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游記-兒子命題的作文

作者: DearLeo

導讀剛剛過去的星期天是一個溫暖潮濕的春日。我們一家三口悠閑地喝完了午茶,望著茶樓窗外,陽光透過厚厚的雲層淡淡地灑在隨風搖曳的洋紫荊樹上,好一派春光明媚。步出茶樓,天上卻下起了毛毛細雨。在五歲半兒子的提議下,大家還是興致勃勃地出發去爬他叨念了好久的望夫石。 望夫石位於沙田紅梅谷,外形恍似婦人背著孩子,矗立在山崗已有百年之久。嶇石形態流露著 ...

剛剛過去的星期天是一個溫暖潮濕的春日。我們一家三口悠閑地喝完了午茶,望著茶樓窗外,陽光透過厚厚的雲層淡淡地灑在隨風搖曳的洋紫荊樹上,好一派春光明媚。步出茶樓,天上卻下起了毛毛細雨。在五歲半兒子的提議下,大家還是興致勃勃地出發去爬他叨念了好久的望夫石。 望夫石位於沙田紅梅谷,外形恍似婦人背著孩子,矗立在山崗已有百年之久。嶇石形態流露著盼望,加上流傳民間的夫妻別離的悲慘故事,遂成為沙田熱門的旅游勝地。


(轉載照片)天公作美,雨很快就停了。雖然有些悶熱,但是並不暴曬。在兒子蹦蹦跳跳的帶領下,一公裡的上山路用了半個小時就走完了。當然媽媽我可是氣喘如牛,揮汗如雨啊。上到山頂,有一位又高又胖的男子面色鐵青地躺在一塊大石上,像是心髒病發作。他的朋友們在一旁安慰著。大約過了二十分鐘,男子的臉色稍稍紅潤起來,終於可以自行步行下山了,算是有驚無險。下到半山腰,是一條平坦的水泥路緊鄰著排洪渠。天色尚早,我們沿著這條鳥語花香,景色優美的坦途邊走邊談,不知不覺就錯過了原定的下山路口。正當我們抱著“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心態越走越遠迷路時,前面走來了一名獨行客。爸爸連忙上前問路,原來如果繼續前行一個小時左右,有一個叫做“獅子亭”的地標。那裡有一條下山的路可以通向離家不遠的一個屋村。帶著一點忐忑的心情,我們又上了路。細心的爸爸撿了根燒烤叉作防身之用。 下午的山谷明麗動人,一簇簇殷紅的映山紅點綴其中,媽媽帶頭對著山谷喊“喂……”, 可以隱約聽見回音。大家都出了不少汗,心情很舒暢。兒子一路應用他平時學到的野外知識,發現了小動物的洞穴,按照樹年輪的寬窄來判別南北方向,又提醒大家要小心藏在厚厚落葉下的刺蝟啦等等。走了一會兒,爸爸發現幾叢盛開在路邊的映山紅,大家趕緊拍照留念。媽媽說起小時候吃過映山紅,兒子也想嘗嘗。摘了一朵給他,他嘗了一口說不錯,像吃生菜。媽媽試了一下,酸酸脆脆的,還有股清香。走了許久,大家的體力開始下降,可是仍然不見所謂的“獅子亭”。四野無人,心裡不禁焦躁起來。幸虧兒子用上激將法不斷地鼓勵上氣不接下氣的媽媽不要放棄趕路。 峰回路轉,前方終於見到了一個有著淡黃色琉璃頂的大亭子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得特別漂亮,還可以聽到有人在亭子裡談話的聲音。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獅子亭”?大家不約而同地加快腳步去看個究竟。上到涼亭,已有十幾個游人三三兩兩坐著歇息, 卻並不見獅子亭三字。這時雲開霧散,天空可見一小塊藍天,山風習習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我們一家尋著一條石凳坐下喝水,兒子還脫了鞋,我們就幫著作腳底按摩,他還嫌不過癮,又要媽媽幫著按摩頭。休息了十幾分鐘,涼亭雖好,卻非久留之處。天色不早,掙扎著繼續上山吧。不知又走了多久,大家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喝的水剩下不多了,感覺又餓又累……忽然間一黑一黃兩只流浪狗出現在一條寬大的水泥路上,而且水泥路的那端見到一些房屋,傳來了熱鬧的人聲。越走越近時才發現那房屋原來是一間士多。爸爸自告奮勇前去探路,不一會兒興奮地大叫說:“獅子亭在這呢!”。從士多向下望,見到一個綠瓦紅柱的小巧玲瓏的八角亭,上面白底紅字用隸書寫著“獅子亭”三個大字。亭子邊上一棵白色花朵的羊蹄甲正在怒放。東九龍景色和石屎森林的繁華景像盡入眼簾。天就要黑了,打聽了一下,最近的下山路卻是通往黃大仙的。一家人趕緊在士多吃了些咖喱魚蛋和魚肉燒賣,喝了可樂,又買了寶礦力帶著,沿著通往沙田的一條山道匆匆下山。這條古老石徑早在清朝的時候可是連接新界和九龍的主要通道。“上山容易下山難”,爸爸牽著高一腳低一腳的兒子,踩著濕滑的卵石不停地走了四十五分鐘。華燈初上時,我們終於回到了親切的石屎森林。兒子一頭鑽進麥當勞吃上了他最愛的豬柳蛋漢堡包,薯條和麥旋風。


精選遊記: 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