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懷著很忐忑的心情登上去麗江的飛機的。雖然兩個禮拜之前就開始在網上搜尋麗江的旅游攻略,卻感覺那裡和我之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一樣,似乎什麼地方都不是那麼確定,又好像都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再加上和游伴對於所去的景點的不統一,這次行程,我心裡一點底都沒有。直到在飛機著陸前,看到雲貴高原上連綿起伏的山脈,高聳入天的植被那麼逼真地掠過眼底,我才開始興奮起來,無論如何,一個陌生又神秘的麗江將完完整整得呈現在我的眼前,就算這7天的行程裡,我只能在這裡發呆,又有何不可呢。
從機場出來坐15元的機場大罷到了客運中心,再打的到了古城,我們在光義街上找到了自由生活驛站(在網上看到有游客推薦的),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熱水供應很好,還提供免費上網。放下行李,我們出了古城,在出口不遠處找了家飯店,兩個人分別點了牛肉米線和炒餌塊(米磨成粉做成的年糕),都是5元。雖說都是這裡的特色小吃,但並不覺得特別好吃。
麗江古鎮
之後我們拿著從客棧借來的地圖想把找古城內的景點轉一遍,離大水車最近的是文昌閣了。在去文昌閣的途中,有一處叫嵌雪樓的地方,裡面有一座供奉觀音大士的殿閣,主要的是,這裡是遠眺玉龍雪山的絕佳地方,只是今天下了雨,天上雲霧繚繞,老天不想讓我們這麼快就看到玉龍的風采。在文昌閣我們了解到在麗江有一種風俗,進寺門的時候要從右邊的門進來,表示忠心和虔誠,出寺門則要從左邊的門出來,表示可以順順利利,而中間的門是空門,是留給僧人道士走的。文昌閣是道教建築,他的大殿內中間供奉的是上清真人,可左脅持卻是觀音。這是麗江宗教信仰佛道混合的一種體現。
古城內的小路很多,我們在當地人的帶領下,從文昌閣摸索到了東巴宮。這裡主要是介紹納西人信奉的東巴文化的地方。庭院中有個當地人穿著納西人的民族服裝向游人演示著東巴紙這種造紙技術的生產過程,還有間屋子專門賣東巴紙的工藝品,不過價格超貴,讓你不敢問津。東巴宮內還有一處表演場所,到了晚上會有一個80多歲的納西族老人帶著一群年青人在舞台上表演民俗舞。古城內類似的表演還有納西古樂和金沙麗江,門票最便宜的也要100元,我覺得還不如多去一個景點比較劃得來。在宮門口,那位80多歲得納西老人穿著盛裝和游人合影,游人一站在他身邊,他便舉起手上得長煙杆,笑容滿拘的,很職業化。
東巴宮內正在制作東巴紙的匠人
到了麗江怎麼可以不去當地土皇帝,土司的府邸——木府呢。木府也是按照中國建築的中軸線結構建造的,但卻不是傳統的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是為了表示面向北京紫禁城的意思。雖說現在的木府占地面積也很大,但據說已經不能很當時的規模相比。別看木府是偏遠地帶的建築,但其內部構造也像江南園林建築一樣有回廊假山、有曲橋花池、有戲台古木,各個景點之間還巧妙的采取了一些構景手法,如果不是園內的主體建築相對江南的園林裡細秀樓閣更高大,更富麗堂皇一些,一瞬間我還真以為自己回到上海了呢。木府的畢竟是土司的府邸,它的主體建築還是體現了皇家貴族建築高大、氣派、輝煌的氣息。木府裡的戲台叫做玉音樓,樓後的山上有一棵神奇的古木。在很多年前,一天麗江城內突然狂風暴雨大作,一道閃電正打在這棵樹上,將樹木從當中擊斷,可是折斷的樹枝並沒有完全脫離,而是連著樹皮倒掛在樹上。之後,這段倒掛的樹枝竟奇跡般的繼續生長著,就形成了木府中的一道奇景——倒生樹。
木府最高處的建築是一棟三清殿,府內最有名的一位土司晚年的時候曾在這裡潛心修道。三清殿邊上有一條小路可以通到麗江古城內的最高處萬古樓,那裡是看古城全景最好的地方。後來我認識的當地人告訴我,要在萬古樓上看古城最好是在晚上去,當地人都知道有條小路可以上到萬古樓,這樣即便在晚上萬古樓關門之後,也可以上去領略麗江古城晚上華燈初上,人聲鼎沸、流光異彩的夜景了。
