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就去廈門遊D4

作者: binren60

導讀第四天,又起了個早,說早晨皓月園不收票,又近。去了,卻不是那囬事兒。但是可以半票。進去細細瞻仰了鄭成功的幾處紀念場所。那尊山上的巨像,上次來還沒有。 石像下與一位晨練老者聊天,說到市政府對鼓浪嶼住民改善居房如願意遷去島外會有很優待的政策,但很少有人領情,因爲依戀這塊地方;舊屋改造也未見大面積拆除,還是像街市那裏的福州路,泉州路那樣, ...

第四天,又起了個早,說早晨皓月園不收票,又近。去了,卻不是那囬事兒。但是可以半票。進去細細瞻仰了鄭成功的幾處紀念場所。那尊山上的巨像,上次來還沒有。 石像下與一位晨練老者聊天,說到市政府對鼓浪嶼住民改善居房如願意遷去島外會有很優待的政策,但很少有人領情,因爲依戀這塊地方;舊屋改造也未見大面積拆除,還是像街市那裏的福州路,泉州路那樣,照原樣加以修繕。但同時又有相反的信息,說政府鼓勵人們申請使用那些破敗的洋房(怎麼會?系無主?)條件是申請人須依原貌自理出資修繕,聽說舉手者也是聊聊。據我觀察,島上幷非家家戶戶都經商,小旅店也沒有滿地開花,在這樣級別的景區如此應對,在政府方面,大約是有意識地克制衝動,爭取最優化和保持持續性;對老百姓而言,是不是多少體現了一點潛意識裡的知足?或者也有一點無奈?那位老者說起,習曾在此做過副市長,爲一些事書記與之有過意見不一,一度堅決不讓扶正。現在這位書記安在?

上午過海在巴士總站坐97巴士去看看海滄,過那座漂亮的白色鋼結構海滄大橋,上次來還無此橋。海滄是一新區,然卻大而無當,冷清也。在此又坐807巴士到了集美。集美那時只是一學村,因了大陸唯一連接廈門島的集美海堤在此,然漸次繁榮。如今,當年幾十萬官兵辛苦建起來的海堤已被後人詬病說阻斷了兩邊的水道,於是,再造就是橋了。我還依稀記得當年在海堤這頭的火車站等車的情景,看到那些當地的學生解開一種什麼葉子包裹的米飯進餐的樣子。現在集美擴爲區了,說真話,實在是顯得空蕩蕩的。找不到願意進食的地方。在一家校園圍牆邊的飲品店連要了兩杯冰沙。應該是後來組建的集美大學,到處都可見它的學院,看起來有一定規模了。但是沒找到以前有名的集美航海學校。龍舟池和集美中學那一塊還是以前的樣子,總算沒有因爲歲月的流逝而衰微。嘉庚故居,歸來堂,鰲園自然是弄得很精致。我印像深的倒是一處酷似上海裡弄的房子,天井裏伸出滿枝的枇杷,金黃金黃的,沒有人會去擅自採樀,十分好看,就在歸來堂的花園左邊。那個現已全國招生的集美中學,這麼多年來一直這樣英姿勃勃,我使終認爲這裏沒有一所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能與之媲美,無論是新建的育才位育,還是百年老校上中市三。陳嘉庚,這位以賣盡田畝散盡家業來舉學的先賢,我當年是還看到過他與毛,周等10人共聚長亭的群像的,可惜此景已成歷史,且幾已湮沒了。

在鰲園的海邊,遠望可以看到對面廈門島上飛機的起降。右邊就是集美海堤,還是鐵路公路兩用,再過去,隱約能看到上午過的海滄大橋的影子。左邊那頭 的新集美大橋是最新出爐的(有江的題詞),亮白亮白的,應該有數千米長,在海上像臥龍一樣起伏著(因爲設主航道孔)。

我還是從海堤囬的市區,68巴士,到中山路下。這裏正好是中山路的另一頭。在一家叫“中山1980”食店飽餐了一頓,不過只是沙茶面,扁食,魚園,加料肉粽之類,10余元。走著走著又看到思明路了,這樣,加上昨天的行程,祘是走完中山路的全程了。天尙未全暗,商廈已霓虹閃爍,路上車水馬龍(中山路這半段非步行街),確實繁榮。但有人就將此比作閩東的香港,我且不認爲妥切。就好像稱大連是北方的香港,滬上某商業區也自栩是中環之類,不說缺少一點自知之明,至少在氣勢,規模和軟硬件多方面還遠不在同一個數量級上,尚無可比性。 我要找一種很寬松的西褲,說是太子褲,應該是福建貨,遍尋不著。那些皮涼鞋,款式總不對,多爲廣東產。福建都產些啥子? 在一家小店喝到那種玻璃瓶裝的雪碧汽水,一塊錢,好久不見了。 在閩台食品街見到各式餡餅,看了中意,就先一天買了。這家店的老闆娘要來滬開糕餅店,希望她成功。

囬到旅店,同室的又換了一撥,陌生人不易交談,於是又到庭院枯坐。島上夏夜不是很涼快,,還有北方客在這裏大聲地喝酒,酒瓶熟菜桌上攤滿。一陣沒由頭的煩。不禁想起早晨過海在輪渡站報欄看到報載新疆又發生襲擊武警的惡性事件。奧運近在咫尺,市裏各級各界其實都神經緊繃著,你看無論是碼頭,還是環島路,乃至商業區,隨時都可以看到軍警。這一次民眾亦和政府同心,協力確保絕無閃失。在這種氛圍下,剛剛過海回來之前見到的一幕似乎有點不尋常:



(從鼓浪嶼看廈門島鷺江大道)



(去海滄區時過海滄大橋)



(集美中學幾十年來英姿未減)



(嘉庚請出毛澤東題寫集美解放紀念碑詞)



(江澤民題寫新集每大橋詞)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