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親身游歷,有轉載到其他地方者,請先聯系,謝謝!
對基諾族很陌生,也許學生時代的地理課上有學過,但是已經年代久遠的事了。在對西雙版納失望之余,而我又因護照的關系不能馬上離開。無奈之下,還是選擇了西雙版納地圖上的一個地方,去消磨掉半天的時間。原本選擇猛泐園,又看到基諾山景區,是中國唯一一個在雲南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最後一個確認的民族,人口不多。
已經去過不少少數民族的地方了,有苗族、藏族、回族、傣族等等,感覺商業的浪潮衝刷了書上的那些特色。衝著再次去看看少數民族的地方,聽說離景洪市區也就40分鐘左右的車程。去了汽車站,買了票,雖然票上是11:30開車,不過車滿就發,所以不到時間就走了,以為可以早到,卻沒想到在路上又載人、超載,一個小時候才停在了基諾山寨景區的大牌門前。3月17日。
看到了售票、驗票處,又看到價格,竟然是120元/位,黃金周周末100元/位,70歲老人沒有免費,65元/位。感覺就想又被搶劫了一樣,但是既然已經在這裡了,那麼還是被搶一回吧。
帶著不是很好的感覺,走上了裝飾滿牛頭骨的上山小道。據說每個男子的成年禮上都要親手殺牛,代表著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狩獵了。牛頭代表著財富和好運,所以哪個寨子的牛頭多,就表示那個寨子越富有。
走完牛頭上山道,就看到有兩個雕像,那是基諾族的祖先。基諾族人自稱是“舅舅的後代”或者是“尊重舅舅的民族”,導游和我們講了來歷,我又在網上查了一下,引用傳說如下:
創世傳說《阿嫫腰北》: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宇宙間全是茫茫大水。一天,水中突然出現一個龐然大物,漂浮很長時間後,突然裂開了,從裡面走出一個力大無比的女巨人,她就是阿嫫腰北(注:阿嫫即母親;腰即大地;北即翻或造。全句譯為“造大地的母親”)。
阿嫫腰北出來後,把那龐然大物一分為二,造出天與地。用9根巨繩把天吊起,再用9根巨柱支撐在天地間,把天地固定下來。接著造出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峽谷、江河、平原。
為了使大地充滿生機,她又造出了樹木、鮮花、小草及動物和人類。但這些動物、植物都像人一樣會說話,且相互都想征服對方,大地一片混亂。阿嫫腰北便造出七個太陽,想曬死動、植物。七個太陽射下,許多植物、動物都曬死了,但還有一些動物躲起來了。阿嫫腰北便決定發洪水淹死它們。在世間萬物中,阿嫫腰北唯獨鐘愛人類。為留下人種,她把一對剛出生的孿生兄妹瑪黑和瑪妞放在鼓裡,裝上食物。於是,她呼風喚雨,讓傾盆大雨足足下了七天七夜,洪水把大地萬物全部淹死了。
創世神話《瑪黑瑪妞》:大水不知淹了多少天,瑪黑瑪妞在大鼓裡把東西都吃光了,洪水終於退去了。兄妹倆走出大鼓,這就是“生傑卓米”(注:這是基諾族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
後來,他們遇到一位“阿匹”(注:老奶奶),其實阿匹就是造物主阿嫫腰北。她給了兄妹兩九顆葫蘆籽,並讓他們分三窩種下,最後只長出了兩棵。其中只有一棵開花結果,兄妹倆靠吃葫蘆瓜為生。後來,他們發現了一個奇大無比的葫蘆。這個葫蘆熟落後,裂為三塊,第一塊滾下山,長出了花草樹木;第二塊滾下山,變成了各種水生、陸生動物;第三塊裡面飛出了各種鳥禽,雞鴨也跟著出來。