木府的大門票35元,配有導游員。我們的導游員是一位穿著民族服裝的納西族婦女,通過她我們初步了解了木姓土司的發源歷史、木府的建築歷史、麗江納西族婦女服飾的特點,尤其是她們背後背的那塊“披星戴月”的重要性,她也通過對木府中景點的介紹讓我們了解到為什麼納西人那麼尊重女性。後來我在一間屋子的牆上看到很多國內外的政要人物到木府參觀的相片,我們的導游員作為講解人員也多次出現在這些相片中。這讓我對這位導游員不免有了一種敬佩之情,接待過這麼多大人物的她在面對我們的時候,仍舊是兢兢業業、熱情詳細的向我們介紹著。而位導游員在介紹景點的時候的那種對待工作的激情,才是最讓我佩服的。
木府
木府邊上的特色小吃攤因為花樣繁多、價格便宜也在很多攻略中多次被提到,我們看看天色也不早,遂找了一處樣子比較漂亮的小店坐下拉,這裡的東西相比酒吧街上確實便宜很多,東巴宮門口的粑粑要賣到10元一塊,這裡只要4元就好了。於是我們點了些麗江的特色小吃,比如粑粑、米灌腸、雞豆涼粉、烤犛牛肉等,吃完結帳,兩個人30不到。
吃完晚餐,我們沿著古城內不知名的小路隨意逛著,反正據說無論如何都能走到中心四方街廣場上的。發現 越是往古城裡面走,越是能找到一些有特色的小店,我就找到了專門賣納西族的木刻、銅鈴和銀飾的特色店,納西人認為魚代表著吉祥,所以這些特色小店裡都能看到做成魚的樣子的手工藝品,只是價格都不便宜。
在回客棧的路上,天又下起了雨,也變得比較冷了。穿的比較單薄的我們實在是抗不住了,難怪人家都說麗江天好的時候隨便穿衣,但一下雨就要穿長袖了。只好停住閑逛的腳步,匆匆在一家旅行社內定下了明天到瀘沽湖的往返車票,就趕回客棧休息了。
第二天早上剛剛5點,客棧樓下就有人高喊“起床看日出了”,我們一陣忙亂後5:30出發了。
車子很快就開到了看日出的最佳地點,原本以為我們是最早的一撥人了,沒想到已經有兩個人比我們更早得占據了有利的位置,一打聽原來這兩個人竟是專門為一些非常有名氣的地質或旅游雜志拍攝照片的攝影師,再看看他們的裝備,那叫個齊全呀。看著他們的專業照相機,再看看我手中的“傻瓜”數碼照相機,真不好意思拿出來用。
等待日出的湖面和雲朵都是墨藍色的,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天空,只是簡簡單單幾片雲彩,就可以勾勒出這麼美麗的景色,在我們等待日出的半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看著這些雲彩由深變淺、由暗變亮、肆意的伸展著自己的“身材”,也是一種不錯的享受。在我們還沒有看夠那變幻多姿的雲朵時,太陽已經按捺不住的從山背後探出了頭,用他萬丈無比的金光點亮了山頂、擦亮了雲彩、映亮了湖面、也照亮了我們的笑臉,此時,身後的格姆女神山也掀起了她那用白雲做成的面紗,和我們一起迎接這將到來的美好的旅程。
我們的車子駛過小落水村,村子小而簡單,從高處看好像只有一個巴掌那麼大,可就在村落的湖邊,有著讓任何人都驚嘆的美景:早晨靜穆的湖邊,一高一矮兩棵樹正靜靜得並排樹立在湖邊,好像是兩個趁著晨曦出來散步的情侶,走累了就在湖邊停下,一邊欣賞著湖景,看著遠處的雲海,聽著不遠處鳥島上小鳥的輕唱,一邊小聲的私語,他們並沒有靠得很緊,但任誰都看得出他們一定是一對親密無間、心有靈犀的愛人,他們就是讓每位路過的游人都心動不已的情人樹。雖然不知道他們在這裡已經站了多少歲月,但相信他們共同歷經的風雨足以讓他們一直這樣相親相愛的依偎在一起的。
我是懷著怎樣羨慕的目光讓情人樹隨著遠去的車子漸漸消失在我的視線裡呀,回過神來的時候,車子已經駛入了瀘沽湖的四川境內了。作為雲南海拔最高的湖泊,瀘沽湖位於雲南寧閬縣和四川鹽源縣的交界處,當地人笑稱,不用看路標,開車的時候只要感覺腳底下面的地面變得平整了,就一定是進入四川了,因為四川人比較有錢,路也就修得好,但瀘沽湖最好的景點還是在雲南境內。進入四川之前會看到一個標識著楊二車娜姆的家的地方,司機說楊二在把自己的家搗鼓成了一個收費的“展覽館”,不過進去看過的人都會一致要求退款的。我們本身就沒興致花錢去看她的所謂“展覽”,就繼續沿著湖邊前進。
四川境內我們進入的第一個村莊是大嘴村。大嘴村邊有大嘴島,島上隱約可見一個小小的白塔,島四周的湖面上飄滿了白色的水藻花,零落的幾只小船浮在這些花中。村中的建築明顯華麗,但村民的穿著(帶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卻比在三家村看到搖豬槽船的摩梭族的人要樸素的多,不知道他們屬於哪個民族。
