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之鄉“候人”多(上)--陽春三月廣西行之巴馬
通過2008年第11期的《中國國家地理》高宏松圖文並茂的“百歲的‘秘訣’--進入中國長壽地帶”,第一次知道了“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瑤族自治縣。據介紹:發源於廣西鳳山境內的盤陽河,自北向南貫穿巴馬,全長144公裡。其間4進四出溶洞,近1/3的長度為地下暗河。盤陽河兩岸,長壽村比比皆是,形成了一個長壽區域。自2007年開始,中國老年學會已陸續認證了8個人口超過10萬、百歲老人比例超過7/10萬的中國長壽之鄉。巴馬雖正待評審,但以其總人口25.55萬,百歲以上老人有81位,達到比例31.7/10萬的在中國罕見數字,因而聲名遠揚。
盡管對人類長壽的原因尚在研究之中,但良好的飲用水源與自然環境,是公認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考證,巴馬一帶居民飲用的盤陽河水,由於石灰岩地質的影響,屬於偏硅酸和鍶的低鈉礦泉水,還富含碘、鋅、錳等有益健康的微量元素。經專家測量,巴馬的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釐米5千至2萬個。百魔洞達到6萬個。按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每立方釐米1500個就算清新空氣。而北京這種大城市,大街上的負氧離子約為200至300個;如果進入門窗封閉的室內,則只有少得可憐的40至50個。另外,據說巴馬的地磁強度遠高於其他地區。磁場的強度能改善人體的血液循環,調節人體的離子平衡和陰陽平衡。從文章圖片看,那裡也是風景如畫的喀斯特地貌。這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前去探訪。3月4日早8點40分,我們乘坐到百色的快巴自靖西出發。由靖西到巴馬,有兩條線路可走:一是先到田東,車票24元;再轉車去巴馬。但據說此間有30公裡的3級公路。其二是乘去百色的車到田陽,再轉車去巴馬。此路都是2級(省級)公路。但有兩種車:一是途中有停靠站的中巴,票價35元,行程4小時。二是到百色的“快巴”,僅在田陽停一次,時間2小時。但須買到百色的全程車票,票價50元。因到巴馬還要多次轉車,為了安全與快捷,便買了到百色的快巴。此車是我目前坐過的最舒適的大巴。每排只有3個座位,寬大舒適,行駛平穩。不覺中,已行至田陽(中午11點多)。車停在一個三岔路口旁的加油站短暫休息。司機指點我們,去巴馬的車雖從縣城發車,但在此路口等候即可,去那邊的車很多。果然,我們正拉著行李前行,一輛標有田陽至巴馬的中巴,已停在路邊。看路口有標牌:百色方向39公裡;巴馬方向71公裡。近2小時,車至巴馬縣長途車站(含保險1元,每人車費19元)。去前從網上得知,不出車站,就能直接乘去坡月的公交車。這趟車幾乎串聯起了巴馬所有的景點:甲篆-百鳥岩-長壽村-坡月-百魔洞。到終點站百魔洞5元,車行約40分鐘。
在站內等公交車間,一位小面司機前來拉客,說到百魔洞每人5元。一同等候的,還有二、三對老年夫婦,看行裝,和我們是同一目標。大家不願再等公交車,便一同上了小面。行間說起住宿地點的選擇,司機告知:長壽村距離百魔洞3公裡,而坡月村只有1.6公裡,我們便都選擇了坡月。沿著柏油盤山公路,下午3點多到達坡月。路況依然不錯。較好的道路與公共交通是此次廣西之行感受的最大便利。一進村口,便在路邊看到了有網友推薦的時代長壽苑(馬學科:手機15949355728 ,電話0778-6140278。網址:www.bama365.com)。樓背後便是碧水湍流的盤陽河。