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九日行之行走於台懷鎮南北

作者: 單飛的日子

導讀8月26日是在五台的第三天,今天的主要活動是台懷鎮附近各寺廟,前天買的地圖在今天可派上大用處了。在五台山的日子裡,我總喜歡早起,看著陽光把台懷鎮喚醒的感覺很好,而且早晨的鎮裡和各個寺廟都比較安靜而純樸。這天是從7點半開始我的旅程,先北上。路線是:龍王廟—廣化寺—普壽寺—七佛寺—集福寺—普樂寺—碧山寺—光明寺。 龍王廟(又是龍王,不知五台 ...

8月26日是在五台的第三天,今天的主要活動是台懷鎮附近各寺廟,前天買的地圖在今天可派上大用處了。在五台山的日子裡,我總喜歡早起,看著陽光把台懷鎮喚醒的感覺很好,而且早晨的鎮裡和各個寺廟都比較安靜而純樸。這天是從7點半開始我的旅程,先北上。路線是:龍王廟—廣化寺—普壽寺—七佛寺—集福寺—普樂寺—碧山寺—光明寺。

龍王廟(又是龍王,不知五台山和龍王有啥淵源)在地圖上是沒有的,但就在廣化寺的對面,進去轉了圈就出來了。廣化寺還在修復過程中,只有第一進大殿有點模樣了。普壽寺則是一所佛學院,似乎不對旅游者開放的,但是普壽寺的山門很有氣勢,而且寺院的規模非常大。

七佛寺還是不錯的,建在一個小山坡上,裡面有座新建的漢白玉塔,有七層高,是漢式常見的樣子,在黛螺頂上都可以看得見。這裡還有一尊露天的文殊立像,有些與眾不同。因為去得早,見到裡面的比丘尼正在早課。

從七佛寺到集福寺有段距離,走過去將近20分鐘,集福寺隱藏在山坡上的樹林後,從馬路上走過是看不到的,但是那裡有個很大的停車場附近還有賓館,不用擔心錯過,只要按指示牌沿台階上去就會見到高高在上的集福寺照壁了。據介紹該寺是一座喇嘛廟,是章嘉活佛五寺之一。但寺內給我印像最深的是大雄寶殿右側的配殿內,供有一尊楊五郎塑像,傳說五郎是在此出家的。登上寺內最後面的高台,遠遠地能眺望到台懷鎮和黛螺頂。出集福寺從另一條小路下山時經過普樂寺,很迷你的小廟。

繼續沿馬路步行十分鐘就來到碧山寺前,這裡是五台山上唯一的戒壇,也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禪寺,很多朝山教徒都把這裡作為必朝之地。不過碧山寺比我想像的要清靜得多,倒真是個修行的好地方,寺院裡的出家人也很和善,講了不少佛家的淵源典故。

出了碧山寺,看看地圖上離此不遠還有個光明寺,走去卻發現正在整修,不開放,那裡的老伯告訴我說光明寺原來是個庵堂,因所處光明村而得名。早上的北線之旅至此結束,步行回到台懷鎮時將近11點。這條路上有綠色五台山旅游大巴可以搭乘,2元/人,個人覺得早上還是走走比較愜意。

在鎮上休整一下11點半開始南線的行程:善財洞—羅睺寺—殊像寺—鎮海寺—明月池—龍泉寺。

此善財洞和昨天去的上善財洞不同,在黛螺頂山腳下,占地比較寬敞,有好幾座新建的殿堂,能接待僧人和信徒掛單。這裡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一排十幾座橙色的寶塔,以至於最初我以為這裡就是寺廟群的入口,實際是兩者分布在馬路的兩側。在善財洞的塔群前左首也有一座藏式白塔,漢藏佛教就此融洽一寺了。

過馬路到第一天沒來得及去的羅睺寺。中午時分寺裡安靜得似乎僧人們都在午睡,只有山門前那對唐代石獅依然精神抖擻地注視著我這個遠方來客。羅睺寺曾經是漢傳佛教的青廟,始建於唐代,據說由於此處顯現過聖燈,故初名為落佛寺。康熙44年才改建為黃廟,同時也改名為羅睺寺。相傳釋迦牟尼得道回家後,其子羅睺羅願隨佛祖出家作沙彌,為佛家有沙彌之始。羅睺羅出家之後,“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被稱為“密行第一”,後成為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羅睺寺的命名,即是由此而引出來的,意為佛普渡眾生的地方。

羅睺寺是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寺廟之一。天王殿內的四大天王是按喇嘛教《度量經》塑的,同其它青廟大殿裡的四大天王踏八怪的樣子略有不同。文殊殿內的騎獅文殊菩薩像面部並非金色而早呈乳白色,坐騎獅子臥在蓮台上而不是站著或臥在磚台上;肩膀兩邊伸出肩花,分別放著經書和智慧劍,這些都體現了黃廟文殊像的特點。大藏經閣內的“開花見佛”是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點,殿內正中高豎一朵蓮花,蓮花莖部下方連著一個大圓盤,盤內側安裝了四方佛,二十四諸天和十八羅漢畫,當花瓣開放時,四尊佛像便會顯現出來,“開花見佛”之名便由此得來,善男信女們見此情景認為終身大幸。傳說山門內東側原有一棵古松,宋丞朝張商英游親眼目睹樹頂呈現神燈,後人將此樹尊為佛樹。清代古松突然枯死,為祭奠佛樹,便將枯樹伐倒,主干做成“開花見佛”,枝梢及斧渣鋸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稱為“松塔”。

從羅睺寺到殊像寺步行十幾分鐘,寺裡有五台山最大的文殊騎獅像,那裡的五百羅漢渡海圖的懸塑為明代遺物。離殊像寺不遠有般若泉(就在一盞明燈邊上),歷代班禪、達賴朝五台,都派專人到般若泉取水飲用。不過我去的時候卻發現當地的司機在用泉水洗車,汗!!!