在繼續路過了木誇村、凹誇村、中窪村後,我們來到了趙家灣。有人說瀘沽湖的形狀像一個曲頸的葫蘆,也有人說她的形狀更像是一個U字型的馬蹄,無論如何,趙家灣就是這葫蘆的頸,U字型中間的凹。在這處月牙彎般的湖畔,有一片綠油油的田地,地裡種植著開著白色花朵的土豆苗,間或還栽種著同樣開滿白色花朵的梨樹。矮矮的田埂外,母牛帶著小牛在愜意的散著步,我們這些外來人在湖邊的嬉鬧雖然打破了這裡的清淨,但好像並沒有打擾到它們享受早晨陽光的心情。
趙家灣是我們這次行程的最後一站,打道回府的時候,北京帥哥在中窪村和我們分道揚鑣,他要從這裡徒步到到草海,那裡是有著一片像大海一樣一望無邊的草的海洋的地方,只可惜我們的時間有限,不能一睹那綠色的海洋了,也很贊嘆北京帥哥的體力,聽說他昨天已經有過從有著扎美寺和溫泉的永寧鎮徒步回到裡格村的壯舉了,今天還要從中窪走到草海,再從草海走回裡格,真是佩服。想起之後的兩天我將會有一次徒步虎跳峽的行程,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下去。
快回到裡格之前,司機把我們引到了一處高地,在這裡,裡格半島完完整整的呈現在我們眼前,它就像一只在海面偶爾探出頭的坐頭鯨一樣,在平靜的湖面上輕松地呼吸清新的空氣。
回到裡格的半個小時後,我們就要離開了。告別了如獅子雄踞的格姆女神山(覺得神山的特性和摩梭族的民族個性很像,當家的是有著堅強外表溫柔內心的女性),告別了高原明珠瀘沽湖,我們回麗江了。
在麗江,我拉著從瀘沽湖“拐帶”回來的台北男一起報名了第二天的虎跳峽兩日徒步游,然後就和朋友還有台北男一起來到了附近的一個商品街,在一家不是很正宗但老板很熱情的飯店裡吃了一頓腊排骨火鍋,配菜中竟然有我們這兩天一直有看到的水藻花,就點來放在火鍋中嘗嘗看,味道和一般的蔬菜沒太大區別。
晚上本來要去泡酒吧的,但現在麗江酒吧一條街上的酒吧已經商業的沒有一點特色了,我們順著新華街一直走到了盡頭的科貢坊。地如其名,這裡原來是麗江的文人學士生活過的地方,現在兩樓是一個安靜的多的酒吧,一樓是一個東巴紙生產和銷售的場所。開始我們只是想進去參觀一下就退出來的,沒想到竟然看到一位大東巴(納西族人的東巴文化中對最高智者的尊稱)坐在房間中的一張桌子邊,有兩個穿著藏服的人正向他請教著什麼。房子中央還有一個很大的鍋正在熬煮著用來制作東巴紙的樹皮,在這裡服務的納西族小伙子們熱情的邀請我們在大鍋邊坐下,遞上茶水,從鍋下的火堆裡扒出烤熟了的土豆請我們吃。在麗江就是有這樣的魔力,你可以和任何一個剛剛結識人的暢所欲言的交流,我們邊吃土豆邊交換著我們想知道的信息,納西小伙子告訴我們,那些穿藏服的人是從四川牽著馱馬,徒步到這裡來的藏民。而大東巴也是難得才會到這裡來的。
回到客棧休息前的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們都是在科貢坊度過的,在掛滿東巴紙的房子裡和當地人隨意的聊著天,這樣的感覺,遠比在嘈雜的酒吧中消磨時間好上千百倍。
對於虎跳峽我想到的第一個場景就是背包客在峽谷中的徒步。這個位列於世界十大峽谷之一的虎跳峽,處於被高大的哈巴雪山和玉龍雪山連綿不斷的山峰擠壓著的金沙江上,最高海拔高差有3900多米,很多年以前就已經是外國驢友熱衷的徒步聖地了。而我不甘心像其他游人一樣只是在上虎跳看一眼虎跳石就心滿意足得算是到過虎跳峽了,我想親身體驗一下在別人游記中反復提到過的張老師小路、天梯,想親眼看看在中虎跳才能看到的“滿天星”、“滑石板”,幸虧我找的這家旅行社專門接待我這樣有點“自虐”傾向的游客,去瀘沽湖前我向他們表達了想去虎跳峽徒步游的意向,在我回麗江之前,旅行社就傳來了好消息,說是已經湊齊了人數,只等著開撥行軍了。
早上我和台北男來到旅行社集合,看到我們的旅伴有一對來自青島的新婚夫婦,一對忘記了是來自哪裡的夫婦帶著他們剛上高中的女兒,還有一位在香港大學任教的加拿大人,看來像我一樣喜歡走路的國人還是大有人在的呀。
裡格半島
人一到齊我們就出發了,我們第一站先到達了拉市海。海就是湖泊,拉市海是地名,但這裡的確有一個圍繞著湖泊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據說這裡是眾多鳥類棲息的地方。可是我們來的這個季節這個時間,小鳥一只也沒看到,只有幾匹供游人騎的馬在濕地的灘塗上閑遛著。我們也在濕地上走了走,遠處寂寂的山脈和眼前孤單的湖面,還有不知道為什麼吹的讓人有些寒意的冷風,打消了我們在這裡逗留的興致,於是很快就驅車達到了下一個景點:長江第一彎。
