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游塔爾寺,還有一處對我觸動很大,那就是酥油花陳列館。
酥油花、壁畫、堆繡是塔爾寺這座寶庫中的三朵奇葩。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藝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裡,從網上摘錄了些關於酥油花的簡單介紹供大家參考。
酥油花的來歷
相傳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聯姻,文成公主被迎送到拉薩時,帶去了一尊釋迎牟尼12歲等身像,供奉於大昭寺。藏族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獻了貢品。按習俗,有六色貢品,即花、塗香、聖水、瓦香、果品和佛燈。可當時已是草枯花逝之際無法采擷鮮花,只好甩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獻於佛前。以此說法,酥油花藝術發明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酥油花的介紹
酥油花以酥油為主要制作原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類食物,是用牛奶經過反復攪拌後提出的黃白色油脂。這種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色澤純潔清香撲鼻,可塑性極強。其塑造的工藝品,具有形像逼真,色彩鮮艷,精巧玲瓏等特點。
酥油花的制作工藝
酥油花的塑造工藝極為復雜而獨特,多在冬季從農歷10月15到來年正月15的三個月間進行。為了使酥油更加光滑細膩,去掉其中雜質塑造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要先將酥油浸泡於冰涼的水中長時間揉搓成膏狀備用。塑造之前油塑藝僧先要沐浴發願,進行宗教儀式。儀式畢,掌尺和其他藝僧一起選議酥油花的題材然後設計腹稿精心構思、策劃、布局之後。便分配給擅長人物、動物、花卉、建築的師傅帶領各自的徒弟,在氣溫零度以下的陰涼房間開始分頭工作。
酥油花豐富的題材
酥油花表現的藝術形式多樣,題材內容十分廣泛,多屬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傳記、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佛像和人物形像等。而且逐步發展成為立塑和浮塑相結合、單塑和組塑相結合,花架和盆塑相襯托的多種形式。
塔爾寺的酥油花
油酥藝術和十五花燈節傳到格魯派發祥地塔爾寺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起初,酥油花的內容單調,制作粗糙,後來塔爾寺相繼建立了上下兩個酥油花院,專門培養油酥藝僧。藝僧憑著對佛的虛誠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花樣年年翻新,內容題材不斷變化。技藝越加精湛.甚至超過了酥油花發源地西藏的一些寺廟。
關於更多的制作工藝,大家可以瀏覽http://www.zhanxian.cn/minzuminfeng/minzujingwu/2007/10/19/1019155955132.shtml
由於酥油花館內禁止拍照,所以,很遺憾,我無法和大家分享館內的陳設,雕塑。但乍看之下,雕塑非常之精美,如果事先不知道的話,你絕對想像不出這完全是由酥油加工完成。佛像威嚴的神態,炯炯的眼神;點綴的精美的花叢,細膩的花瓣,無不是美輪美奐,栩栩如生。但細看之下,你就會發現幾只斷手,幾枝花枝,幾朵花瓣掉落在底部,還有一尊佛像一小半的鼻子也找不到了,讓人在感觀上一下有些難以接受。
細想之後,你更不由不懷疑酥油花雕塑創作的可行性。在此,鄭重聲明,這麼寫完全沒有任何不敬之處,只是心裡尤其為那些僧人難過。因為聽導游介紹,由於酥油花工藝的特殊性,為了使酥油更加光滑細膩,去掉其中雜質塑造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一定要先將酥油浸泡於冰涼的水中長時間揉搓成膏狀備用。基於此,所以,只能選擇在寒冬腊月才能進行,否則,雕塑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就融化掉。可想而知,長期從事此創作的僧人們,沒多久,全身,或身體的各部位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如關節炎,風濕病,甚至於終身殘廢的都很多。雖然說寺廟會把他們長期供奉起來,但想到那麼多僧人從此就部分或完全喪生獨立生活,工作的能力,還是很為他們感到惋惜。
當然,如果酥油花完全能夠長期保留下來的話,又另當別論。但僅僅是在每年的冬季向公眾開放,然後就不得不任由其融化,次年再重新塑造一組新的腊像的話,也實在是太浪費了呀。什麼時候,我們的酥油花工藝也能如腊像制作那樣成熟,永遠地綻放絢麗的光彩呢?
酥油花工藝如此,推而廣之,其他,眾多的中國傳統工藝呢?
待續…
Yoyoujoyce
20081207
附: 照片鏈接:http://www4.kachayu.com/photolibrary/t_=133450828
因為雅虎還在升級階段,所以,沒法大批量上傳,這次就暫時上傳到哢嚓魚吧。
更多旅游照片鏈接,請參見:http://photos.i.cn.yahoo.com/joyce_yinjun/關鍵詞:酥油花酥油塑造藝術可行性塔爾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