有下山的車了,只能同我一樣,和藏民擠在一輛拖拉機的鬥裡一路顛噠了,其實也是不錯的體驗。

2如果時間充裕不建議一天轉兩個寺廟,因為都相當大,要走很多路,其中不乏上上下下的,對體力的絕對考驗。

3找個愛聊的僧人聊聊天,可能會有不小的收獲。

尾聲

回來後推遲了很久才開始動筆寫游記,這樣一段深刻的旅行,於行走中把陌生的環境和感覺演變成了一種人生閱歷,生動、精彩、真實。有害怕、有猶豫、有孤獨、有辛酸、有苦痛,當然也有感動、震撼與快樂,我收集著諸多情緒,在心中沉澱著,等待它在筆尖爆發的那一刻。

很多朋友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去自然環境和經濟落後的藏地與尼伯爾旅行,當我行走了中國的很多地方,最大的感受是城市的規劃越來越雷同,而開發的景區也越來越商業化,它們已經一點點失去了原本自己獨有的味道,這是我這樣的行者不願看到的,但誰又能阻止得了時代進步的要求,阻止得了人們對經濟的渴望。我能做的只是去尋找,尋找一片尚未污染的淨土所在。藏地和尼泊爾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他們擁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歷經千年未曾改變。大昭寺門前磕長頭的場景和帕斯帕蒂河邊的濃煙久久於心揮之不去。他們是世界文化中一枝獨特的花,悄然綻放著。這樣的花是光靠眼睛感受不到的,正如,行走用眼,品味用心。

現在旅行越來越被人喜愛,人們也開始尋找擺脫走馬觀花狀態的途徑,不願其再是上車睡覺,下車照相,回來一問什麼都記不得的快餐速食狀態。我相信旅行是可以通過體驗、感受、融入、學習、思考成為人生中值得回味的華美篇章,這也是我堅持並追求的。這樣的旅行會讓沒有思想的人獲得充實感受,也會讓心中想法很多的人變得輕松。

我的獨自旅行是特立獨行的,行走途中的個中感受是封閉於心的,而歸來之後經回味與咀嚼,行字成文盡現旅途的點滴,毫無遺漏的拿來與朋友分享時,才算最終告一段落。享受旅行,分享經歷,是我最快樂與幸福的事,這樣的分享過程就像引領一場劃時空的旅行。將近3萬字的寫作,感謝你能堅持看完。掩卷沉思,如果我的這份快樂與幸福能讓更多的人體會到,你也能融入到我的旅行,暢游我的精神世界,並為此略有感觸的話,那我就是真正的格桑拉姆了。

2009年3月9日完稿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