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婺源(四)————黛瓦朱闌倩影深————到理坑去遇三岔路,右去理坑。左轉到彩虹橋,理坑回來順路就去了彩虹橋。一座孤橋,被人為地圍了起來,門票不匪。不過風景如畫,值得一賞。四.彩虹橋畔留遺夢 黛瓦朱闌倩影深,彩練隨波舞浮沉。如廊似屋卻為橋,總渡百姓菩薩心。從橋邊菌集的小販小攤中脫身出來,眼前是一座古老的廊橋,橋似房,房便橋,難辯是橋、是房、是廊。橋畔景色優美,青山如眉,朱橋似唇,一如仙子臨水;碧水澄靜,古闌橫臥,與周遭的黛瓦青柳,白牆紅桃親和地擁抱在一起,尤顯莊重得體。走上橋來,卻發現整座橋幾乎就是用石質和木材二種最古樸的材料造就,且做工十分粗糙,沒有雕梁畫棟,惟存耐用結實的設計,方枘矩鑿的規整,是平安靜氣的返璞歸真感覺。這種簡練樸素內涵不少親和人意的安排。在每個厚重的橋墩上,朱橋突然就寬敞了許多。橋廊向兩邊伸出,形成了水中敞屋。早有好事者,在此安放了石桌園凳。一家三口鋪開餐布,正在石桌上野餐,調皮的孩子站在石園凳上,一邊突閃著眼睛飽覽橋景水色,一邊任由母親往嘴裡塞著紅腸油雞。一派和藹親近的畫面,古橋憑添了幾份活潑,連破江之風也吹著口哨,從廊間翻身而過。————朱橋青山綠竹農家————突然暇想,在酷熱燥火的夏季,邀酒朋牌友,就在這廊橋敞房之上,靠在冰涼的石桌石凳旁。將瓜果菜蔬、啤酒飲料網在兜裡,順橋欄結繩放下,浸在河水中。吃時攀繩而取,吃一個汲一枚,喝二瓶撈一雙,冰雪般爽冽。就著大怪小將,愛S老K,么五喝六,痛快淋漓。牌運不濟時,向廊外放眼,湖光瀲灩,山色潤綠,江風攜水而掠,穿廊逾橋,拂面而過,酣暢無比,頓時清醒振奮,一掃塵運。彩虹橋經過百年滄桑,在這片極其普通的徽州土地上,構築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座如廊似屋的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廊橋遺夢》,這部由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所著的書,極其改編的電影。所述是中年男女浪漫的婚外情故事,展示的是人們情感生活的深度和柔美境界,是發生在廊橋的,只是地點在美國曼迪遜罷了。“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欲望,給欲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別以惆悵,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以衷心的理解”。主人公僅四天相遇相愛經歷,生生將默默無聞的廊橋,憑添了無數浪漫的色彩。此時此刻,面對中國婺源的廊橋,故事仿佛重現。不知在此發生過多少中國式的廊橋遺夢?於是在橋欄立柱上尋找這些浪漫的信箋留言,所見卻是大煞風景的惡俗塗鴉和無聊濫刻,一如孫大聖的一脬臊猴尿。“我照相不是按原樣拍攝,我總是設法把它們變成某種反映我個人的意識。我的精神的東西。我設法從形像中找到詩。”這是《廊橋遺夢》男主人翁,國家地理雜志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的名言。余便虔誠地舉起手中的相機。————朱橋橫臥石埠環攬————下得橋來,仰望隱在爛漫黃花,蔥蘢林木中的古橋。只見朱欄石砌,橋墩生篙,蒼勁尤現;無絲毫張揚,樸素得不能再樸素,卻以大氣秀美的姿態,讓人賞心悅目。