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焰山游覽拍照並吃午飯後,我們來到了吐魯番5A級國家自然風景區——葡萄溝。剛從太上老君熾熱煉丹爐的烘烤中脫身,就來到這葡萄溝清涼世界,真讓人有“世態炎涼”的感慨!誰也無法想像,就在這烈焰蒸騰火焰山的中段,居然奇跡般地孕育著一個如此清爽怡人的所在。其實,由於造山運動,火焰山體自西向東形成了幾條大溝壑,主要有桃兒溝、葡萄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樹柏溝等。這些穿過山體的溝谷,溝底大多清泉淙淙、綠樹成蔭,形成一條條狹長綠洲,其中最著名的當數葡萄溝了。這是一條南北長約7公裡、東西寬約2公裡的峽谷,以盛產優質葡萄而聞名中外。尤其是這裡生產的無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營養豐富,含糖高達20-24%,素有“珍珠”美稱,居世界之冠。其次還有馬奶子、紅葡萄、喀什喀爾、百加干、瑣瑣等十多個品種以及其他瓜果。
吐魯番的瓜果名聞遐邇是由它的地理特性決定的。古稱“火洲”的吐魯番屬典型的大陸性干旱荒漠氣候,它地處歐亞大陸腹心,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周圍為大面積的干旱區,夾處在東天山博格達山脈與庫魯克塔克山脈之間,形成著名的吐魯番-哈密陷落盆地。“吐魯番”即維吾爾語“最低地”之意,它占地面積5萬多平方公裡,其中海平面以下的陸地就有4050平方公裡,海平面以下l00米的陸地達2085平方公裡,為世界內陸最低的盆地之一,氣流下沉增溫產生的焚風效應,使其干燥炎熱。又因氣候極度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全年平均無霜期268.6天,有的年份高達324天,使它成為一個天然大溫室,加上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光照充足,不但喜溫喜光的瓜果葡萄糖分高、口味佳,也是全國種植長絨棉的理想基地,因此有中國最低、最熱、最干和最甜之地的稱譽。
一走進葡萄溝那深邃、幽靜的迎賓葡萄長廊,滿架果實累累、嬌翠欲滴的葡萄頓時引來大伙一迭連聲的驚贊!在葡萄溝,我們先游覽了阿凡提風情園。這是一處以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像――阿凡提為主題的民俗文化觀光游樂園區。(回來查閱資料知道,作為5A級的國家自然風景區,葡萄溝旅游景區由葡萄溝游樂園、王洛賓藝術館、達瓦孜風情園、阿凡提游樂園、綠洲國際葡萄莊園五個景點組成,實行“一票制”經營管理,我們這些跟團客,也只能游覽其中一個景點了。)阿凡提風情園有阿凡提文化廣場、葡萄長廊、葡萄景觀、民俗博物館(阿凡提故居)、水上餐廳等景點。在風情園正門前的阿凡提文化廣場,有彭真題字的葡萄溝石碑,還有阿凡提騎著毛驢雲游的雕像。這位樂觀、幽默、機智的民族達人的故事,是我們這一代人自小就耳熟能詳的。他就出生在這葡萄溝南部叫做達莆散蓋村的古老村落,從阿凡提故居石碑上的介紹可知:他生於公元1777年6月5日,死於1876年同月同日,享年99歲。這裡的古樸民居、民俗和民風,以及維吾爾族人民簡樸的生活環境、讓我在新奇之外還有一點欽佩與艷羨,為他們的豁達樂觀,為他們的怡然自得……葡萄溝一行,最愜意的是走訪民居了。導游帶我們來到阿依古麗姊妹的家,一個滿架葡萄一院香的農家院落,就在葡萄架下搭起了迎賓台——鋪著民族圖案地毯的木板炕,中間一長溜的炕桌上滿是時鮮瓜果、葡萄干和點心。大伙兒脫鞋上炕,盤腿圍坐,邊品嘗水果,邊觀看維族歌舞表演,還參加游戲,真是其樂融融。最後,在維族小弟妹的盛情邀請和帶領下,所有的人都加入了舞蹈行列,美美地“瘋”了一回。當然了,有人流的地方就有物流,最後每個人都購買了葡萄和葡萄干,我印像最深的是“女人香”和“男人香”兩種葡萄干,口味果然各具特色。 從葡萄溝出來,我們參觀了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兒井。在吐魯番坎兒井博物館,通過地下參觀通道的實地觀覽和地面陳列館所展示的坎兒井分布圖、剖面圖及模型,我們了解了這凝聚著新疆人民智慧的,在大沙漠和最炎熱缺水地區因地制宜儲取水的最佳方案,真不愧為偉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澇壩(小型蓄水池)四個部分組成。豎井最深達90米以上,一般長3-8公裡,最長的達10公裡以上,年灌溉300畝,最好的年灌溉可達500畝。據統計,吐魯番盆地有坎兒井1237條,實際使用的853條,總長度超過5000公裡,總出水量每秒約10立方米。無怪乎有人稱之為“地下長城”和“地下運河”呢。