(樓頂景4)雙人房有衛生間,電視、電熱水器。在此吃住包月900元/每人;住10天45元/每天。20天40元/每天。短期吃住每天50元,不吃飯每床30元/天。還可借用首層櫃台的電腦上網。我上樓看房,5層樓大部分已經住滿。第5層剩下2間窗朝公路的客房,但走道與樓頂的大陽台相通,可遠望青山碧水,遮雨的樓道裡洗曬衣服也很方便。遂決定在此住下。正在樓頂觀景,旁邊房間出來一位儒雅和善的老者,打個招呼,大家便聊了起來。原來他是中國科技大學的退休教授,已年過70歲,和夫人同來療養已一周,准備再住一個月。他認為這裡吃住、衛生都不錯。並熱情告知,6點晚餐後,百魔洞工作人員已下班,不再收取門票,他可帶我們進洞吸氧,並在洞口打水。而早晨那裡一般8點多上班。7點半吃早飯後抓緊走,可趕在收票前進洞。
利用晚飯前的空暇,到附近閑逛。來前雖已從介紹文章得知,從縣城到此地,一路經過的村子不少住有“巴馬候鳥族”。但坡月的養生之火爆、候鳥族之眾,依然令我吃驚。只見村子裡,幾乎家家都蓋了那種廣西一路多見的面窄、但縱深長的多層樓房,很多掛有旅館的招牌。規模較大的延年山莊,兩幢五、六層樓房,竟有150個床位,且已住滿。據說吃住的價格相差不多,但衛生間為兩個房間共用。走在村子裡,到處是天南海北口音的候鳥族,大多是中老年。不由得想起當年那段“最高指示”: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因為目標相同,大多不必來去匆匆,路人相遇,便都是“見面熟”,相互見面便交流起各種信息。有的說他們夫妻租了間房,每月房租450元,自己開伙做飯,這裡每隔兩天有集,買東西方便。有的說准備住三、四個月,便在集上買了小雞娃飼養,走前可以宰殺吃了。還有的去年花3.3萬元買了老鄉新蓋樓裡一套房(40多平米)的10年使用權,今年已漲到5萬元等等。
行至盤陽河邊,河水的顏色,令人驚艷。那是一種近似藍寶石的鮮亮顏色,看得醉人。據說,盤陽河水上下游的顏色不同,上游的水為藍色,下游是綠色,這與水中含有的礦物質有關。而從百魔洞口到坡月、再到長壽村一帶的河水是最棒的。正駐足在河邊的石階上沉醉,身旁來了兩位年齡相仿的女士,竟脫掉外衣,穿著裡面換好的泳裝下到河裡,令我們又是一驚。問起來,她們是從貴陽來的,說幾乎每天要游個把小時,水並不冷。伸手到河裡,果然是一種溫潤的感覺,約有十來度。據說,巴馬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夏秋長,冬季甚短,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在20.4度。我們在那的幾天,適逢寒流陰雨,也不過穿件毛衣,氣溫約在13至18度間。據講數天前晴熱時,曾到32度。途中正逢學校放學,天真爛漫的孩子們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與周圍的青山秀水極不協調的,是這裡管理的缺失。美麗的河邊,不時可見隨意拋灑的垃圾,如同美女臉上的斑斑賴瘡。後來到甲篆鄉和附近一些村子,沿途這樣的情景也很常見。新建的民居,也沒有整體規劃,大多橫七豎八,樣式隨意醜陋。這種建築在廣西一路十分常見,與當地原本秀美的自然景觀很不協調。雖說反映出廣西地區經濟的欠發達,但至少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規劃管理和指導,使新建的房子即使簡單,也不至於那麼混亂醜陋。候鳥族聊起此事,都深感擔憂,不知幾年後,這裡會被糟蹋成什麼樣子。