俯瞰映在水中倩影,更是一番嫵媚身姿,黛瓦縞牆,紅黑分明;環抱石埠,錯落有致,橋攬埠,埠戲橋;河風徐來,吹縐一泓綠水,頓生婀娜;隨波彩裙折痕,赤帶斷絲,徐徐入裡,亮出了許多的姿態,讓人心曠神怡。走累了,就此美景在橋堍下,竹筏漂流船碼頭小竹椅上小憩。望橋感嘆,“彩虹橋,彩虹橋,彩虹為拱形,這橋平直,名不副實矣!”“怎麼?這彩虹橋並不是形似彩虹,而是有段古老的故事哎!城裡人不懂,瞎說什麼?”看竹筏老者不屑地瞥了我一眼,嗔怪。有故事好聽,便來了精神,趕緊上前。“對不起哦,無知者無罪麼,您老給講講此橋故事?” 嘻皮笑臉地邊陪不是,邊遞上煙去。————圍繞彩虹橋的石埠————“嘿,這橋比你爺爺的爺爺都老羅!”船老大深吸了口煙,緩緩道來。“它建於宋朝,你算算?有800歲啦。”老人又指著橋畔徽式村落說,“那個村叫‘清華村’。當年,村中有兩位胡姓鄉紳,欲為鄉鄰建橋。一胡為僧,一胡為匠。僧者雲游四海,逾三年籌得善款;匠者設計施工,歷四年建成廊橋。竣工時,橋畔彩虹突起,村民喧嘩,疑為吉兆,便得彩虹之名。”橋,原來是無忘僧人化緣所賜,有意工匠傾心之作,得天得地得民心,難怪吉人天像,名字也吉祥美麗起來。既有僧,便有廟。果然過橋有座徽式廟宇,說是遺有世尊釋迦牟尼佛主綠檀寶器一件。進欲觀之,不售門票,初覺善可。卻被身形枯瘦,尖端猴腮小僧阻入密室,見二胖僧,跣足草鞋,散披袈裟、大腹便便。讓進門者跪於前,口吐佛花畢,就交善款,“隨緣”買香燭。那不是隨便、隨意,而是隨時結帳矣!余未信佛事,只覷佛寶,卻被“逐”出山門,豈有此理!不過徽式小廟,素牆黑瓦,區別於常見廟宇的金碧輝煌,又被燦爛油菜花環抱,別有情致,留此為照。————小廟外素內葷————離開時,專門看了彩虹橋的介紹。原來橋名是取自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哈,有此文化精彩源由,更有老叟附會的對家鄉贊美的歷史典故,彩虹橋在心目中有了更多的回味。從彩虹橋出來,時間還早,便驅車再西行,在到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途中路旁,見到了極具特色的村莊,名字也富詩意:五、菊徑圓圓小溪圍玉鐲,團團農舍堆菊塚。此景惟有天上有,驚奇徽州覓其蹤。————細雨迷朦現菊徑————真是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個村莊居然如此圓潤!路是圓的、河是圓的、村落是圓的,連山都圓圓地將小村抱攏。溪水明潤,如羊脂玉鐲纏繞;公路暗色,似古銅赤金鑲嵌;山林青秀,像梳妝奩匣將個古村作繞指柔。不禁輕吟北宋詩人秦觀詩句:“渺渺孤城白水環”,“林梢一抹青如畫”,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此處特有的景色。很遺憾,天下起了雨,空氣中充滿水汽,衣褲漸濕,天色向晚,沒再進村,就此別過這美侖美奐的徽派小村。不過,像這樣的路邊美景,在婺源的田邊村頭比比皆是,下篇著重介紹這野景的視覺衝擊。
照片不能多傳,喜歡游記的朋友不如直接到本人博客http://***/dragonmam去看。有國內江西婺源,浙江林坑,國外菲律賓、日本、泰國等文章和照片。

(黛瓦朱闌倩影深)

朱橋橫臥石埠環攬

(朱橋青山綠竹農家)朱橋青山綠竹農家

(圍繞彩虹橋的石埠)

(小廟外素內葷)小廟外素內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