愛國名臣林則徐1845年曾到過吐魯番,見識了坎兒井,並在自己的日記中有記載:“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弱,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今天的最後一個景點是交河故城。因天氣炎熱,這一天走的景點太多,到最後大伙兒都沒了興致,只有我和深圳知識產權局的小柯一起隨導游下了車。交河城,當地人稱“雅爾和圖”,意為“崖兒城”。因其位於吐魯番市西郊10公裡牙爾乃孜溝兩條河交彙處的30米黃土高台上,是一個長約1700米,寬約300米的島形台地。《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號交河。”可見,作為車師前王國都城的交河故城,起碼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它與其它故城不一樣的獨特之處在於,交河故城的大部分建築,不是直接從地面上修建的,而是從地表直接挖下去的,因此,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據史書的記載,漢以前,交河城作為車師前國都城,是其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漢代在西域的戍已校尉,起初就駐在這裡,當時名將班超、班勇都曾到過交河。公元5世紀時,這裡是高昌王國的郡治,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也設在這裡,後經西遼、元,至15世紀被廢棄。明代陳誠出使西域途徑此地,有詩雲“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設危城水上頭。斷壁懸崖多險要,荒台廢址幾春秋。”可知此前交河城業已荒廢。考古學者從大部分建築遺址留有烈火焚燒的痕跡考證,它毀於一場大火。這座神奇的古城有完善的城市建築,以一條南北長300米、寬10米的大道為軸線,大致劃分為寺院區、官署區和居民裡坊區。城內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作坊、民居、演兵場、藏兵壕,甚至寺院佛龕中的泥菩薩都還可以找到。在官署區,有一座宏偉的地下庭院,頂上有11米見方的天井,兩側由一條寬3米、高2米、長60米的地道,與南北大道相通。據考察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後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地下庭院中有一狹長通道設置了三道門柵,導游說,那是官署的銀庫。在寺院區,有規模宏大的寺院,有汲水井一口,還有一組壯觀的塔群,共有佛塔101座。在居民區的“坊”內,還可分辨出居住和紡織、釀酒、制鞋等手工作坊的遺址。在1700年後的今天,它們之所以能跨越漫長歲月而屹立不倒,一拜這原自泥土的生土建築方式,二拜吐魯番地區獨特的干燥少雨氣候。打著傘頂著烈日曝曬,攀上幾十米高的台地,走在這承載著數千年滄桑的荒城廢墟、殘垣斷壁之間,可真夠勁兒的,不過還是覺得不虛此行。沒想到這裡與古羅馬的龐貝故城一樣令人震撼,那固若金湯的城池防護措施,(建在30米高的懸崖上,臨街一律不開門窗,僅見夾道的高高圍牆;全城僅兩座城門,南門地勢險要,是運送軍需糧草、大軍出入的主要通道;東門巍然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城內居民汲引河水的門戶。) 那新近考古首次發現的地下寺院和貴族墓葬,還有那200多嬰兒的墓群、寺院深井挖出的被折斷腿骨的女性遺骸……它們神秘地隔著千百年的雨雪風霜、寒來暑往,與現世靜默對峙著,讓走進它的後人不免浮想聯翩…… 不過,今天旅程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不是看到的景觀,而是導游小周關於新疆這個“疆”字的詮釋: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夾兩盆”,而“疆”字的右半部正是三橫夾兩田:北有阿爾泰山,南有昆侖山脈,中有綿延漫長的天山山脈,天山以北的北疆有准噶爾盆地,以南的南疆則是塔裡木盆地;新疆與多個國家接壤,國界線曲折蜿蜒,恰如同“疆”的左半部。呵呵,中國文字,真不愧是像形和會意起家的。它給我的提示是,我們此行只看了北疆,還有塔裡木,還有古樓蘭,還有和田玉,以及神往已久,“死後三千年不朽,朽後三千年不倒,倒後三千年不腐”的胡楊……留一點念想吧,新疆,我還不想對你說拜拜。晚上10:44的火車前往甘肅敦煌,這一天,可真累了。(葡萄長廊)

(綠珍珠)

(賓主同歡)

(坎兒井博物館)

(交河故城入城口)

(殘垣斷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