第一彎位於石鼓鎮,奔騰而下的長江被江邊的山崖阻擋,不得不急轉180度,形成一個V形的大彎折向而行。因為要繞路,司機並沒有把我們送到觀賞的最佳地點,而是在行進途中找一處可以看見第一彎的高地。這樣遠遠望去,只能看見那V形大轉彎的一點頂端,可真是大打折扣。
中午時分我們到了橋頭虎跳峽鎮,在這裡吃中飯,准備著進入虎跳峽,上午的行程讓人有些失望,我只能期望之後的游程能帶來一些新意。
匆匆吃完中飯,我們進入虎跳峽,首先來到了上虎跳峽口。我們背靠著哈巴雪山,江對面的是玉龍雪山,金沙江在這裡被兩大雪山挾持的只有30米寬,是整個峽谷中最窄的一段,江水怒號著奔騰而下,偏偏又被江心中的一塊三角形的巨石阻擋,翻卷起滔天的浪花,發出陣陣虎哮般的轟鳴,形成壯觀景像。那雄距的巨石就是大名鼎鼎的虎跳石。其實在上、中、下虎跳峽裡都有各自的虎跳石,我們現在看到的也可以說是上虎跳石。
上虎跳石
我們沒有從上虎跳就開始徒步,而是先驅車到了中虎跳的TINA’S客棧,稍做休憩後就開始了今天的徒步。
從TINA’S我們直接下到了張老師小路,從這裡一路都是下山的路程,山體上礫石很多,很容易打滑,幸好我腳上穿的這雙上海產的火炬牌運動鞋的抓力很好,讓我可以很輕松的向下行進。我們下了1000多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這麼高,導游說的,但真的下了快1個小時)終於到達了江邊,途中有路過一處瀑布,走的已經有些筋疲力盡,滿臉通紅的我們紛紛在瀑布邊納涼。
在峽谷底的江邊,我終於看到了“滿天星”。這裡的江水相比上虎跳的江水下降了近百米,江中礁石林立,激蕩的江水在礁石中左衝右撞,被礁石撞的回奔,形成了江水跳躍倒流的奇特景觀。有人說“滿天星”是指這江中密布的礁石,我倒認為應該是指在這礁石中反復跳躍的江水形成的景像。江邊有一塊可以攀登的巨石,站在上面看到的是金沙江奪路狂奔、卷起千層浪的威力。
我們沿著山體上裸露的棧道繼續前行,搖弋的棧道只有半米寬,緊貼著哈巴雪山山脈的半山腰,腳外就是狂濤拍岸的金沙江。不過我們都沒有懼意,一心想著能快點到達天梯。在棧道的盡頭我們回頭張望,此時兩座雪山看起來挨得是如此的近,以至於只留下一條縫,這就是“一線天”了。
我們從棧道折回了一段路,來到了一個中轉站,看到路邊的指示牌上標示著這上邊就是天梯了。中轉站房屋的一面牆壁上貼滿了從全國各地來到這裡的游客留下的紙條,這些紙條上有的寫著來到者的姓名和對虎跳峽美景的稱贊,有的寫著對自己或親朋好友的美好的祝福,有的人甚至就將自己的名片貼在了上面,這滿牆的紙片給這個中轉站帶來了一道奇特的風景。
欣賞過“紙牆”的藝術,我們按照路標來到了天梯。天梯有兩條路,一條是依附著山體修建的垂直的鐵梯,另一條是石階很高的山路。選擇第一條路可以節省一些時間,但需要很大的膽量,因為這是一段很長的垂直距離;選擇第二條路相對是安全了,但因為石階跨度大,路又沿著山體有彎折,很消耗體力。
來到天梯我當然希望可以能攀爬它,但那似乎一望無際的高度讓我有些望而卻步。同行的兩個導游中有一個皮膚黑黝黝的彝族少年,一直是身手敏捷、精力充沛的狀態,只見他來到天梯前,不假思索毫不猶豫的噌噌噌得就爬上去了幾米高。我也躍躍欲試,打算爬上去一段體驗一下就下來,結果腳一蹬上鐵梯上的欄杆就欲罷不能了,索性就一直向上爬,台北男也跟在我後面開始攀爬。誰知爬了十幾分鐘時候還沒有到頭,我已經開始手軟腳軟了,也不敢往下看自己究竟爬了有多高,前面的彝族少年爬的飛快,讓我有種沒有依靠的安全感,只好不停的叫他慢點慢點,這時我覺得自己的心從來沒有跳的這樣快過,手腳已經沒有感覺了,只是在機械的移動著,腦子裡也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想些什麼。突然,上面的彝族少年沒了蹤影,我正不知所措的時候,他從不遠的高處探出了頭來,原來這天梯終於到頭了。
中虎跳的滿天星
爬過了天梯,雖然我對自己的佩服又加深了一層,但我還是沒有勇氣回頭看看自己到底爬了多少高度,就匆匆跟隨著彝族少年沿著山路繼續向上爬。可能是經過了天梯的考驗,我的勇氣倍增,好勝心也上來了,什麼氣喘噓噓、腳酸體乏都被我拋在腦後,一門心思就是想第一個爬上山頂。眾望所歸,我終於第一個到達了山頂,望著對面江岸上環鎖的峭壁,看著山上還在移動著的我的團友,我不由得發出感言:“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我的親朋好友,尤其要感謝的是我腳上的這雙火炬牌運動鞋,如果不是有他們的支持,今天,我不會成功的第一個登頂,謝謝大家。”哈哈,純屬解乏的笑談。