瑪黑瑪妞長大後,為繁衍後代,他們成了親並生育了六個兒女,三男三女,長大後又相互婚配,形成了基諾族烏優(老大)、阿哈(老二)、阿西(老三)三個胞族。基諾族的後代便繁衍下來了。
兩個神話和傳說相互關聯,講述了基諾人所理解和認同的女神誕生、宇宙萬物產生、基諾人繁衍過程。
以上文字引自於《中國網》-《認識中國》
因為祖先是從鼓裡走出來的,所以鼓在整個民族的地位都很高,鼓也是基諾族的圖騰之一。差不多在每個家裡,都會擺一個鼓,所以去做客的,要注意,不可以碰那個鼓,鼓在基諾人家是很神聖的。
在雕像後面,是一個小山坡,最初看到的是瑪妞的頭部雕像。據說早期的是石刻的,後來是因為旅游,為了長久保持,就澆了水泥。繼續往前走,往山丘上拐進去,才發現,自己已經站在瑪黑的“腰部”了。原來整座山丘就是瑪妞的整個身軀,是模仿她當年被水衝到某地,從鼓裡出來的一個仰面的姿勢做的。這個真的是很有創意,也做的很不錯。
橫穿過當年江澤民看望基諾族修建的水泥路,再路過神鼓亭、太陽花造型樹栽後,就到了大公房,大公房前面有根圖騰柱子,由基諾各個圖騰組成,具體年代說不清了,據說是好久了,但是圖騰是隨著基諾族的出現而誕生的。基諾族崇拜太陽,柱子最頂端就是一個太陽,接著是土、火、水、木神,詳細的順序說不清楚。
大公房以前是男女約會的場所,現在改為博物館了。裡面陳列著基諾族在跨入現代社會前的原始社會工具的展示,有不少東西現在還在用。最新奇的是兩件東西:雞毛火箭信和“請帖”。由雞毛、辣椒、火棒和竹子組成的信代表著事情很緊急,務必要在天亮之前趕到。請帖是由葫蘆和葉包肉組成的,就是請你喝酒吃肉的意思,是婚貼。一般都會提前口頭通知,然後把“請帖”掛在你家門前,顯示邀請的誠意。
大公房裡還看到了基諾美女的照片,有兩個很明顯的特征,一是牙齒是黑的,她們嚼一些檳榔和茶葉,以及其他東西,有染牙和護牙之用;二是耳洞很大,以至於把耳垂拉到了靠近肩膀了,據說最大的耳洞可以穿過一個成人的拳頭。
然後走到了卓巴房,據說以前是一個大長老住的,現在也是類似於博物館了,展示基諾人房子的結構。進了房子首先可以看到房間在兩旁,中間是寬寬的過道,左手邊有灶台。據說基諾族人是一個家庭同住一幢房子的,父母住在神女柱的屋子,長子成婚之後,住家神柱的屋子,然後兒子成家之後再依次分屋子,還可以分到一個灶台,家族擴大不夠房間,可以把屋子往外延。過世人作主的房子要過幾代人後才可以搬進去住,而其灶台也要絆倒一個腳,以說明有人不在了。在生命柱旁,有張床,這個不是在房間裡的,在類似於大廳。那是給產婦生子後坐月子用的,產婦要吃好看的雞、鳥下的新鮮的蛋,不吃難看的東西,這樣生出來的孩子才會好看。而產婦生孩子是在陽台上,不可以在屋子裡生,那樣不吉利。
在卓巴房裡還看到有織布機,還有婦女在那裡織布,那是很長的一條。旁邊還有一個客房,其實是沒有門、牆的,就是擺了一張床,還有一個灶台呢,據說要是客人不習慣主人家的飯菜,可以自己開伙。牆上掛了幾張2位總書記看望基諾族的照片,還有50年代6位到基諾族做研究工作的同志和5位長老的合照。
