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土地-寧夏印像

作者: 夜色一杯

導讀 (鎏金銅牛) http://sam3171.blog.***/ "行萬裡路”是自己自小就立下的一個志向。 而今如願去過了許多地方,卻總是因為忙碌,沒有寫下些什麼。 09年3月17日,有幸到銀川,發現寧夏這片土地和自己心中的印像反差很大,就有了寫點什麼的想法。 其實去寧夏是自己走遍全國省、區、直轄市計劃的一部分。記得1999年機票都訂好了,卻因為突然有事去不了,這一拖就是十年,結果寧 ...


(鎏金銅牛)

http://sam3171.blog.***/

"行萬裡路”是自己自小就立下的一個志向。

而今如願去過了許多地方,卻總是因為忙碌,沒有寫下些什麼。

09年3月17日,有幸到銀川,發現寧夏這片土地和自己心中的印像反差很大,就有了寫點什麼的想法。

其實去寧夏是自己走遍全國省、區、直轄市計劃的一部分。記得1999年機票都訂好了,卻因為突然有事去不了,這一拖就是十年,結果寧夏、西藏、台灣成了我的清單上的最後3個省(區)。許多事情就是這樣,一旦錯過就會拖很久,甚至永遠錯失,還好,我沒有錯失寧夏這個神奇而有美麗的地方。

寧夏在許多人的心中是個不起眼的地方:面積狹小,在全國省區排名倒數第2;人口不到600萬;歷史方面也似乎乏善可陳;屬於西北,卻遠不如其它4省(區)在旅游方面資源豐富。等我走進寧夏,才發現並非如此。

寧夏面積雖小,卻處於高原與山地交錯地帶,大地構造復雜,地貌類型多樣: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西、北、東面沙漠環抱,六盤山由綿延最南邊,賀蘭山橫亙西北;黃河由南向北奔流衝積成了銀川平原,這裡不僅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而且水網縱橫,灌溉發達,湖泊濕地密布,稻香魚肥,沙鷗翔集,在西北之地看到如此景像,確實讓人感嘆。多樣的地貌造就了寧夏獨特的旅游資源:如沙坡頭、沙湖等。

寧夏地處中原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彙地帶,加之大量穆斯林的遷入,形成了獨特而多元的文化特征,比如在面積不大的銀川,你可以看到和西安類似的鐘、鼓樓;富有道教特色的玉皇閣;大大小小的清真寺,還有佛教寺院西夏皇家寺院承天寺。這些建築風格各異,充分體現了寧夏文化的多元化。

寧夏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而公元1038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西夏王朝,曾經與兩宋遼金相抗衡,傳國長達190年,到公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屠城,大量典籍史書焚毀,因此所存記錄甚少。西夏王朝對開發西北貢獻很大,理應在中國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二十四史中,西夏僅以“傳”附於宋、遼、金三史,而無西夏史,使人們對西夏的了解和認識受到很大限制,也給這段歷史蒙上了神秘色彩 。

2008年,寧夏博物館新館作為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的獻禮項目正式開館,為人們了解寧夏提供了方便。

新館藏有文物近40000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余件,一級文物159件,藏品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國博物館中獨樹一幟。

在參觀中我對以下文物印像深刻,特別介紹一下:

岩畫岩畫就是人類在岩石上制作的圖畫。其制作方式有鑿、打、磨、繪等多種。岩畫內容既有牛、羊、馬、虎等動物,又有日月星辰、抽像符號,還有狩獵、放牧、征戰、祭祀、娛樂等生產生活場景。

寧夏岩畫作於何時,又是出於何人之手?種種研究表明:寧夏岩畫,應是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在不同時期制作完成的。意大利一位岩畫專家曾說,自從人類有了殿堂之後,岩畫就不會再產生了。當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人類就無需再在岩石上刻畫了。早期岩畫,可能是當時人類反映世界、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

岩畫是原始人類鑿刻或描繪在岩石上的史書,是研究人類童年時期思想觀念、經濟生活、社會狀態、藝術創作、民俗風情、生活環境的百科全書,是重建人類史前史、探尋文明源頭的珍稀瑰寶。