我們爬上來的地方有一處房屋,有兩位彝族老婦人住在裡面,可能是經常見到有游客狼狽不堪的從山下爬上來,她們見到我們並不吃驚,還好心的招呼我們洗把臉休息一下。當我依著房屋的柱子休息的時候,看到有一個背包的男生走了過了,他停下來向我們問路,得知他是今天早上從上虎跳一直走到現在的,我們告訴他沿著碎石公路走會錯過很多東西的,要向我們這樣從張老師小路走到天梯才能看到美景,而現在已經是下午6點左右了,我們花了將近5個小時才走完了這段路程,所以我們建議男生先休息一個晚上再走,但男生堅持要繼續走下去,表示感謝之後就順著我們爬上來的路下山了。
人都爬了上來之後,我們沿著碎石公路回TINA’S,路不遠也平坦,但我總算知道一個人到達極限是什麼感覺了,超量運動之後的綜合症已經開始侵襲我的身體,回去的路上,我只能不斷得哼著歌來調動自己僅剩的體力,終於堅持到了客棧,我沒有力氣吃晚飯,囑咐了導游等人不要來打擾我,就回房間找張床擺放我那不知道還是不是我自己的身體了。
經過了一夜的休息,早上起來的時候我感覺自己體力恢復的差不多了,今天還要徒步5、6個小時。
早上8點從客棧出發向下虎跳走,我們很快就到達了坐落在山坡上的一個小村莊,因為這裡房前屋後都種植著粗大的核桃樹,所以這個村莊就叫做核桃圓村。山坡上的公路邊有一家著名的客棧,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客棧的名字,但這個客棧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這裡有一個讓人稱頌的愛情故事:一位外國女游客在虎跳峽旅游的時候住在了這家客棧,客棧老板的細心體貼讓她感動不已,結束在虎跳峽的游覽後,她並沒有離開,而是留了下來做了客棧的老板娘。現在有很多游客會慕名到這家客棧投宿,美名其曰是為了嘗嘗這裡老板娘做的正宗的巧克力蛋糕,實際都是想親眼看看這段跨國的愛情故事。我們的台北男就對此頗為著迷,看到客棧之後就衝了上去想見見老板娘本人,可惜我們只看到了一些外國游客,客棧的服務員說很不湊巧,老板娘正好到鎮上去采購了。
滑石板
看得到看不到老板娘我們都要繼續往下走,事有湊巧,昨天我們在彝族老婦人的房子前遇到的那個男生正好從公路邊的一家客棧走了出來,於是我們就邀請他和我們一起徒步。攀談的時候才知道這個男生也是上海的,青浦人,今年剛剛大學畢業,已經在青浦的一家銀行找到了工作,准備在投入社會之前好好游覽一些祖國的大好河山,來虎跳峽之前,他已經在四川的四姑娘山那走過一圈了。不過他接下來的話差點讓我噎住,他說昨天遇到我們的時候,大概是我因為時間太晚,曾經勸過他不如先找個客棧住一晚,結果他的警惕心讓他以為我大概是我們當時所在房屋(客棧)的老板娘,好心的相勸不過是在拉生意。我暈,我承認我當時的樣子是有些不堪,但也不過就是頭發凌亂,渾身塵土,滿臉通紅而已,怎麼也不至於會被想像成為客棧老板娘吧,我哭笑不得。算了,看他還是小孩子,原諒他了。
在村裡我們還遇到一只蠻可愛的小土狗,一看見我們就湊進前來,我好心喂了它一顆從上海帶來的來伊份的肉棗,結果它就開始一直跟著我們了。
我們接著走了大約3公裡,就看見原來陡峭的山坡上,出現了一大片巨型石板,石板光滑平直的就好像被打磨過一般,從哈巴雪山的半山腰一直延伸到峽底。“滑石板”是這段險路的名稱,從這裡開始,我們就進入下虎跳了。
下虎跳這裡沒有像張老師小路這樣的道路可以通到峽底的江邊,也沒有天梯這樣考驗人膽量和耐力的驚險通道,只有漫長的碎石公路,聊以慰寄的只有兩邊玉龍和哈巴雪山高插雲端的山峰,峽谷裡奔騰千裡的金沙江,偶爾也會有一群山羊出現在江邊的山坡上。
下虎跳應該是虎跳峽三段路程中最長的一段吧,不記得問了導游多少次還有多久才能到,也不記得反復塗了幾遍防曬霜,中午12點之後我放棄了問還有多久,堅持吧。這時,我們遠遠得看到峽谷外雲層下有一處高高的平原,也可以看到平原上有很多的房屋,規模應該是一個鎮子了。這個鎮子離雲端是這樣的近,不知道能不能算得上是海拔最高的鎮呢。我們在這裡狠心趕走了一直跟著我們的小土狗,畢竟我們要去的地方不是它的家。
走著走著,導游指示我們可以往峽谷下走了,原來我們已經快到老渡口了,只是下到老渡口也是一段很長的距離,無論如何,我們終於在渡口乘上了渡船。本以為下了船就可以到大具了,結果又是一番上下求索的攀爬,無所謂了,已經走了這麼多路,也不在乎這最後的一點艱辛了。