基諾太陽舞,基諾語稱“厄扯歌”,是基諾族民間舞蹈中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在群眾中有著深遠影響的舞蹈,被視之為本民族的“根譜”。據本民族的創世神話傳說,基諾族的祖先瑪黑、瑪妞在創世女神阿嫫腰北的庇佑下,利用一只狀似太陽的大鼓躲過了洪災,後繁衍了基諾族,因此基諾族自認為是太陽鼓裡走出來的民族,視太陽鼓為神物,並以歌、舞、節慶祭祀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紀念,每逢重要節日或有重大祭祀活動,特別是每年的“特懋克”(打鐵節),都要敲響太陽鼓,歡跳太陽鼓舞。基諾太陽鼓舞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已成為標識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目前,基諾太陽舞已被確定為西雙版納州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語摘自太陽舞台旁的文字說明。
那裡有當地的人作表演,我們在觀看表演至於還可以品嘗一些水果和黑豬肉,據說那個豬肉是真正綠色食品,純天然喂養,不添加任何化學輔劑,是挺好吃的。還有基諾族人自釀的苞谷酒,我是不喝酒的,但是也嘗了一點,有些烈,但很清香。
表演過後,走過牛角路--是真的牛角鋪在水泥路上做裝飾的,到了一家茶葉廠,小坐一會,聊聊茶經。我是喜歡喝茶的人,對茶有一點了解,巧的是普洱茶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所以和老板,或者叫茶人更合適,聊的挺好。他說他正在坐一個文化組合系列,介紹基諾文化,基諾茶葉和提供住宿,可以讓游人參觀寨子。我們就說可以在第二天搬去住嗎?這樣可以近距離看基諾寨子,當時是因為行李都在景洪,所以得回城拿東西。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喝完茶後繼續參觀景區。有打鐵鋪演示打鐵,還有個小伙子,空手爬了很高的樹,以及幾個小伙子表演吞火、噴火、爬刀山,是很厲害的特技!雖然在不少地方都見過,還是為他們的安全捏把汗。再經過染布坊、竹匠屋、酒坊,就出了景區了。
到景區的一般都是打車,或者跟團,像我們這樣的散客很少,所以等了好一會還是沒見公車經過,只有路過的出租車。協商了價格合適,就跟著回到了景洪。一路上,司機老是和我們推薦一些他可以帶我們去的景區。不願意破壞了從基諾族帶回來的好心情,就有一搭沒一搭的和他搭腔幾句。
回到景洪,查郵件。竟然收到了在元陽看梯田時遇到的兩個德國朋友的郵件,說他們已經在景洪了,希望可以出來聚聚。我很高興得回了郵件,告訴他們我發現了一個好地方,如果有興趣的話第二天可以一起去。我們約了見面的地方,一起吃飯,又到我這裡吃了那個大木瓜。他們對景洪也是挺失望的,覺得沒有想像中的好。
3月18日,我們一行四人就前往了基諾山寨的巴破村,還是坐公車去,11元一位-出租車司機要價從100-70,還是公車省心-我們在寨口下了車,一路拖著行李走了上去。到的時候已經是將近一點了,木家還沒吃飯,他們給我們備了一桌菜,和他們一起吃。也許是我們人多了,他們就單獨給了我們一桌,很好吃,很綠色。還有一碗螞蟻蛋,前一天我嘗了一口,據說蛋白質含量很高,但是我還是沒敢再吃。
飯後把行李放下後,就我們自己去了茶山,有遇到采茶人,他們都很和氣,一種很純樸的感覺。給他們拍照片或者和他們一起拍,他們都很客氣,也都樂意。一路在山裡走了一個多小時,滿山都是茶樹,只不過認不出新老。怕天晚了,之後就往回走了。
快到寨子時,已經是5點了。順道路走到景區的瑪妞的山丘像那裡,給德國的朋友看。正好碰上景區的人員,他們就斥責我們沒買票進來看。沒有說我們昨天買票了,只是說他們沒有樹牌子,說這是景區地界,而且這是基諾文化,為什麼不可以看一眼。況且那是下班時間了,不過他們還是把我們趕了出去。