下一站是鎮海寺,綠色大巴的終點就是,不過上車前要問清方向,另一條路線的終點是龍泉寺。鎮海寺位於半山腰,周圍蒼松翠柏成蔭奇峰環繞,兩旁山脈成青龍與白虎之勢,是五台山內出了名的風水寶地。傳說這裡的泉眼通海,每每引發山洪,後文殊菩薩顯聖以蒲團鎮住泉眼拯救百姓,蒲團化坐白塔永久鎮住了泛濫的海水,人們就在這裡建了鎮海寺。鎮海寺屬於黃廟,處處顯示著藏傳佛教的特色。文殊殿中供奉的是極其罕見的長有胡子的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這是三位菩薩修煉時所示的真身像,是佛經中所說的偉男子形像。寺後小院內有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彩繪的墓塔八面雕有精細的人物圖案。鎮海寺還因康熙曾不止一次來次尋父而出名。到明月池沒有旅游巴士,搭車10元送到公路邊的指示標志處,寺廟在公路左側的山裡,最後一段路需步行上去。明月池又稱觀海寺,寺內有一小池(確切地說應該是個小井,井口比飯碗大點),相傳曾有人在漆黑的夜裡,看見池內有明月,以為菩薩顯靈,因此得名,有虔誠者年年來此。看的方法是趴在地上頭湊到井口,雙手擋住臉周圍漏進來的光線,此時井內一片漆黑,心中摒棄雜念,如見明月即與佛有緣了。寺僧說有人見滿月、有人見彎月也有人見星星,當然能與佛結緣的人是很少滴,當天我沒碰到。個人認為用這種方法如果真能見到的明月,那可真是心中的月亮了,見到星星的真懷疑是眼冒金星了,因為姿勢是頭部在最下方,暈啊,至少我是看得滿眼金星亂轉:P不過宗教的事還真難說。看不到月亮星星的也沒關系,很多人會從井裡舀“佛水”飲用,走時還會帶些回去以求消災。寺內的金剛菩薩造型很奇特,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尊黑色菩薩:黑臉黑身,腳踩風火輪,臂纏長蛇,手執法器,這也是文殊菩薩的“三十二相”之一。返回時沒有攔到車,只好步行半小時到鎮海寺附近的旅游巴士站點。去龍泉寺有點麻煩,先從鎮海寺坐車到一個路口,然後換乘另一線路的巴士到終點,輾轉到達龍泉寺已經五點四十了。龍泉寺位於中台頂腳下,其名源於寺東側的一眼泉水,又是個關於文殊菩薩的傳說:曾有九龍在此作惡,被菩薩施法壓在附近九道山嶺之下,從山形看確像有九龍齊頭並身會飲於此泉,因此這裡被稱為九龍崗而眼泉水就稱龍泉了,還有人說泉底可以看到九條小龍的影子。我來龍泉寺倒並非為了龍泉,而是這裡精美的石雕吸引著。寺廟裡裡外外到處都有十分精美的石雕,精品三寶就是牌坊、影壁和墓塔。未入寺首先見到的是青磚照壁,其中央鑲嵌著漢白玉鏤空石雕,雖然我沒看出介紹所說的是五台山主要寺廟示意圖,但在一個如此狹小範圍內布滿了亭台樓閣、人物樹木,可謂構思巧妙,讓人嘆為觀止。欣賞了影壁之後轉身上行108級台階,眼前出現的漢白玉牌坊精美得簡直讓人窒息。整座牌坊三門四柱都采用鏤空雕法,上面雕滿飛龍、寶鏡、書筆、玉壺等,玲瓏剔透,精致而壯觀。這是民國年間用了10年工夫才雕成的。看過影壁和牌坊後再到寺內參觀似乎會覺得各處建築裝飾都平平無奇,其實這裡有很多堪稱藝術品的石雕,只因和前二者比較就相形見絀了。時間不早了,一路走得有些匆忙,直到祖師殿前的一座墓塔再次讓我駐足。這是為高僧普濟所建,塔頂和塔基各雕一圈蓮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剛,台基中間內槽的坐佛小像110尊,繁瑣而細致。寶壺形塔肚設四龕,各刻一尊彌勒佛像,相傳這是按普濟生前各年齡階段的形像所雕刻的。強烈推薦到龍泉寺一游,這裡是五台山不可錯過的一站。從寺內出來已經6點半了,最後一班巴士已絕塵而去。不過好在這裡是西門進五台的唯一通道,因此不必擔心沒有出租車。10元車費送我到了五台有名的素齋館一盞明燈,今天可要好好犒勞一下了。



(善財洞的佛塔)



(廣化寺未修復的大殿)



(集福寺的照壁)



(羅睺寺的花開見佛殿)



(鎮海寺的壁畫)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