終於終於終於我們到達了漂漂客棧,這裡也是大具的客運中心,每天只有兩班車往返麗江。在客棧裡我們忙著喝水點吃的,虎跳峽的徒步到這裡就結束了。
回麗江的路上,我們還去游覽了一下玉龍雪山的主蜂半山腰間的高山草甸——犛牛坪。坐了犛牛坪索道上到了海拔3700米的高處,並沒有特別的高山反映,聽導游說7、8月份的時候,這裡會開滿漫山遍野的野花,還有成群的犛牛被散放在坪上。我們上得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5點了,天雖然沒黑但開始下起晰晰的冷雨,我們沿著坪上修築的專供游人行走的木棧道走了很久,除了路上的一間藏傳寺院之外就沒有看到任何能引起我們注意的東西了。這時台北男的幽默細胞開始發揮了,他戲稱這個時間犛牛大概已經下班回家了,我們當然就看不到它們了。誰知又走了沒多久,就看到幾只犛牛零散的分布在棧道邊的草地上,台北男又說了,這些不是加班就是上晚班的犛牛。這種陰雨的天氣裡,即使是在距離玉龍雪山這麼近的犛牛坪,也無法一睹雪山的如騰空於高原上的白龍般的奇景,也只有這幾只犛牛可以看了。犛牛看見有人來,並無懼意,而是紛紛朝我們湊近,隔著棧道邊的欄杆看了看我們,嗅了嗅我們,大概覺得我們也沒什麼特別的,就又紛紛扭頭各自散開,該干嗎干嗎去了。台北男和高中女孩的老爸又往前走,翻過了一坐山坡想看看有什麼其他的東西,回來的時候,他像模像樣的說,山坡後面有一棵大樹,樹上掛有一個考勤鐘,那些犛牛正都銜著考勤卡在排隊打卡等下班呢。他的這些幽默語言著實讓我們開心了很久。
下了犛牛坪,我們又順道去了也屬於玉龍雪山景區的白水河,這裡的景像實際上人工的,就是在一個小水庫的水面上修建了層遞的圓弧型梯田,水順著這些“梯田”流下來的感覺還真的很美,但仔細想想,這樣的“梯田”湖在九寨溝和黃龍景區裡多不勝數。晚上回到麗江吃過晚飯後,我們不由自主的又來到了科貢坊,裡面的女服務員禁不住我的左請右求,脫下她的納西族服裝的工作服給我穿,披上“披星戴月”的我喜不自給,開心的站在科貢坊門口幫他們叫買小吃,還有游客跑來和我合影。現在想想那時的感覺,真的不是現在在上海這種千篇一律,墨守成規的生活可以比的,大概就是因為這種放松自然的狀態,才使得那麼多人最後會選擇留在麗江吧。
今天我和台北男帶著從虎跳峽“撿”回來的青浦少年一起包車游覽麗江周邊的景點,一天的包車費用只要60元。
車子才開出麗江古鎮沒多久,我突然看到車窗外那白雪皚皚的山峰不正是玉龍雪山嗎。來到麗江那麼多天,因為天氣的原因,今天我們我們才能真正的一睹真容呀。看那蒼茫雄宏、雲夕流溢、終年積雪不化的玉龍雪山,我們都激動不已,紛紛要求停車拍照,司機見怪不怪。告訴我們不要著急,他幫我們開到一個最佳的拍攝地點,下得車來,難得一見的玉龍真容“謀殺”了我們數碼相機的不少內存。
人家說麗江的前身是束河,束河的前身是白沙。是說隨著現在對古鎮的開發,如果想要看到原汁原味、商業化氣息少的古鎮原貌,白沙會比較好。但白沙古鎮還有一樣出名的東西,就是在古鎮裡的大寶積宮內,保存有大量明清時期的壁畫,我們今天的第一站就是白沙壁畫。
在幾個宮殿的牆壁上,盡管不完整,我們看到了大量各種描繪佛教、道教、甚至還有喇嘛教的佛像和舉行佛會或儀式的場面。如此將各種教派糅合在一起的繪畫是很罕見的。原來白沙是麗江統治者木氏{就是之前參觀過的木府的主人}的發源地,作為統治者,他們為了綜合各種教派的文化衝突,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才在白沙寺廟的牆壁上創作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將不同教派,不同風格,不同技藝集於一體的壁畫。不知道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壁畫是原版呢還是按照原畫仿制的,但看到這些壁畫很多剝落和風蝕的地方,總讓人很為這些歷史遺產感到擔心。