晚6點,長壽苑一樓擺有近10張餐桌的大廳,頓時熱鬧起來。大家自己從消毒櫃裡取出統一的不鏽鋼餐盤和碗筷,排隊打飯。晚餐是3菜一湯。有肉片南瓜、雞塊土豆絲、炒白菜、米飯及湯和粥。盡管菜中肉不算多,但飯菜不夠可添,味道尚可,每餐必有的玉米粥尤其可口。這裡的中、晚餐,都是3菜一湯;早餐有豆漿、玉米粥、包子、饅頭等,每人還有一個雞蛋,主食管夠(據說有的旅館限量)。20元一天的伙食能吃到這些,真是知足了。晚飯後,我們和下午同車而來的雲南退休軍醫老兩口,帶著准備裝水的飲料瓶和手電筒,跟隨鄭老師夫婦,沿著河邊的公路,去百魔洞。一路上,去吸氧、打水的候鳥族成群結隊,絡繹不絕,其中還有用輪椅推著的年邁或病弱老人。(
步行約20分鐘,來到一座山前。山腳下,有一片水窪。清澈的泉水,由石縫裡不斷滲出。不少人踩著水中的石塊,用塑料桶或飲料瓶從石縫裡接水,准備帶回住處做飲用水(旅館每個房間都配有燒水的電壺)。
繼續向山腳前行不遠,便看到約有十多米高的百魔洞。百魔洞是山中一個狹長的天然岩洞。據說百魔洞的名字由瑤族語言神水的諧音而來。人工開發後被分為前洞和後洞。前洞的洞口,上班時間有人把守,此時,工作人員已經下班。前洞與後洞之間,有一個天坑。而後洞下班後,便被鐵柵門鎖住。百魔洞門票30元,月票60元。
我們打開手電,跟隨鄭老師進入前洞。洞中修有約一米寬的道路和石階,沿路可見一些型態比較簡單的鐘乳石,據說後洞的鐘乳石比較漂亮。鄭老師是研究土壤化學專業的,一路上,熱心地為我們介紹這種喀斯特地貌的漫長自然演化過程。行進約數百米,前邊上方忽有一道亮光灑下,原來已達前洞和後洞之間的天坑。行至天坑中間,只見四周被直上直下的絕壁所圍,形成一個巨大的豎井,頭頂的天空,已呈橢圓形。但據說這僅是一個小型天坑。說其小,是因它剛夠地質學上天坑的標准:縱深超過100米,直徑大於200米。據說,天坑最多的,是鄰近的鳳山縣和樂業縣,有數十個,大的直徑、深度有數百米。天坑這種地質奇觀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地下暗河長期腐蝕,造成巨大的地下空洞後,引起地表大面積坍塌所致。該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降水量大,為地下洞穴的發育提供了良好條件。迄今為止,全球已在俄羅斯、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發現類似的天坑。我國近年在重慶南川地區也發現了3個深約300米的天坑。而樂業天坑之多之深,還是科學待解之謎。網上查到數年前一則報道:樂業天坑也是遠古植物的天堂和動物的王國。在1999年一次考察中,有人拍到了藍色的石頭、方形的竹子以及許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專家認為,在那裡有可能發現遠古時代的植物,如桫欏等。他們甚至希望能發現一些不為人知的動植物品種。此外,樂業天坑內極有可能生存著水生無脊椎動物及常見的魚蟲和鼠類等囓齒類動物。科學家們在考察中發現,樂業天坑群的周邊地區,有大量的生物化石。據了解,這些生物化石是二疊時期海洋動物化石。同時,在天坑周邊地區還存在著一個大型的舊石器時期人類生存遺跡。這一發現已經被列入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專家們指出,這一遺址與北京周口店人類遺址的價值不相上下。
天坑裡,有不少一人上下的植被,色澤青翠欲滴。鄭老師指著其中一株與人差不多高的植物,告訴我們,那就是極為罕見的遠古時代珍稀植物桫欏,在此僅有一株。天坑中間,修建了一個平台,上設一些長凳,供游客們停留吸氧。休息中,鄭老師指著前方坑頂上有山及電線杆的方向說:那邊有一條小路,可登至天坑頂。上面有一處瑤寨,住著幾十戶人家,他們夫婦曾上去過。他說:上面沒有水,是靠儲存雨水生活。並把對瑤族老鄉及他們生活的印像,概括為:黃、瘦、窮、髒。此時,天色漸暗,我們便原路返回。

(巴馬盤陽河)

(坡月河中“侯鳥族”)
(百魔洞內望天坑)

(百魔洞內望天坑)

(坡月新一代)
(坡月俯瞰)