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吳哥自助游實用攻略(景點篇1)

作者: apsara0728

導讀前言:愛上吳哥沒有什麼理由,那裡冥冥中似乎就是我前世的故鄉,所以在2006年初次踏上那塊土地後,強烈的牽掛與思念便不曾停止過,2年多後,我只有再度回到那裡,找尋前世的記憶。 希望你也能隨著我的步伐跟我走進吳哥的世界,用心愛上她。 一、羅洛士群(Rolous group) 羅洛士群是吳哥王朝的創建者阇耶跋摩二世建立的,也由此建立起了吳哥地區的首都地位,所以雖 ...

前言:愛上吳哥沒有什麼理由,那裡冥冥中似乎就是我前世的故鄉,所以在2006年初次踏上那塊土地後,強烈的牽掛與思念便不曾停止過,2年多後,我只有再度回到那裡,找尋前世的記憶。

希望你也能隨著我的步伐跟我走進吳哥的世界,用心愛上她。

一、羅洛士群(Rolous group)

羅洛士群是吳哥王朝的創建者阇耶跋摩二世建立的,也由此建立起了吳哥地區的首都地位,所以雖然羅洛士群現存的幾個寺廟與後期的寺廟相比,並無太多圈點之處,但它的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它被稱為高棉藝術的開端。

建造時間:9世紀

供奉宗教:印度教(濕婆派)

主要景點:神牛寺、羅萊寺、巴公寺

地理位置:從暹粒市區出發沿六號國道往東約13公裡

神牛寺(Preah ko):神牛寺的名字源於寺廟前供奉的三座神牛nandi的雕像(nandi是濕婆的坐騎),在三個寺廟中建造時間最早。走進破損嚴重的塔門,可以看到平台上前後並列著的六座塔廟。據說裡面供奉的是建造者因陀羅跋摩一世的祖先(前面的三塔供奉的是濕婆和男性祖先,後面的是女神和女性祖先)。寺廟結構相對簡單,主體由紅磚建造,並在上面抹上灰漿後進行的雕刻,大部分雕刻隨著灰漿的脫落而脫落,但從殘留的精美雕刻上仍不難看出它曾有的地位與輝煌。

主要看點:可以對比、品位一下前吳哥時代的雕刻特點。

參觀度:★★

出入:東門進出

參觀時間:1/2小時,5:00pm停止參觀

巴公寺(Bakong):巴公寺是因陀羅跋摩一世獻給印度教眾神的金字塔型寺廟,是羅洛士群中規模最大、地位最高的寺廟,現在在它的周圍還修建了新的寺廟和學校,值得前往。它摒棄了先期的磚制材料,采用青砂岩作為中央殿堂的主要建築材料,整體感覺上更接近於吳哥時代的後期建築。巴公寺的圍牆、塔門及周邊八座磚塔損壞較嚴重,但中央殿堂幾近完整(也有中央殿堂是後期修建的說法)。沿著三角梅盛放的參道,穿過椰樹倒映的護城河,便可直接到達中央殿堂腳下。中央殿堂建於5層平台之上的,每層平台存有獅子、印度神像的雕像,顯得威嚴而莊重。而當你站在高高的五層平台上,抬頭可以仰望中央殿堂塔尖上飾邊的層層蓮花瓣,低頭可以將周邊的一切盡收眼底,伴著身邊習習涼風吹過,不得不說這也是種享受。

主要看點:

1.最早的金字塔型中央殿堂,據說金邊的獨立紀念塔是以它為原型建造的。

2.2-4層四角的印度神像雕像部分保存相對完整,雕工細膩,與東梅奔的神像雕刻相似。

參觀度:★★★

出入:東門進出

參觀時間:3/4小時,5:00pm停止參觀

羅萊寺(Lolei):羅萊寺是吳哥王朝遷都吳哥前的最後一個寺廟,是建造者耶輸跋摩一世獻給祖先的寺廟。它建在高棉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湖――因陀羅池的中心島上,只是現在這人工湖已完全干枯,不見蹤影。羅萊寺現存四座紅磚砌成的塔廟,建築風格與神牛寺類似,但比神牛寺更顯殘破,除了門楣上刻著的敦厚結實、手持長矛的武士外,沒有留下過多的雕刻與裝飾。而今,人們在寺廟周圍建起了高腳屋的佛學院,僧侶們雲集於此,橙紅的袈裟給這裡帶來了一片亮麗的色彩與活力。

