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游記(四)(“食為天”)

作者: yulinglongjennifer

導讀1月29,周四,初四,這天下了一天的雨。在北京呆慣了的我,不怎麼喜歡下雨天,總覺得雨天出門打著傘或穿著雨衣是很麻煩的事情,於是一天都沒有出門,窩在家裡。不過,回揚州之前就已經預料到的寒冷果然還是毫不吝嗇的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它的威力。習慣了北京冬天有暖氣的日子,就再也抵受不住南方這沒有暖氣的濕冷的冬日。晚上睡覺時,蓋了三層被子,還有電熱毯 ...

1月29,周四,初四,這天下了一天的雨。在北京呆慣了的我,不怎麼喜歡下雨天,總覺得雨天出門打著傘或穿著雨衣是很麻煩的事情,於是一天都沒有出門,窩在家裡。不過,回揚州之前就已經預料到的寒冷果然還是毫不吝嗇的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它的威力。習慣了北京冬天有暖氣的日子,就再也抵受不住南方這沒有暖氣的濕冷的冬日。晚上睡覺時,蓋了三層被子,還有電熱毯,但是臉露在外面,就能明顯感覺到寒冷的氣流在臉面周圍流動,並不是風,就是濕冷的氣流,於是不得不把上層的被子拉過頭頂才能好些。而白天,其實出門反而不冷,但只要呆在家裡不活動,靜坐著,就冷的難受。手是冰涼的,腿上不管穿了多厚的褲子,還是感到陣陣涼意。而且,很是討厭在屋裡還得穿著厚厚衣服、不像在北京在家裡可以只穿著一層舒適衣服的感覺。聽著我一個勁兒喊冷,爸媽他們總覺得奇怪,他們說冬天最冷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呀。他們是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氣候,不像我這樣體會到鮮明的對比。

傍晚,雨終於不下了,於是我們一家出門,去“食為天”吃飯。這是一家據說“淮揚菜”做得很好的飯店。餐廳面積不小,環境也不錯。回來之前,我還特意在網上查得了它有名的菜式,點了“麻香鴨掌”(這是網上大家都推薦的一道涼菜,確實不錯)、“蟹粉獅子頭”(我感覺倒沒有北京“無名居”做得好)、“清炒河蝦仁”(非常不錯,小小的河蝦仁非常鮮嫩)、“鹽水鵝”(鵝肉太老,還沒有小時候記憶中路邊小攤賣的好吃)、“蟹粉豆腐”(很不錯,蟹粉量很足、豆腐很嫩,想來如果秋天正值吃蟹的時節的話應該會更好吃)、“煮干絲”(說實話我對這道菜沒什麼感覺,因為不是太喜歡吃豆腐干,不過既然是淮揚的名菜就點了嘗嘗,無非是把豆腐干絲配上各種配料煮在湯裡)、“揚州炒飯”(確實不錯,配料很豐富、米飯的硬度剛剛好),前面的這幾道菜都還可以,但沒想到我們點的素菜“清炒豌豆尖”,直到最後才上來不說,那盤子裡,厚厚的一片油,哪兒符合“清炒”這樣的名字,還不如媽媽炒的糖醋味的豌豆尖好吃。我們都說這最後一道菜真掉鏈子。

其實我對“豌豆尖”有獨特的感情,因為豌豆尖是南方特有的東西,在北京的一些餐廳裡,雖然也能看到“豌豆尖”這道菜,但是其實只是“豌豆苗”,不是豌豆苗的“尖”兒這更鮮嫩的部分(這是我自己感覺的,不知對不對,我並不清楚豌豆苗的尖兒是不是就是“豌豆尖”)。而小時候,每到過年,年夜飯那滿滿一桌子菜裡,媽媽必然會炒上一盤“豌豆尖”,很能解油膩。所以“豌豆尖”就成了我記憶中家鄉特有的東西中的一部分。而長大了之後,如果不是在冬末回家,就吃不到這樣菜,因為它只有這個時節才有。我曾經在北京的菜市場尋找了很久,都沒見到這樣菜。不過讓我高興的是,就是前不久,就從揚州回北京來沒多久,我在“朝內菜市場”竟然發現有豌豆尖賣了,讓我高興了好一陣子,只是不知為何,自己總也炒不出媽媽做的那種味道。還有一樣跟“豌豆尖”一樣、南方特有、北京找不到、而且只在特定季節有的菜,是“菊花菜”。它是只有夏天才有,葉片很像菊花葉子的形狀,但是不知道和菊花到底有沒有關系。爸媽在家門前的花圃裡種有綠油油的一大片,吃的時候掐下每株尖頭的部分,做湯,那湯的味道是一種獨特的清香,喝完之後很久嗓子眼裡還留有這種清香,在炎熱的夏天很讓人舒心。而這種菜,我在北京還從來沒有看到過,不過,這次從揚州回來,我帶回了一大把菊花菜的種子,准備自力更生,等到天暖和了在一個大花盆裡播種,希望能成功。而第三樣菜,是最讓我郁悶的,因為“豌豆尖”和“菊花菜”只要是寒假或者暑假回家就能吃到,可是“枸杞芽”,只有短短的三四月間的春天才有(也就是“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時節),而這時節一般我是沒有機會回家的。這種菜有微微的苦味,但是炒了吃或涼拌,有一種清爽怡人的味道。這種味道,只能留在我記憶中了,除非何時能剛好趕在這時節回家。我們幾人點的這幾樣菜,共花了300元。



(麻香鴨掌)



(獅子頭)



(清炒河蝦仁)



(煮干絲)



(揚州炒飯)


精選遊記: 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