我們從出口處的一條叫賣工藝品的小路走到了古鎮內,不小心迷了路,在古鎮內越走越深,這裡的建築沒有想像中的古舊,但卻有不加掩飾的古樸和少數民族建築的特色。城內的一角,幾位古稀老人懷抱著民族樂器吹拉著納西古樂,旁邊民居的門口,上了年紀的老婦人坐在自家的門檻上孵著早晨的日光。我們看他們的稀奇,他們看我們的新鮮。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三朵閣。“三朵”在納西族的文化是指玉龍雪山的化身,是保護神,三朵閣又稱北岳廟,是玉龍雪山的山神廟,也是納西族的第一個神廟。現在的三朵閣很小,只有一座大殿和兩座側殿。我們進入寺廟的時候。看見兩排風馬旗正在迎風飛舞。風馬旗是納西族人用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和逝去親朋的祝福的。旗子吹的越高,這種心願也就會越容易達成。
美中不足的是在我們剛剛達到寺廟門口的時候,就有一位很熱情的接待人員招呼我們,這些接待人員穿戴一致但又不是喇嘛的裝束。他們開始的時候表現的很熱情,先是介紹了一些寺廟的歷史典故,接著就話鋒一轉,恭喜我們,說我們很幸運,今天正好有位活佛在大殿裡坐鎮,讓我們誠心的去拜竭活佛,活佛會給我們一些指點的。其實目的何在大家一看就明了了。這樣的事情我在內地的佛教寺院了見的多了,只是沒想到跑到了這麼遠的滇南地區的藏傳佛教寺廟裡,還是不能免俗。接待人員看到我們沒有想被活佛接見的意思,就開始冷言冷語了,後來索性拋開我們去廟門口“接待”新到的游客了。算算時間,這已經是一年前發生的事情了,但那時的我。第一次接觸藏傳佛教,心裡最初的想法是這些偏遠地區的宗教信仰一定是很神秘很虔誠也很單純的,但看到這種變相的向游人索要香火錢的事情在這裡也有,甚至還搞的很有些規模和流程的,讓我不免有些失望。
失望歸失望,行程還是要繼續的,我們接著又到了一座寺廟玉峰寺。寺內也有接待人員,而且這次連躲都沒法躲,直接被他們引進了一位看起來很年青的活佛所在的殿閣裡。我們學乖了,被“接見”的時候,不多說話也沒什麼表情,在被活佛問過是哪裡人之後,我和青浦少年被請了出來,台北男被留了下來,不知道是不是上海人在他們的印像中是不是不太“大方”的,港台的游客都是很迷信的。不多久,台北男也出來了,一問之下,果不其然活佛是道明他會有些劫數,要他出點血消災結難之類的話,台北男雖說也是剛剛大學畢業,可也是30好幾、參過軍、在社會大學裡打滾過好些年,迫於台灣現實社會壓力才不得不回學校混文憑的,所以他任活佛天機說盡也毅然不為所動,後來也不得不被活佛請了出來。
玉峰寺並不是以寺廟和喇嘛出名,而是以一株500多年的山茶樹享譽海外。
爬到寺廟的最高處,來到了種植山茶花的院子,我們看到了一株近兩米高的山茶樹,樹枝向四周肆意的伸展著,像撐開的綠色大傘。據說這株山茶樹的茶花可以每年分20批開放,每次會開千余朵,花朵多而且大,花期長,有“萬朵山茶”的美譽。茶樹旁的庭院內,我們還見到了萬朵山茶花的保護者,一位從年青時就一直守護茶樹至今的古稀老人。院牆上掛著很多介紹他的事跡的圖片和文字內容,尤為吸引人注意的是老人年青時在盛開的茶花下英姿勃發的留影。
玉水寨的大門和圖騰
離開了玉峰寺,我們到了玉水寨。這裡完全是一個介紹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的地方。講述東巴歷史的彩繪牆壁、傳成東巴文字的學堂、供奉東巴神的玉水緣大殿、表演東巴舞蹈的舞台,還有祭祀、舉行東巴活動的廣場、表現納西民族生活環境的村寨等,在這裡走一遭,我們看到了古代納西人生產生活的古文明時代,看到了他們對於東巴諸神賦予的無限崇拜,還看到了這個古老民族豐富的情感世界。玉水寨的水也很出名,這裡有一眼被尊為“神泉”的水眼,是能養彩虹鱒魚的地方,是養育了麗江納西人的源頭。
其實讓我比較注目的是在玉水寨最高處的玉水源大殿裡看到的東巴諸神,當時的古納西人將對一些動物的圖騰崇拜,和自然現像、五谷雜糧等左右他們生活狀態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再加上一些想像,創造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人面獸身的東巴神。相較那些只在天上宮闕中出現的佛祖和神仙,我覺得這些東巴神更現實,更貼近納西古民的實際生活和自然情感。
大概是在玉龍雪山腳下,麗江周邊的景點好多都和“玉”字掛鉤,我們已經去過了玉蜂寺,也到了玉水寨,接著我們又到了一個地方叫玉柱擎天。景區之所以叫玉柱擎天,因為在海拔2800米高的巨石上有一處題著“玉柱擎天”的石刻,據說這是麗江的首位知府的題字。這裡地處玉龍雪山下第一村的玉湖村內,如今村已凋零,但那個在山腳下一待就待了27年的洛克博士的故居還保留完好,等待著好奇者去了解他是如何從一個農業專家變成了一代東巴文化大師的。這裡也是麗江歷代土司的後花園,每年夏日,他們都會到這裡位於玉龍雪山南麓的夏宮內避暑。