回到木家,晚飯還早,天色也還早,我們就隨便逛逛。寨子裡也有小店,還有雪糕,Lou很喜歡吃雪糕,我們就去買了幾根。蒙牛的隨便,山下賣1.5元,我們付了2.5,當時以為是上山貴一些的。不過第二天,我們男店主賣的是1.5,呵呵,原來也有宰人的。隨口告訴了木家人,他說那個女的不是基諾族的,是愛妮族後來遷進來的。她確實是做生意的料子,我們在問她哪裡可以買竹子杯時,她帶我們去竹匠家裡,竹匠又去景區拿了給我們。她把每個杯子的價格都在景區問的時候的價格加了將近一半,當時我考慮到老竹匠大老遠的跑去給我們拿,我也就沒點破;而且竹匠家裡還請我們去家裡坐坐,不好意思說什麼。
晚飯依然很豐盛,很好吃。吃完後小坐會就到了所住的房子,因為是還在裝修,廁所什麼的都沒好,以大自然為解決之道了。我們整理了照片,又看了電影,這一天就這樣好心情的過去了。
3月19日,原定計劃在4:30或者5點(早上時間)起床的,去看他們割膠。據說割膠要在大清早,太陽出來之前割的,這樣膠才不會凝固。我從來就見過,朋友們也是,所以決定犧牲寶貴的睡覺時間,去看看怎麼回事。還好,他們很體諒我們早起的困難,到了將近六點才讓我們去,真是太善良了。
天色朦朧亮,月亮也有一點掛在天邊。我們到了膠林,看到了他們怎麼割膠的,很長見識。就是在橡膠樹上割一層皮,不能割的太深,要不然樹要受傷,就不能再割了,割到恰到好處時,就可以看到膠液流出來了,是白色的。有個碗接著,據說碗滿了之後,就可以收膠了。現在的季節差不多三天收一次,到了六月份左右就可以一天收一次了。橡膠樹大概種下去7、8年就可以割膠了,可以割56年左右。
在我們快離開的時候,看到在山坡下還有燈光閃,是其他人家的人在干活了。真的是蠻辛苦的。
以為可以回去睡個回籠覺,想不到該是吃早飯的時間了。回到房子梳洗了一番,天色就已大亮。到了基諾山鎮上吃的米線,到雲南之後幾乎每天早上都吃米線,還是挺好的。一天在一家飯館聽到一個人說,他天天在這吃米線,估計快長的和米線差不多了。吃完早點又逛了一下菜市場,買了點中午要燒的菜。
從鎮上回來,本來是要喝點茶的,不巧的是碰上了停電,要晚上11點才來電。於是我們幾個買了一些普洱茶,屬我買的最多,作為禮物,還可以在那裡直接物流回去。
不想耽擱人家太久,我們就自行出去轉轉寨子,被告知只要沿著公路一直走,就可以到不同的寨子。結果是我們走了好久都沒看到,正巧有一個拖拉機,我們招手,他們停下來,給我們帶到一個寨子。可是,我們竟然忘了還要走回來,一路走的很累,又沒有車,只有摩托車經過。考慮到Lou年紀大了,我們還是堅持走下去,幻想著可能還會有拖拉機,又不好意思告訴木家說我們走不動了,只是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中飯可能要晚一些了,還好他們也晚吃。
終於,在走了一個半小時後,到家了。當時的腿都感覺快斷了,以為是走了很多很多路。但是他們告訴我們,兩個寨子也就5公裡的距離。哎,真是不行那!後來看到網上說在那一片樟氣比較重,這樣會影響體力,就給自己找了這麼個理所當然的借口。
中飯過後,該是時候告別了。他們沒收我們的錢,這25個小時期間,就是白吃白住了。感覺很過意不去,就買了一些雞蛋,其他的也不知道該買什麼。只能是在今後的路上,買點紀念品,謝謝他們的好意了。
基諾人,給我很好的感覺,希望旅游業的開發不會帶走他們的淳樸。木家人說,要是我有朋友要去,盡管聯系他。我想,要是我還會路過附近,一定會再去的。
因為很累,所以還是回景洪,在這裡休息一下,晚上還是四人一起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