主要看點:四座塔廟之間建有十字形的石制水槽,交彙點有Linga造型,通過Linga形成的聖水通過水槽流向因陀羅池。這一設施是此處特有的。

參觀度:★

出入:東門進出

參觀時間:1/2小時,5:00pm停止參觀

二、巴肯山(Phnom bakeng)

雖然巴肯山僅僅是高約60米的小山丘,但它卻是吳哥三聖山之一,地位相當了得。當初耶輸跋摩一世將都城從羅洛士群遷到了以巴肯山為中心的吳哥,建立了它的神山地位,並以印度教須彌山的形式在巴肯山上建立了巴肯寺。沿著顛簸不平的小路到達山頂,巴肯寺便呈現與眼前。巴肯寺共有7層,像征七重天國,上面建有108座塔,因此也被稱作百洲塔。通往巴肯寺的台階高而陡峭,傲然的雄獅雕像座於兩旁。站在巴肯寺上,可以看到東南方莽莽叢林中的吳哥寺,可以看到遠處波光閃現的西池,甚至再遠可以看到更古老的聖山――荔枝山。巴肯寺中央殿堂損毀嚴重,地上落石無數,但美麗的Apsara仍舊綻放著不可抵擋的魅力,門楣上細節的雕刻也需要你細心的發掘。白天的巴肯山很冷清,而4:30pm之後,巴肯山上便沸騰了。作為吳哥地區為數不多的制高點之一,日落便成為這裡每日必然上演的節目,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聚集於此,等待著一天的落幕。

建造時間:9世紀末

供奉宗教:印度教(濕婆派)

地理位置:吳哥寺北面1300米,吳哥通王城以南400米

主要看點:觀看日落的好去處。但建議提前上山,畢竟巴肯寺作為一座大型建築,可看之處還是很多的。你可以站在高高的巴肯寺上,試著在四周找尋吳哥寺、西池、荔枝山的蹤跡;可以圍繞中央殿堂,發掘中央殿堂及偏殿上精美的雕刻;可以看著金色夕陽下滿臉金光的各色人群;可以混跡於人群中,在喧鬧中嘗試發呆的滋味…

參觀度:★★★★

參觀時間:2小時

三、王宮

建造時間: 12世紀-13世紀初

供奉宗教:印度教(濕婆派)

地理位置:吳哥通王城內

主要看點:

1.可以在空中宮殿艱難的攀爬中體會國王與蛇精的故事。從空中宮殿上可以看到巴方寺的全景。

2.女池池壁上有三層精美的雕刻(最下面一層是魚、鱷魚等動物,上面二層是女神),西側的保存的要更好一些。

參觀度:★★★

參觀時間:1小時

四、女王宮(Bantery stei)

女王宮的建築以其小巧玲瓏、精致剔透、富麗堂皇而著稱,素有“吳哥古跡明珠”和“吳哥藝術之鑽”的美譽。陽光下的女王宮更是散發著紅砂岩特有的粉紅色光芒,其上精致、深邃的雕刻就像是從石頭裡綻放出來的一樣,鮮活而生動,著實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建造時間:10世紀

供奉宗教:印度教(濕婆派)

地理位置:暹粒城東北約35公裡處

主要看點:

1.暹粒市區到女王宮途中田園風光美不勝收(當然旱季要差很多)。

2.女王宮遍布每一寸肌膚的柔美、細膩、深邃的雕刻,可以讓每一個人為之駐足。門楣、廊柱、窗框上每一點雕刻上就是一個故事,因此,在感嘆與細細品位之外最好能對印度教神話故事有個了解,那樣會對你的游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3.注意不要忽略參道兩側破損建築上的門楣以及水池邊擺放在地上的雕刻碎片。

4.主殿堂上的Apsara有東方蒙娜麗莎的稱號,值得關注。

5.中央殿堂前跪立的獸頭人身雕像原件已搬到金邊國家博物館去了,現存的是仿制品,顏色、雕工都談不上精致,甚至有些影響女王宮的整體感覺。

參觀度:★★★★★

參觀時間:2小時。最好選擇在上午10:00前或下午4:00後,那時的光線最佳,粉紅色的砂岩盡顯一股柔媚的氣質。大批的人馬,特別是旅行社一般正是選擇在上午參觀,這對女王宮這樣的小地方來說確實會顯得有些擁擠與喧鬧,所以選擇4:00pm到達或許會更明智一些,既可以有一個安靜的環境細細品位,又不失是光線最佳的時刻,何樂而不為呢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