玉湖裡的玉龍倒影
我們走進景區,首先看見的就是美麗的玉湖,今天萬裡無雲、無風無浪的好天氣幫了我們大忙,讓我們看到了玉龍雪山十二影之首的玉湖倒影。只看見寬闊的玉龍雪山越過青青的山脈在靜謐的湖面上投射著自己的身影,就好像那條原本騰空在高原眾山之上的白龍,看到了清澈清涼的玉湖,一時興起就竄到這湖裡游水嬉戲呢。
玉龍雪山
從景區內的雪松庵左側向上爬,還是有些距離才能看到寫有“玉柱擎天”四個大字的摩崖石刻的,中途我們有好兩次都想放棄(徒步過虎跳峽的人已經沒力氣爬山了),但最終我們還是來到了這塊石壁前,一邊疑惑著這擎天的玉柱到底是指眼前的崖壁還是指玉龍雪山,一邊覺得為了看這四個字要爬那麼高……雖然有些吃力,但想到看到了玉龍雪山在玉湖裡清晰迷人的倒影,也覺得很是值得的了。
我們今天的最後一站是束河古鎮,很多到這裡旅游過的人都說,看過了麗江的繁華之後,一定要到束河來體驗清幽。當車子載著我們來到了古鎮那小小的四方街,我立即就被這個古老寧靜的小鎮吸引了,那古老的青石板路,那小橋流水的人家,讓我感覺自己好像正置身於一副江南水墨畫中。古鎮裡的每一間客棧、每一家店鋪都有自己的特色,既有納西民居獨有的風格,又很好的融會了江南建築的精秀,這種意境絕不是用一句詩意可以概括的了的。圍繞著四方街的是各式的商鋪,再往裡深入,你就可以看見有著不同規格卻同樣吸引人目光的客棧的庭院,這些庭院大都被設計成了供客人休憩、交流的空間,而客棧老板根據自己的創意將這些空間修飾的各具魅力,即便是不住店的游客,只要看到這些小巧精致但又個性十足的庭院,都會忍不住停下腳步,要在裡面找個位置好好地品味束河的美。
後來才了解到,束河原本是明朝木氏土司囤積各種中原手工藝人的地方,以方便他們為白沙和麗江兩地提供技能,後來在抗戰時期,茶馬古道的經濟貿易讓這裡繁榮了起來。因為有過中原的能工巧匠的點撥,束河的民居不像白沙民居一味樸素,也沒有麗江建築的華麗宏大,而是多了一點西子弄水的精致嫵媚,讓人過目不忘、愛不釋手。
束河古鎮裡有“神泉”九鼎龍潭,有納西人特有的將飲用、洗蔬果、洗衣物劃分開的三眼井,還有價格很便宜的扎染。一塊很大的扎染台布只要2、30元,我買了一條長到拖地的裙子只要50元,顏色和樣子都很漂亮,我當場就穿在身上舍不得脫,索性就穿回麗江了,只是苦了兩個男生要跟在我後面逛束河的服裝店。
離開束河的心情是很不舍的,總覺得這裡還沒有看夠,還有更美的地方等著***近。
回到麗江,想到這是我在這裡待的最後一個晚上,可還沒有到著名的酒吧一條街中的任何一家酒吧中坐過,就覺得有些不完整,無奈實在是招架不住那裡的嘈雜,結果還是回到了科貢坊。科貢坊的兩樓是一個清吧,在這裡和朋友聊天,不用扯著嗓門說話,窗外麗江夜裡的繁華也一點也不會被遺漏。此時的我,已經是愜意闌珊間,夢裡不知身是客。
2007年6月27日,今天我就要離開麗江了,本來想到黑龍潭看玉龍雪山的倒影的,因為機票出了點問題直到10點才解決,看看剩下的時間也不多了,就拿著地圖找還沒機會去的古鎮內的景點看看,發現在萬子橋附近有座普賢寺,於是就趕去看看,誰知卻是一座正在修葺的寺廟,倒是在緊靠著普賢寺的地方,被我們發現一家老作坊的傳統蜜餞店,是一對老夫妻一起打理的。雖然店不大,又開在比較偏僻的地方,但酒香不怕巷子深,這裡是很多多次來麗江旅游的朋友推崇的小店。老夫妻的特制蜜餞樣子看起來都是差不多黑呼呼的顏色,品種卻從櫻桃、菠蘿、李子到地瓜,冬瓜等等,甚至還有用蠶豆做的。店面左邊是作坊,右邊是門面,蜜餞都被放在一個個大罐子裡,價格都一樣,喜歡什麼就花6角錢從老板那裡拿個小罐子裝,裝滿之後過秤付錢就可以了。也可以用個小塑料碗揀幾樣自己喜歡的放在一起,過秤付錢之後就可以邊走邊吃了。考慮到我的行李已經被麗江據說絕對不正宗的犛牛肉干塞滿了,只好選擇後者小小品嘗一下了。
從麗江回上海的飛機又是逢乘必晚點的東航,可是我的心情一點也沒受到影響,因為在這7天的行程裡,有太多讓我回味無窮的人事物了。我想,只有親身來過這裡的人,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在麗江流連忘返,來了一次又一次,我將也會是對麗江難以割舍的其中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