寧夏擁有賀蘭山岩畫、中衛大麥地岩畫等5大岩畫區,近萬幅岩畫。它們數量巨大,內容豐富,內涵獨特,具有舉世公認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

鎏金銅牛1972年,在經過長期准備之後,考古工作者終於開始了對銀川市郊地下21米深的“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的正式發掘。在這座屢經盜掘的西夏王陵裡,考古工作者從盜墓者屍骨堆中發現了一只“牛角”,從而帶出了一只曠世獨有的“鎏金銅牛”。它身長1.2米,重188公斤,全身散發著柔和的金光,四腿呈內屈跪伏狀;牛首高抬,兩角彎出優美的弧度,頸部寬厚有力,皮膚皺痕明顯;尤其是雙眼炯炯有光,卻又呈現溫馴之態。經考證,這只銅牛是王陵的陪葬之物,後被定為國家級文物。



(唐代胡旋舞墓門石刻)

唐代胡旋舞墓門石刻《新唐書·禮樂志》說:“胡旋舞,舞者立球(當為毯)上,旋轉如風。”《樂府雜錄》也說:“胡旋舞,俱於一小毯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毯上。”

胡旋舞,又叫胡騰舞,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在唐人的詩賦中多有描述,唐朝詩人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詩中的一句,他的全詩是這樣的:“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織成蕃帽虛頂尖,細氈胡衫雙袖小。手中拋下葡萄盞,西顧忽思鄉路遠。跳身轉轂寶帶鳴,弄腳繽紛錦靴軟。四座無言皆瞠目,橫笛琵琶遍頭促。亂騰新毯雪朱毛,仿佛輕花下紅燭。”詩中對胡旋舞作了極為生動的描寫。

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軟舞兩種,健舞主要表現矯健之美;軟舞主要表現柔和之美。《胡旋舞》屬於健舞。胡旋舞的特點是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奏鮮明。胡旋舞是因為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

唐玄宗李隆基對於胡旋舞十分偏愛,他的寵妃楊玉環和寵臣安祿山,為了取悅於玄宗,也常常在宮廷上眉飛色舞地跳胡旋舞。

胡旋舞的舞者多為女子,有獨舞,也有三、四人舞,後來也有男子跳的,據《舊唐書·安祿山傳》雲:“(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但要注意的是,在唐朝漢人女子能做胡旋舞,漢人男子中有身份的人一般不作胡旋。 楊貴妃胡旋舞跳得極為出色,作為女子,能為胡旋,不足為奇。安祿山作為男子“作胡旋舞,疾如風焉,”這是因為安祿山是胡人,而不是地地道道的漢人。

唐代胡旋舞墓門石刻,刻畫的是男子胡旋舞形像。1985年6月出土於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窨子梁發掘的唐墓中, 這在唐代墓葬中尚屬首次發現。單扇石門呈長方形,長88釐米,寬42.5釐米,厚5.4釐米。上下有圓柱狀榫,兩扇門面閉合處各有一孔,出土時用鐵鎖鎖扣。門正面鑿磨光滑,各雕男舞伎一人。舞者深目高鼻,虯須鬈發,胸寬腰窄,上著窄袖衫,下著短裙,足登長筒靴,旋身揚臂舞蹈於一圓形毯上。兩人舞姿造型略有不同, 左門舞人(面對右側)以右腿為主力腿,立於小圓毯上,左腿掖於右腿前面,雙手高舉過頭,作抱拳式,飄帶縈繞。右門舞人,右腳未著地,左腿側伸,略微屈膝,右手舉飄帶於頭上,左手旁伸作提襟狀,兩舞者動作雖非對稱,但均為空間急速旋轉的連續舞蹈動作造型。恰如白居易《胡旋舞》裡的描述:弦鼓—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該墓門石刻以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

通過對寧夏博物館的參觀,使我對寧夏的文化、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改變了以往對寧夏的看法。寧夏雖小,卻有著奇特的地貌、多元的文化、神秘的歷史,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而我也在心裡由衷的感嘆:祖國的每個地方都如此偉大,值的我們去用心體驗。


精選遊記: 銀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